现代销售课上有一个故事:两家制鞋公司的销售员,在同一时间飞到南太平洋上一岛国。A公司的销售员立刻拍电报给总公司:“岛上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明天即返。”B公司的销售员也发了电报,但内容不一样: “岛上目前还没有鞋,也没有竞争,大有市场”。
请输入标题 bcdef
两个销售员的结论大相径庭,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两种不同的观念。这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果,但在房地产文化上,我认为至少它的提醒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墨尔本的早期移民是登陆在威廉姆斯镇一带的,后来淡水不够,才往东南迁移。当年的鱼港、灯塔、海轮码头仍然健在,油料港今日还在为墨尔本现代化输送血液。西面公路通达,住房寛畅,地价便宜。我粗略算了一下:房价差不多每往东南三公里等于往西北一公里。把它编成中国顺口溜就是:“宁往东南三千米,不向西北挪一里。”
打听了一下房价升值历史,也是东南地区升值大大高于西北。几十年间,有许多人看到东南与西北的价格落差,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捡了便宜货,在西北几年一住,比较一下两地的涨幅后,才醒悟过来。我问了许多住东南的人士,一般人都认为西北区气候不好,年降雨量比东南区少近一百毫升(我也不明白,老天下雨为什么也那么准确?),树木少而石头多。有钱人大都不往那儿去。虽然正是西部的港湾的乳汁养育了早期的墨尔本,而且西面也紧靠菲立浦湾,大海的水也一样蓝,但到了夏天,人们都去南面的圣科达,莫宁顿和卓马纳,理由是西面是工业区,言外之意是有环境污染。年复一年,西北依旧是地广人稀,人稀房也稀,花木也稀,于是,房价也上不去,很多移民住到第二年就想搬出来。西部的居民如果发财有了钱或者中了个六合彩,也都往东南迁。而住过东南区的居民一般很少搬入西北区。西北区当地的房产商也不很明白:为什么西北区的大多数地方房价就是火不起来?
中国的大西北气候恶劣,尤其是缺水,多少年来政府动员干部和大学生去改造,国家也拿出巨额资金来投放西北,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一批批人来自东南沿海省份,一批批走回东南沿海省份。大西北的人才留不住,形势比人强,有人总结一句话:“一江春水向东流”。
欧洲人到了澳大利亚后,除了征服和屠杀,也有人一直想改造当地土著人,特别是一些开明的教会人士。白种人各种办法都试了,连“偷”孩子去培养的绝招也想出来了。但土著人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已经有几万年了,哪里是一代人就可以改变的!结果改造土著的历史浸透了血泪。今天的土著人尽管数量上只有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仍然不是白人好心者所期望的那种。可见改变和征服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世界历史上强悍民族征服弱小民族时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
世界上最难改造的是人心。中国1949年后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就是:教育,利用,改造。前两者做到了,但“改造”是不可能的.其一:人本是有其心的,不管什么人,受过什么教育,是几十代养成的风俗习惯还是几代人累积的偏见;其二:人心是很难移的,不管用什么样的宣传,不管用多强大的征服;其三:抵抗是顽强的,其力量之大超乎想象。
回到开头的话题。按这样的思路评B鞋公司销售员,他至少有两个错误:一是他在对鞋的看法上,将岛国的人与发达国家人混成一团了,以为只要一做宣传,对方就能接受;二是他看高了自己,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不仅能造鞋,还可以改造别人。
再回到本文的主题,联想到我们投资一个房地产项目或仅仅是个人的一个单元房时,也千万要尊重社会的习俗,听取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人士之意见。尊重别人的观念就是保护自己的钱包,特别是一个中国背景的新移民,投资房地产赚几个钱养老,是不应该如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一样去化大力气“改造”别人的。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申明
本文经作家王晓雨授权发布
通知
如果您有关于澳洲房产、留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希望与大家分享,欢迎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