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悉尼,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叫做白鹮的大型涉禽。他们全身都是“灰”毛,经常翻垃圾桶,以及向路人和食客乞讨,甚至抢夺食物,在大街小巷到处留下粪便,浑身散发恶臭,被当地人称为“垃圾鸟”。
而40多年前的悉尼白鹮却是一个不同的故事,它们都是白色的,性情温顺,静止时优雅的,运动时轻盈的,飞行时轻盈的,它们被当地人誉为“澳大利亚最优雅的鸟”。
物种进化或退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澳大利亚的白鹮在短短几十年内就退化成了“灰鹮”,从“优雅鸟”变成了“垃圾鸟”?这都是由“无知”造成的。
1973年,19只来自澳大利亚南部维多利亚州的白鹮在悉尼定居,当地著名的塔龙加动物园视这种稀有鸟类为贵宾,并启动了一项“实验性育种计划”来好好照顾它们。由于食物充足且缺少天敌,白鹮的繁殖速度大大加快,在40多年的时间里,它的数量激增至1万多只,比亚洲的白鹮总数多了约2000只。
然而,动物园不是农场,加之城市的扩展又破坏了湿地,“自由放养”的白鹮被迫将栖息地迁移到沿海地区,它们的“饮食”也从昆虫和小型水生动物扩展到了城市垃圾。当地人对白鹮先宠后弃,带来了多重后果,白鹮已经失去了在野外生存的能力,生活在城市不仅影响市容,而且容易酿成交通事故和传播疾病。
在西澳大利亚州,同样由于过度保护,泛滥的白鹮也困扰着当地。在该州首府珀斯郊区的一个大型垃圾场,每天成群结队的白鹮扰乱了来往于空中的航班。根据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的数据,仅在2015年至2017年间,珀斯机场就发生了130多起“鸟袭事件”,其中大部分是由“垃圾鸟”所为。2018年,西澳大利亚政府下令捕杀白鹮一年,这只前“贵宾”最终成了“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