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华人泪崩:悉尼唐人街老店宣布“谢幕”!21张老照片,带你回到27年前的澳洲!见证一个时代的浮沉......

2021年08月18日 悉尼印象





# STORY OF BOOK #

当我们说起过去回忆

眼前总会浮现起那段

铭刻于心的时光



说起澳洲,多数华人的记忆都有所不同:


或是刚下飞机时那股清晰而又陌生的寒风,或是上学时图书馆里噼啪的键盘敲击声,又或者是工作时办公室内喧闹的人声......


而当时光回溯至上个世纪,对于老一辈的悉尼华人而言澳洲回忆——是那一页页书本纸张摩擦的声音、是坐在书店里听着母语与人交谈的安心、是思乡时手中的那张“船票”....


在30年前,那个贫瘠的年代⬇️


一家中国书店、几本中文书

是专属他们的“悉尼回忆”



2021年5月20日,有27年历史的悉尼唐人街中国书店宣布结业,无数澳华人不舍泪别。



这个伫立在唐人街上,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澳华人记忆的书店,在时代的洪流里,写下了它和无数华人的故事;书店创始人刘晓华女士说:


 

曾经的澳洲像是一座孤岛,中国和澳洲有着最遥远的距离,书店就是在异国慰藉乡愁的地方。



从1994年开业,27年光阴荏苒,回首挥手发现你我竟是满载而归;在特邀主持人格格的采访下,中国书店的故事,开始从一本书说起....



印象直播走进中国传承者的故事,直接与无数华人的回忆对话;和刘老师一起带您穿越时空,感受30年前澳洲的华人生活!


8月18日18:00印象直播

一个关于时间和书的故事

一场关于回忆和感动的对话


疫情之下澳洲中国老店的告别

书店创始人刘晓华老师动情讲述

“澳洲中国书店回忆录”

点击or识别海报观看访谈实录直播⬇️



「树有根水有源」:4万留学生的“乡愁”


上个世纪,留学产业远不如现在这样发达,出国听起来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在那个年代里,也并不缺少想要“看世界”的年轻人们。


198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提出“自费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条渠道,也是贯彻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外智力的一个方面。国家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在政治上与公费出国留学人员一视同仁”。 


那时,对于留学生来说,

澳大利亚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


在80至90年代,中国有4万多留学生,踏着留洋的浪潮,抓着一张薄薄的机票,背上厚重的行囊,踏上了南半球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但一腔热血、孤勇向前。


刘晓华,一名在大学教授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老师,也加入了出国的大部队中;初到澳洲的她很快发现了问题,她说:


 

2021年算是我到澳洲的整整三十年。说实话,30年前就算出国了人们英语水平都不高,看英文杂志、报纸还是有困难的。


不但是语言水平的限制,那时的澳洲和中国,不管是地理位置上还是通讯上也隔着遥远的距离,华人们与亲人的联系也只能靠写信和电话联系。



刘女士说:“刚来的时候,中国和澳洲绝对是最遥远的国度,打个电话一分钟都要3-4澳币,那时的工资一周才180澳元,和亲人们很少有机会能联系。”


打电话和家人联系,在那时,竟成为了“奢侈消费”。


90年代信件



“我们从中国到澳洲来以后,就像是身在一个文化的孤岛上。当时的人打工留学很苦闷,所以精神世界非常匮乏和空虚。“


语言的水平限制、异国他乡的苦闷,行囊中背着衣物被子,最多也只能带两本英汉字典,让澳洲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孤岛”、“精神沙漠”



“出国主要带的都是一些生活用品,最多带两本字典,很少会带中文图书。所以中文书对我们来说,特别特别的稀缺,如果谁有一本书,大家就你借过来,他借过去。等一圈借下来,书都已经破烂了,”她说。


就是这样一本中文图书,对于那个时候的留学生而言,无疑于人人都想翻阅的“香饽饽”;那不仅仅是母语带来的熟悉感,更是在异国他乡4万名远渡重洋华人们的——乡愁



年轻的刘晓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说那个年代很多文艺青年,大家都喜欢写点什么,想要创造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氛围。


而在1993年底的一个契机,让她、也让当时无数华人们看到了“希望”!


1993年底,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公司为拓展海外业务,前往到悉尼举办书展;中国企业、海外华人书展——这个消息对于在澳华人、留学生而言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刘晓华也十分激动,她和朋友们都积极参与了书展的筹备和展出工作,也正是这次活动,成为了一次命运的转折点。


数万本图书在悉尼展出,这一场景深深的震撼着刘晓华的内心,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你想啊,书展,全部都是书,就像是书的海洋一样。我们相当于在里面遨游,就觉得,呀,太好了!


书展过后,刘晓华就与几个朋友一拍即合,随即在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地相继开办书展



书展受到当地华人的热烈反响,每次书展都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刘晓华和朋友也由此赚取了第一桶金。她说:“每次开书展都是上万澳元的收入,书籍都供不应求!”



书展并不是长久之计,借由书展赚取并积累的一些资金,刘晓华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后:


1994年,中国书店

在悉尼唐人街正式开业


「书店的“市井春秋”」:华人另一个“家”


书店开业后,不仅为当地华人带来了数万册中国图书,更是意外成为了悉尼华人们的另一个“家”



刘晓华说,书店更像是当时华人们的一个信息站,“当时的书店就像一个聚集地,大家都愿意来,没钱买也可以来免费看书。”


“客人的朋友想来澳洲留学,就来店里问我有没有认识的人,可以介绍帮忙,我每次都很乐意介绍”


“有的客人来店里会留下一张小纸条,有要帮忙的事情总让我留意一下。”


“也有人请我介绍男女朋友、生意伙伴……我觉得喜爱读书的人,都是素质比较好的人。所以我总是很积极、很乐意为他们建立一些联系。”


“到了周末,一帮留学生就把我们那儿当成一个文化沙龙。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大家争论一些国际形势,文化冲突、艺术见解……”


介绍对象成就姻缘、帮忙留学、互相交流信息...对读书者的热忱,对看书人的耐心,让刘晓华成为了深受华人们信任的——家人。



“当时有个客人到城里办事,就把小孩带到书店,让我们帮忙看一会儿,小孩就坐着书店里看绘本;过了很多年,这个客人都给我留言讲起这件事,”刘晓华回忆道。


信任、真诚和互助,是中国书店与读者之前,跨越漫长岁月一直不变的约定。


对于书店客人的要求,刘晓华向来“有求必应”;许多客人时常会给她一列书单,刘晓华总是想尽办法为客人们找到心仪的书籍,有时她也会向澳洲本地的图书馆供书。


她说:


“客户需要什么书就告诉我,我会写下来,发传真去中国询问和进货。”


“我们那个时候,励志书卖得好得不得了,现在没人要看了。因为当时我们要靠书本来弥补精神上的缺失,也包括需要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去做人、做事。”



读书风潮席卷澳洲,澳洲悉尼大学也批下款项,为在校想读书、想买书的研究人员在中国书店买书提供补助;受到中国文化风潮影响,许多澳洲人也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刘晓华回忆道: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外国人曾花6000澳元在书店里订购一套藏经,想要研究中国文化。



27年的岁月里,刘晓华和她的同事们与中国书店一起,也经历着世事变迁,随着时间的脚步,阅尽人生百态。


在刘晓华的记忆里,深深记着有这样一个老太太:


老太太是一名资深的京剧票友,每每来到中国书店,她总会订阅这样两本刊物:一个是《中国京剧》,另一个则是《人民日报》。


10多年以来,老人总是雷达不动的订阅、阅读、再订阅,周而复始。考虑到老人年纪较大,腿脚不便,刘晓华与同事总会将刊物送上门去。


然而,老人在某一天后,便再也没有订阅刊物;不久后刘晓华见到老人的儿子,儿子将最后一笔订阅的月费送到书店,原来老人已去世,而她去世前也不忘叮嘱儿子将订阅的钱付清。


读书人自有风骨,刘晓华任何时候,都坚信着这样的话。


「想和世界谈谈」:当一个不普通的书店


是一个书店,也是一个不普通的书店。


刘晓华与她的同事们对于书店的理解并不只是局限于买卖书籍,比起这些——传承中国文化、创造中国文化氛围,才是他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2005年10月20号,在书店的同事们与多方努力下,悉尼Star City举办了轰动一时的活动——扬州红楼宴。


售价168澳元的餐票被一抢而空,宴会当日一道道精美的红楼菜肴极度还原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所描述的菜色,也令在场的澳洲宾客惊叹不已。



红楼美梦,大梦百年,传承百年的中国文化,任何时候都值得被铭记。


这个为还原大观园菜式举办的活动邀请数十位扬州名厨来澳,在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为悉尼WeatMead医院的千禧基金筹款。



红楼宴的9年后,2014年,他们更是组织举办了古玩藏品展,其中许多珍稀展品更是从许多书店客人家中借来。



刘晓华说:


 

很多价值上百万澳元的展品都借给了我们,这是书店客人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我们之前日积月累的情谊。


「相逢会有时」:不是结束


从1994年书店开业,都说人是“三十而立”,而浮沉27年后,悉尼中国书店却迎来了不同的结局。


2021年5月20日,在疫情和科技的冲击下,伫立于悉尼唐人街27年的中国书店宣布结业。



其实不是没有经历过疫情,其实也不是没想过科技对实体书店带来的“威胁”。



早在1999年,刘晓华和她的同事们就尝试将书店向“线上书店”转型。20多年间,她先后找过5家公司帮中国书店建立网站,却碰到了无数难关。



“建立线上书店不容易,网上书店需要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我们书店最高峰时书店的存储量1万2000多种类图书,但是对于网上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刘晓华说。


 

我们想做网上书店,就去和中国最大的图书进出口公司谈,想请他们把数据库端口放给我们,但他们始终不肯放,澳洲网速访问那里的数据库也很慢。


除了书店需要庞大的数据库,书本的物流费用也是个大问题。


她说:“物流费比书还贵,不像买衣服或者订餐一样,买书不可能包邮。一本书我们这儿卖五块钱、六块钱,可物流费就要七块钱、八块钱,这些问题导致在网上书店无法进行。”



书店之前也尝试过开展别的业务,比如学生培训、书展等,但是因为疫情都面临着停滞的窘境。


 

我们经历过SARS,也就3个月就开放了,没想到这次新冠疫情持续了一年半,在关闭书店之前我们真的考虑了很久,最后没有办法还是把店关了。


也许体面的告别是最好的方式,刘晓华和合伙人,在经营中国书店的20多年里,她也经历、见证和陪伴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成长。


(刘晓华女士在澳洲中国书店和友人的合影)


时代的车轮永远是向前轰隆而去,电子书时代的到来让纸质书的生存空间逐渐狭窄,但也没有人能够预测,是否有一天纸质书将重回人们的视野,未来的事就交给未来


不去预测未来,不去放眼过去,专注于当下,该告别的时候认真告别,再次见面时始终灿烂;这是中国书店经营者们笃定的道理。


「写在最后」:一个时代的挥别


其实,这也不是结束。


说起中国书店的结业,刘晓华总是遗憾又坦然,“我们公司其实还在,再是门店关闭了,可能未来哪一天我们又开业了也不一定,” 她笑着说。



被誉为“爱书人圣经”的书信集小说《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义地击败时间。


市街从不是有效抵御时间风蚀的形式。


书店虽短暂结业,但是它以更加完美的形态附着无数华人的记忆里,我们且盼他日再相逢,把酒话往昔。


无数华人依依惜别:

还有什么令人感动难忘?

还有哪些情谊感人至深?

书店经营还遇到什么难题?


和刘晓华老师一起走进华人回忆

8月18日18:00讲述更多书店故事

点击海报or识别海报看直播⬇️





澳洲印象APP线上直播



澳洲印象App「线上直播」 懂你所需:
你关注的,我们都关注!

你不了解的,我们请行业大牛帮你了解!

你想了解的,我们带你一起了解!



上线多场精品直播

从知名大学教授到行业精英领袖,

从一线护士到资深律师,

印象直播间每期都有大佬

带你深入了解澳洲


想看的都在掌握中👋

立即预约精彩直播都在您的口袋里!⬇️

点击预约后APP会有到点提醒,精彩不错过!



错过直播不要急,收看直播回放来参与❤️



全澳华人最爱直播平台

观看量、留言数一路攀升

还等什么?来印象直播间一起看起来~

下载澳洲印象App 把生活装进口袋🎒



「印象直播」主播招募令

如果你想分享你的生活

无论是经验、情感、故事还是心得

在这里有一群愿意倾听的人为你守候


专业团队圆你主播梦

我们有高清直播设备、专业直播场地

可以体验专业的直播过程及效果
也可直接体验便捷化直播

随时随地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开直播

支持无限回放什么时候想看都行!

只要你想播!我们全面满足不同需求!


百万华人为你引流

光看不过瘾?

下一个超级网红主播就是你!

全平台全方位为你引流

多个渠道多媒体布局

帮助你打造属于自己自媒体矩阵

快来扫码加入我们吧!❤️❤️❤️





扫码右边二维码

加入澳洲华人疫情互助群

澳洲印象


↑ 滑 动 查 看 更 多 图 片,扫码观看↑

01

61岁癌症晚期男子,感染新冠后竟将癌症奇迹治愈!

02

辉瑞新冠疫苗被指数据造假,有效率或仅29%,接种后死亡案例飙升

03

“北京一直不接电话”,中澳关系大动荡,澳政府多次致电被拒!

04

澳洲牛肉检出致命禁药,中国宣布进口禁令!可致白血病

05

华为,挺住!谷歌安卓宣布封杀华为,这些APP以后都不能用了!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下载澳洲印象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