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到了澳大利亚你就会发现澳洲没有国际六一儿童节,不仅如此,国际劳动节、国际青年节、国际妇女节都没有,反观澳洲有的公共节日,元旦、国庆节、复活节、军团节、英女皇生日、圣诞夜、圣诞节,还有就是各个洲自定的劳动节,可以看出,澳洲的公共节日,多数跟历史、文化、宗教联系紧密,而带“国际”两字的节日,在澳洲却并非国际了。
另外,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虽然没有假期,却也是属于要庆祝的节日。但是儿童节在区域范围内,还是有的,不过是各区自定义的,当地政府随意圈出几天,定义为“儿童节”,然后大张旗鼓搞一些活动,这就是他们的儿童节,跟我们概念中的六一是不同的。
别看澳大利亚儿童没有儿童节,实际上他们的生活非常舒服。可以说是天天儿童节的节奏啊!
政策关怀 各种津贴
在澳大利亚,有子女助养费、儿童早期教育津贴、12年的义务教育。其中,子女助养费是这样的,有小孩的家庭年收入不超过65000澳元便可以领取,金额取决于孩子的年龄、数量和家庭、总收入和财产。儿童早期教育津贴规定,每周最高可达一百多澳元。澳大利亚绝大部分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前就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心学习,包括幼儿园、游乐中心、托儿所、儿童看护中心及社区游乐园。18岁前享受未成年人津贴(平均每年约3200澳币,约人民币18000元);澳大利亚的公立学校由政府提供经费并且遍布澳大利亚各地,约72% 的儿童在政府办的公立学校上学,小学和中学都是免费的。另外法律对于涉及孩子的条规尤其严格,例如任何人都不能体罚孩子,父母、老师都一样,一旦被告,后果严重,轻则受教育、做社区服务,重则入狱、剥夺孩子抚养权。放眼澳洲,给孩子设立的娱乐设施是每个居民区的标配;每到公共假日,给孩子举办的免费活动遍地都是;每个公共场所,给孩子使用的设施非常齐全……
民主自由的环境
西方观念中,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不是自己的私人财产,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好好的善待他们,不能强加给他们自己的理念,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迫孩子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的育儿观是把孩子培养成“他自己”,而不是“某某人的孩子”。西方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尊重孩子人格放在首位。除了学习成绩外,文明、社交、表达、合作、行为、动手能力、公共服务、奉献精神等都成为评价孩子的指标。孩子成长的目标,不单是只会考高分,而是一个在人格、能力、修养等全方位发展的健全积极的人。
父母的陪伴
澳洲的父母而不是祖父母经常带着孩子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父母亲有了孩子之后,双方会有一方会选择暂停职场生涯,在孩子幼小的年龄时全力照顾他们,有的甚至到孩子入小学或者更久,然后再继续职场生活,有的甚至就全职妈妈一辈子。
澳洲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生日,在生日那一天,家长通常会送一些不到100元左右的小礼物。经济条件允许的会为孩子办派队。近来比较流行的生日派对形式是家长会邀请一些孩子、朋友以及他们的家长,一起去公园里抓昆虫,或邀请某一些生物学家带着收集来的蜘蛛标本,到孩子的家里举行蜘蛛主题生日派对,估计这多少和孩子受蜘蛛侠的影响有关。另外,还有彩脸派对,家长会在生日派对前,给孩子画一个蝴蝶、老虎、兔子或蜘蛛侠的脸谱,家庭条件比较充裕的家长,有时候会在生日那天为孩子租一个充气城堡。
相对轻松的学习压力
澳洲同样有升级考试、精英中学的考试、高考,但统观澳洲的学校体制,还是体现出了轻松的一面。幼儿园几乎没有作业,甚至到小学都很少作业,考试不公开排名,评价学生不是以成绩单论,评语基本以鼓励积极的话语为主,再差的孩子都会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孩子的上学时间,九点到下午三点,每年三个短假,一个长假,加起来足足两个半月时间。不否认成绩也很重要,但西人却很反对这种唯成绩论,在不少华人聚居地,因为华人的孩子读书太厉害了,不少西人选择搬离,他们的观点是不想他们的孩子受到过大的压力,他们希望孩子轻松的成长。
健康良性的竞争氛围
这与澳洲的文化特点联系紧密,澳洲是个移民大国,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各种文化背景、各种宗教的人都有。但澳洲的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个人隐私权和反歧视方面的法律比较健全,你的家庭贫穷还是富裕,父母做什么工作,来自什么宗教,来自什么种族等等,都可以是自己的私人问题,不会拿出来攀比,也不会随意交谈。如此一来,孩子们的成长中,那种攀比、拼爹、拼钱的不良习惯就很少,压力相对就减轻了许多。竞争相对说来,还是比较公平。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