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该史这样》 - 第2部 第3章 最后的抵抗

2017年02月23日 巨婴房媒


要了解一个国家,首先需要熟悉它的历史;要知道澳大利亚的历史,就必须从英国的历史开始。


这个让罗马征服大军在不列颠岛上停下脚步的女人,叫布狄卡(Boudica)。她是爱西尼(Iceni)部落的王后。爱西尼大体位于现在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Norfolk),是很早就归顺罗马帝国的不列颠凯尔特部落之一。

 

起初爱西尼和罗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当时罗马人在不列颠尼亚很多地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大批原住民的房屋被拆迁,土地被侵占用来建造罗马人的定居点。而爱西尼却保持着爱人治爱的独立自治,罗马的施工队基本没到那地方强拆过。

 

可是到了西元61年,事情发生了变化。爱西尼的国王,也就是布狄卡的老公,普拉苏塔古斯(Prasutagus)重病在身,眼见就不行了。为了保证自己死后,老婆孩子有口饭吃,普国王打算以退为进。

 


于是他立了一份遗嘱,死后将爱西尼的一半领土奉献给当时的罗马皇帝尼禄(Nero,而另一个则留给布狄卡和他们的两个女儿。

 

普国王的打算虽然不错,不过罗马官员可比他想象的要贪婪得多。对他们来说,普国王的遗嘱就是一张废纸。等普国王刚一死,布狄卡和女儿的继承权就被剥夺了,整个爱西尼全部被罗马占领。不仅如此,罗马金融业的放贷人还突然宣布收回所有给爱西尼人的贷款。

 

这就相当于没收了你的房子,还逼你还房贷。简直没法让人活!

 

不过对于布狄卡还说,这只是噩梦的开始,而不是噩梦的全部。当她带着两个女儿去找罗马官员辨理时,真正的悲剧发生了。

 

罗马人不问青红皂白,把布狄卡抓了起来,就是一顿鞭子。更狠毒的是,他们还强奸了布狄卡的两个女儿。

 

王位被剥夺,土地被没收,贷款被催还,自己被毒打,幼女被强奸,布狄卡不知比唐慧还惨多少倍。

 

作为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位受人尊敬的王后,布狄卡这次真的出离愤怒了。布狄卡决定抗争,但是她不能像唐慧那样,诉诸于法律,因为她知道罗马的法律根本不可能站在她这边,她已经对这个殖民者从充分地信任与合作,转变到彻底地失望和憎恨。

 


所以她选择了更加激烈的形式-造反。

 

同年,布狄卡召集了爱西尼和周围几个部落十余万部众,向天朝罗马开战。

 

起义军很快就向罗马人定居点科尔切斯特(Colchester,当时凯尔特语的名称是Camulodunum)发起了进攻。这里原本是最早投靠罗马的特里诺文特部的首都,后来被改造成罗马式城镇,用来安置罗马退伍老兵。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罗马的军制。罗马的正规军是由军团组成,一般一个军团的正规士兵在五千人左右,主要是步兵,还有少数骑兵。正规军士兵必须要有罗马公民身份。这些士兵相当于有编制的正式工,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职业军人,所以是带薪服役的,而且工资不低。

 

除正式工外,每个罗马军团还有大致等量的辅助作战人员,这些人一般是罗马殖民地的居民,不是罗马正式公民,待遇也比较低,薪水基本在正式工的三分之一左右,算是编外的合同工。不过他们在完成役期后,可以获得公民身份,这倒有点像现在美国军队的做法。

 

要说这罗马公民的正式户口在当时还是非常吸引人的,除了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虚幻的法律权利外,最关键是可以免除一部分税务和徭役,而且除非是叛国,罗马公民是不能被判处死刑的。

 

退一步万说,就算是犯了叛国罪,也不能用钉十字架这种酷刑来处死的(而耶稣基督很明显就没有罗马的绿卡)。所以说每个罗马公民都相当于拥有免死金牌。

 


一般情况下,罗马正规军士兵的服役期最少要25年,退休以后,他们可以一次性地拿到一笔超过十年薪水的退休金或者是等值的土地(这比两千年后,某些大国的普通退休人员的待遇还好)。由于服役期间不允许结婚,很多士兵到了退伍的时候,已经成了心里阴暗的老兵油子兼老光棍了。

 

在科尔切斯特的那帮退伍老兵尤是如此,都退下来了,不知道平平静静地好好享受余生,反倒对当地不列颠人作威作福,还逼着他们出钱给罗马死去的皇帝修庙。

 

结果等布狄卡的起义军一到,不列颠人里应外合,很快科尔切斯特就被攻陷了。城破后,新仇旧恨一块算,罗马人一个没跑了,被杀了精光。最后起义军将科尔切斯特这座被改造的罗马式城市夷为平地。

 

此时离科尔切斯特最近的政府军是罗马第九军团。这支部队又称为西班牙军团,于西元前65年组建于西班牙,是一只有着一百多年军史的老牌劲旅,拥有许多类似钢七连,铁六连一样的“英雄”作战部队。

 

这支军团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曾经参加多次由罗马皇帝亲自指挥的战役,为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立下过汗马功劳。

 

所以当第九军团长听说有人造反后,根本就没把起义军当回事,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等天朝大军一到,自然会土崩瓦解。于是他下令全军主动出击迎敌,要一举夺回科尔切斯特。不过很快他就会为轻敌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而这边不列颠起义军几乎每个人都是苦大仇深,土地和家园被夺走了,还被逼着还债,对罗马人是恨之入骨,士气非常高涨,作战非常勇敢。

 

所以当轻敌的罗马第九军团和数倍于自己,而且还人人玩命的起义军一交手,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了。除军团长和少数骑兵侥幸逃跑之外,整个九军团被全歼。像这样整建制的军团被吃掉,在罗马帝国的扩张史上都是罕见的。

 

很快第九军团全军覆灭的消息,就传到了罗马驻不列颠尼亚总督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那里。

 

而此时苏总督正带着军队在威尔士远征,当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没有耽搁,星夜火速地赶回了不列颠尼亚行省的首府――伦敦,确切地说此时的伦敦应该叫伦蒂尼恩(Londinium,是伦敦一词在拉丁语的发音)

 

伦蒂尼恩位于泰晤士河入海口附近。西元43年,罗马人在原来不列颠人定居点的基础上,将这里改造成罗马式城镇。

 

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给予的倾斜性支持,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伦蒂尼恩就发展成不列颠尼亚行省内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和对帝国其他地区贸易的窗口性城市。

 


回到伦蒂尼恩后,苏埃托尼乌斯发现自己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不列颠起义军正携歼灭罗马第九军团之势,气势汹汹地向伦蒂尼恩杀来,而他此时身边几无可用之兵。

 

在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和当前形势后,苏埃托尼乌斯果断地做出了一个决定――撤退。

 

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因为苏总督胆小,而是他实在也没有别的好办法。苏总督的计划和后来蒋某人的想法很类似,就是以空间换取时间。为了最终的胜利,他打算放弃伦蒂尼恩。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但是代价是巨大的。

 

当全员撤退的命令下达后,苏总督遇到了空前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于伦蒂尼恩的居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已经居住着大量的商旅,以及随之而来的各色人等,人口将近56万。

 

对军队来说,撤退很容易,拔营起寨,说走就能走。可是老百姓拖家带口,有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羁绊,自然是故土难离。

 


可是无论民众如何乞求上访请愿,苏总督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显然苏总督也没有刘备那种可以让全新野的人跟他一起逃难的魅力,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不愿走的,或是走不了的老弱留了下来。而他们不知道劫难马上就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罗马军队走后不久,起义军便攻陷了伦蒂尼恩。面对手无寸铁的居民,布狄卡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全城3万没有逃走的居民与伦蒂尼恩一起被不列颠人送进了地狱。

 

那一天的天空被大火映红,大地被鲜血染赤,在罗马人无助的乞求和痛苦的哀号中,布狄卡心中的愤怒和痛苦得到了一丝宣泄和补偿。只有让罗马人承受更大的痛苦,才能多少抚慰她那颗受伤的心。

 

日后罗马人重建了伦蒂尼恩,不过要再用四十年的光阴,它才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攻下伦蒂尼恩后,紧接着起义军又攻占并摧毁了另一座重镇,维鲁拉米恩(Verulamium,大致在现在英格兰的圣奥尔本斯(St Albans)附近),至此包括伦蒂尼恩在内,总共有三座罗马城镇被起义军夷为平地,大约78万平民被杀,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许多已经归化了罗马的不列颠人。

 

近代的考古挖掘也找到了这三座被毁的罗马城镇的遗址,配合大量出土的文物,都可以证实屠城是真实存在过的。虽然布狄卡和被罗马人迫害的起义者的经历值得同情,但是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我还是无法理解和容忍这种杀戮无辜平民的行为。

 

当然这事不是发生在现代,而是在两千年前半蛮荒的不列颠岛上。纵观古今中外的冷兵器时代,屠城的惨剧屡见不鲜,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在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或是起到震慑作用上,屠城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比如这次的屠城,就将远在罗马的帝国皇帝尼禄给震傻了。要不是随后发生的事情,尼禄很可能会下令全面从不列颠尼亚撤军。

 

然而就在起义军将疯狂的报复进行得如火如荼时,苏埃托尼乌斯却一直冷眼旁观这一切的发生。当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戮,亲手建设的城镇被毁灭时,他并没有伸出任何援助之手,但是他也并没有远走。

 


作为一名冷酷的职业军人和指挥官,他要做的不是去救援,因为他知道去了也是白送死,而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尽快集结在不列颠尼亚的罗马驻军。

 

在西元一世纪中期,罗马帝国的面积大约在420万平方公里。当时整个罗马帝国的正规军大约有30个军团,分布在广阔的欧亚非大陆上,其中就有四个军团被部署在不列颠尼亚。

 

按照单位面积上的士兵数,不列颠尼亚的驻军绝对大大超过了平均数。但是即便算上辅助的外籍部队,四个军团的兵力也就在四万人左右。

 

这四个军团分别是第二,第九,第十四和第二十军团。其中第九军团已经全军覆没,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苏埃托尼乌斯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能调动的最多也就三万人。当然最理想的情况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

 

首先第二十军团的主力正在西部对付威尔士人,此时西线的战事也很紧张,第二十军团无法赶来汇合,而只是派出了一部分辅助部队,给总督大人捧捧场。

 

第二十军团不能来也就罢了,而真正让苏埃托尼乌斯恼火的是第二军团。论实力,第二军团堪称罗马军队主力王牌之一,比第九军团还要彪悍。

 

可第二军团的代理军团长可能是被第九军团覆灭的消息给吓坏了,在接到了苏总督的命令后,居然抗命,拒绝出兵。这位仁兄后来也因此行为而羞愧畏罪自杀了,这自然是后话。

 

总之最后苏埃托尼乌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凑了1万多人。其中的主力还是由他亲自担任军团长的第十四军团构成的,外加上所有他能召集到的辅助部队。

 


而此时的起义军,据罗马史料记载,已经发展到了23万之众,虽然这个数字不免有些夸大,而且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作战部队,但是即便这样,起义军里青壮的和能打的人数也肯定是远远超过罗马人了。

          

虽然人数对比相差悬殊,但是苏埃托尼乌斯还是决定不再撤退了,他要与布狄卡面对面的决战。因为他正承受着各方的巨大压力,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继续任由起义军发展壮大,杀戮罗马居民,那么他被追究责任,撤职查办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已经选好了一个绝佳的地方,他相信在这里自己能够击败布狄卡。

 

而刚刚攻陷维鲁拉米恩不久的布狄卡并不知道,苏埃托尼乌斯在那个离她不远的命运之地正等待着她的到来。

 

这个决定着布狄卡和起义军乃至整个不列顛尼亚以后数百年命运的地方到底在哪里,现在已经不可考了。我们只知道应该在惠特灵大道(WatlingStreet)附近,所以这场决战史称惠特灵大道战役(Battle of WatlingStreet)。

 

惠特灵大道相当于罗马在不列颠尼亚的一级国道,从现今的坎特伯雷一直延伸到圣奥尔本斯,全长444公里。而苏埃托尼乌斯选择的地方应该离圣奥尔本斯不太远。

 


决战当天,苏埃托尼乌斯将军队部署在一个背靠森林,面向开阔平原的狭窄的谷地。他的第十四军团以密集队形摆在正面,持轻装备的辅助部队置于两侧,而骑兵则布置在两翼。

 

谷地的地势正好可以保护罗马军队的两翼,森林则可以缓解任何可能来自后方的偷袭。而狭窄的正面削弱了敌方人数上的优势,广阔的平原一览无余,更使得对方不可能隐藏任何伏兵。

 

当罗马军队严阵以待,布置妥当后,布狄卡的大军终于到了。

 

相比于罗马人,起义军虽然装备很差,基本是菜刀擀面杖都用上了,但是布狄卡似乎要轻松许多。毕竟不列颠人在人数上有绝对性的优势,而且到目前为止,罗马人所有的抵抗都在他们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灰飞烟灭了。因此她有理由,有信心相信面前的第十四军团和此前被歼灭的第九军团没有任何区别。

 

于是布狄卡做出了一个将让起义军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甚至是致命的决定。

 


在布阵后,她将所有的辎重马车队放在战场的后方,摆成了一个月牙型。这样随军的家属们就可以站在马车上,像观看一场毫无悬念可言的比赛一样,欣赏自己的亲人们是如何将罗马人斩杀殆尽,再次取得一次压倒性的全胜。

 

布狄卡不知道一百多年前,曾经有两位日耳曼人的部落首领,摆出过和她现在一模一样的阵型,去和罗马人作战,结果是无不惨败。看来不懂历史,真的是会害死人的。

 

在大战之前,按照惯例,双方的指挥官都要在自己的士兵们面前做演讲,算是战前动员,激励一下士气。

 

布狄卡的台词是这样的:“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不是一位流着高贵血统的女王,而是为了被剥夺的自由,为了被鞭挞的躯体,为了被蹂躏的女儿们的贞洁而复仇的所有人中的一个!罗马人贪得无厌,使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垂暮老朽还是童真无邪,都无法逃过他们的魔掌,但是上天是站在我们这正义复仇的一方的!曾经有一个罗马军团胆敢向我们挑战,结果全军覆没了。剩下的罗马人不是做了缩头乌龟不敢出来,就是惴惴不安地面对着这场战争。今日一战,对于你们所有的男人,要么胜利自由地活着,要么失败而任人奴役。而作为一个女人,我的选择是非胜即死!”

 

布狄卡的演讲让每一个凯尔特人都热血沸腾,他们欢呼着,呐喊着,鼓噪着,恨不得马上冲过去把罗马人碾碎。

 

而这边苏总督的演讲就比较直白了:“弟兄们,别理会对面那群野蛮人瞎吵吵,他们的队伍里娘们比爷们还多。拿着烧火棍也敢来打仗,他们根本就不能算是兵!我们过去曾经击败过他们N多会,当他们看到我们高精尖的武器,感受到我们高大上的斗志时,他们就都尿了!保持好你们的阵型,投出你们的标枪,然后给老子一个冲锋,用盾牌把这帮杂碎撞到,再用剑给他们扎个透心凉。最后都给老子听好了,谁要是因为急着去抢战利品,放跑了一个敌人,可别怪老子手黑。打胜了这仗,所有的都归你们!”

 

不管两边的演讲有多精彩,光动动嘴是不行的,到时候还得真刀真枪地干。于是布狄卡首先行动了。

 


她带领军队跨过宽阔的平原,开始进入谷地。然后罗马人的地利优势开始显现了。在狭窄的作战面里,不列颠人不得不紧紧地挤在一起前进,根本就谈不上有任何阵型,那场面就像上班族在高峰时段涌向地铁口。

 

当起义军前进到距离罗马密集阵型不到40米的地方,苏埃托尼乌斯终于下令了。罗马士兵们就像运动场上听到裁判员的号令一样,一齐将手中的特殊武器都扔了出去。

 

这种武器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列,却是一项现代田径比赛的必备器材。它就是标枪。而且罗马人用的标枪更为特别,史称罗马重标枪。

 

这种标枪的长度大约2米,直径7公分。有一个坚硬的菱形尖头,枪身的前部是铁杆,后部是木制的握杆。它的一个特殊设计之处在于,由软铁制成的铁杆,在受到冲击力后会变弯曲。

 

所以这种标枪基本是一次性标枪,只要掷出去,无论扎在哪,都会变弯,无法重复使用,一点都不环保。但是这样的设计使得敌人根本不可能把它捡起来,再丢回来。这也难为罗马人想得周到,不过更周到的还在后面。

 

与现代标枪相比,罗马重标枪的这个重字实在是当之无愧。现在田径赛事中用的标枪,型男版的要800克重,女汉子版的更轻,才600克。而罗马重标枪的重量则在25公斤之间。

 


当前的投掷标枪世界纪录大致在104米。而罗马重标枪的射程就更近了,也就三十米左右。所以罗马人的一阵标枪雨过后,并没有对不列颠人造成多大伤害。毕竟即便不列颠人的装备再差,一面木质的盾牌还是配得起的,实在没有还可以用锅盖吗。

 

但是很快不列颠人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盾牌或者锅盖和敌人的标枪一样也变成一次性的了。

 

因为当标枪击中盾牌时,由于自身的重量,标枪深深地插入了盾牌,而且还弯折成L型。弯曲的铁杆加上菱形的枪尖,不列颠人一时半会是不可能把标枪从盾牌上拔下来的,况且对方也不可能给他们这个的时间。

 

然而他们又不能用盾牌顶着一只七八斤重,2米长而且还是拐着弯的标枪前进,所以想来想去,不列颠人最后不得不丢掉手里的盾牌,继续向前冲。

 

对了,之前忘了说明一点,每个罗马士兵的重标枪的标配是两支!

 

当看到不列颠人几乎是没盔甲没盾牌地裸奔着冲了过来时,罗马人笑了,随后每个罗马士兵都取出他们的第二支标枪。

 

很快第二轮标枪雨就落到了没有任何防护的不列颠人的头上。由于谷地里挤满了不列颠人,就算罗马人闭着眼睛,只要使劲把标枪扔出去,至少也能扎中一个目标。这第二轮5千支标枪投出去,那杀伤力可想而知。

 

至此不列颠人有组织的进攻彻底被打乱,起义军陷入了混乱之中。现在终于轮到罗马人进攻了。

 

苏埃托尼乌斯下令全体步兵以楔形阵全线出击。楔形阵是罗马步兵经典的进攻阵型,该阵形如一个巨大的三角,顶角通常为一名百夫长,后面的士兵则用罗马人特有的近一人高的大盾牌,保护前面战友的侧后方。

 

罗马楔形阵的大箭头很快就将起义军队伍撕开了一个口子,随着后面越来越多的罗马士兵推进,口子的切面越来越大。此时罗马人的另一件致命武器派上了用场,那就是罗马短剑。

 

这种短剑只有3040公分长,主要用于刺击和砍削,是专门为了罗马军团的密集阵型量身定做的。在密集阵型中,每个罗马士兵用高大的盾牌防护全身,没有多大的回旋空间,所以貌似大号匕首的短剑最合适不过。

 


然而在这样人挤人的近战中,不列颠人使用的长剑根本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当他们的身体被罗马人的盾牌顶住的同时,罗马的短剑就从盾牌的缝隙间捅了出去。这招听上去有点阴,但确实很管用。

 

于是罗马步兵只用了三个简单的步骤-先投标枪,再用盾牌顶,最后用剑突刺,就把不列颠人打得落花流水。虽然这完全是对苏埃托尼乌斯站前动员里的指示的按部就班地执行。但更关键的是,这三步走本身就是罗马军团的典型战术,每个罗马士兵平时演练了不知多少回。

 

其中虽然并没有蕴含什么高深的韬略,可配以罗马士兵良好的武器装和严明的战场纪律,这种看似简单机械的战术,在古罗马两军对阵的实战中却屡试不爽。

 

就在罗马步兵正打得起劲时,罗马骑兵也从两翼加入了战场,确切地说,现在已经不是两军对战的战场,而是罗马人单方面对不列颠人的屠杀。

 

不过真正让不列颠人最终绝望的是,当他们转身想逃跑时,突然发现自己在战场后面摆的那条半圆形的马车看台,已经将他们的后路彻底堵死了,于是在屠杀的基础上,类似赛场里的踩踏事件也不幸地发生了。

 

而坐在马车上的不列颠军属们确实如期地看到了一场屠戮,不过被屠戮的不是罗马人,而是自己的亲人,同时也包括他们自己。

 

此时罗马人完全杀红了眼,无论不列颠的战士,妇女,老人,孩子,甚至是连拉车的牲畜,只要是有腿的,就算桌子椅子也要砍上一刀。我们不得不说,罗马人这么做多少也算是对不列颠人屠城的报复吧。

 

当一抹残阳洒在被鲜血染红的谷地和平原时,侥幸逃脱的不列颠人回望这片土地,热泪盈眶。他们将永世铭记这里,因为不仅仅是他们的亲人和同胞,连同他们的自由和尊严都永远地长眠于此了。

 

据后来的罗马史学家塔西佗(Tacitus)记载,惠特灵大道之战,八万不列颠人被杀,而罗马军队仅仅损失400人。虽然现代的史学界普遍认为这个数据被掺水夸大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此一役,不列颠起义军虽不能说是全军覆没,但也已经土崩瓦解了,很快整个叛乱就被平息了。

 


至于布狄卡,她的最终结局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塔西佗说她在战败后,不愿被俘,而愤然服毒自杀,而另外一个史学家狄奥(Dio)的书里则说布狄卡是生病自然死亡,并且人们还为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高规格葬礼。

 

不过有一种谣传非常有意思,说是布狄卡死后被埋葬的地方,就在现今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Kings Cross)的9号和10号站台之间。这个地方对于哈利·波特迷们来说,是不是看起来很亲切呀?

 

没错,这就是哈利·波特同学上学的必经之路。

 

每到开学,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要穿过9号站台和10号站台之间的分隔砖墙,进入到秘密的9¾站台,才能搭上开往霍格沃茨的魔法快车。不知道哈利·波特清不清楚他的开学之旅是以布狄卡的坟墓为起点的。(强烈建议J·K·罗琳在小说里追加布狄卡鬼魂的情节)

 

虽然由布狄卡领导的不列颠民族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忘记她。从文艺复兴以后,布狄卡的故事逐渐地成为了文学作品里的热门话题,她常常被描述为不列颠的民族英雄。

 

到了1902年,一尊巨大的布狄卡和她的女儿驾驶双轮战车的铜像被屹立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桥(WestminsterBridge)的桥头。如果你去伦敦旅游,威斯敏斯特宫(既英国国会大楼)则是必去的景点,就算不进去,也是要在外面留影纪念的,而布狄卡的雕像就正对着威斯敏斯特宫。

 

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票选活动,布狄卡名列第35位,远高于很多英国历史上的名王,包括娶过六位王后的亨利八世(第40位)和在英法百年战争中大败法国的亨利五世(第72位),可见布狄卡在现代英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然而另一位因一部电影而家喻户晓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却只排到了第48位,这位仁兄叫威廉·华莱士,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就是《勇敢的心但是那颗真正的勇敢的心其实并不是威廉·华莱士的,至于它到底属于谁,等到了相应的章节自会揭晓。

 

 



申明

申明本文经《英该史这样》作者孤岛钓客授权发布


通知

如果您有关于澳洲房产、留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希望与大家分享,欢迎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