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地方财政已经如此吃紧……

2020年04月13日 这里是澳洲




· 精选推荐 ·


本文转载自号:中产先生
ID:mr-middle-com


- 1 -


疫情之下,财政吃紧是意料之中的事。

一则是防疫工作开支不少,二则经济停滞两个月,税款收不上来这一增一减,财政立马就捉襟见肘。

据一位地级市财政单位人员透露:

他所在的地级市2月份税收只有几千万,下降了50%,地方留成一半,只有2000多万,包括公务员和其他相关事业编在内,财政需“供养”人群的工资、社保、养老医疗等一共需要2个亿,再加上保障民生,加起来要3个亿。

2000万收入,3个亿支出,缺口高达2.8亿,其中财政供养支出惊人。

这并不是单一现象,再来看几则新闻:

1、全国多地出现防疫补助被追回的现象

本来国家规定对隔离医院、发热门诊、转运司机、卡口执勤等人员发放补助,但是很多地方要不就是不发,要不就是发了又追回,理由只有一个:财政吃紧了。

2、湖南怀化扣教师工资当促进消费款

我们在之前推文中说到消费券刺激消费的办法,其中就提到一个问题:发消费券的钱从哪里来?

湖南怀化想到了办法,从教师绩效工资里扣,后来说公务人员也要扣,遭到争议后现在变为厅级干部直接扣,处级和科级干部自愿扣,不做强制要求。其实就是强制教师和部分公务人员去消费。

财政吃紧第一时间想到的办法就是扣教师工资,是各地方政府的一贯做法,这样好理解,在所有吃财政饭的岗位里面,也就教师最好“欺负”了。

我自己就记得小时候老师有次骂学生骂激动了,说自己三个月没发工资了,给你们上课,你们还不好好学。

各方面来看,财政现状确实不容乐观。

- 2 -

哪些地方的财政更紧一些呢?

我们之前整理过一个数据:


总体来说东部沿海省份情况还算乐观一点,中西部和东北就没那么乐观了,本来财政就要靠转移支付,现在沿海省份也遇到困难,它们的财政状况就更加雪上加霜,而且一些靠投资拉动的城市,情况更不容乐观。

昨天4月9日最新的消息:郑州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至2月,郑州主要经济指标出现大幅回落,均为下降态势,除财政收入外,工业、投资、贸易等指标降幅均高于全国、全省,在18个省辖市中位次靠后,形势严峻。

1、工业增加值: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

2、固定投资: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8.5%;

3、消费零售额:同比下降27.5%,批发业零售额同比下降21.7%,零售业下降26.6%,住宿业下降46.9%,餐饮业下降35.2%。

基本是三分之一的下降,前几天网上还在说郑州要超于青岛成为北方第三城,如今打响经济困难第一枪,看来困难真不小。

- 3 -

当然,不用过度夸大财政吃紧带来的影响,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嗯……对吧,这次疫情基层一线人员冲锋陷阵,不能让他们生活出现问题,国家已经在支持地方财政“三保”工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剩下的还要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南京:40 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参保半年可落户;

不只是南京,杭州、苏州、天津、沈阳等超过10个城市发布人才落户新政;

衡阳、马鞍山等8个三四线城市发放购房补贴;

南宁、东莞等5个二三线城市放宽公积金贷款条件或额度;

………………

作为全国楼市风向标的深圳,据说又出现千万豪宅被“秒光”的新闻,看买房卖地这个架势,我们好像一点都不缺钱,可是实际上却吃紧得很,这也真是一个奇葩现象。

当然,还有人说了,财政不够可以改制缩编,像上面说的一个地级市包括公务员和其他相关事业编在内,政“供养”人群的工资、社保、养老医疗等一个月就需要2个亿

一线基层人员很辛苦,但是类似工会、妇联、文联、工商联等等这些半官方群体应该减人了,县级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也该裁撤了。

生平日久,这些单位本来也是混日子吹水养老的中老年人居多,国家养了这么长时间了,现在遇到困难,也该给国家做点贡献了。

当然,阻力可想而知,趁着疫情财政吃紧倒是可以下决心壮士断腕,老年人早点退休,年轻人也好另谋出路。

最后,希望经济早点恢复,情况早点好起来,就这样。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