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去留学,你想好了吗?

原创 2016年05月24日 TIMEZONE




职场这片海,你有没有合适的游泳圈?


有人问,“工作之后再去留学值不值得?”

我也想问,“海归的工资是不是更高?”、“工作是不是更好?”、“人生是否就此一马平川?”、“如果留学不能使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那还不如继续上班赚钱,过稳定的生活。”


大学时期,我认识了学校里的外教,他们大多工作数年后回到学校读硕士,之后又继续工作。而且大多在一个国家工作和生活数年后,又搬去另一个国家。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当时我来说,是新鲜的。

在那之前,身边大多数人都是大学毕业后,要么直接参加工作,要么继续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然后一直进行学术研究,往往最后会选择留校任教。


因为很想实践大学所学的知识,所以一毕业,我就扎进了职场这片汪洋。从实习设计师,到一家澳大利亚设计公司的资深平面设计师,我一直都在外资设计工作室,德国的,法国的,澳大利亚的。

虽然工资、福利、待遇都不错,但同时,工作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惑。我一直在苦苦思考一些问题:

“设计产品和市场,受众之间的关系”;“在商业设计中,作为设计师视角和客户要求之间如何平衡”等。

我常常浏览各大设计网站的帖子,如“美国优秀包装十例”、“英国某艺术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赏析”、“荷兰艺术设计节获奖作品”等。也常常看国外来沪的展览,如“北欧经典家具展”、“英国某摄影师作品展”等。

但不管怎么看,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西方国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其他国家的设计师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发达国家的设计行业已经发展到什么状态了呢?”脑中不时盘旋着这样的问题。

直到一天,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了一个英国留学咨询电话,随后一路考雅思、面试、拿到录取通知书,最后赴英留学。这期间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从大学认识的那些外教的经历里,我知道了人生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而且当时的条件也允许。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留学机会,我没有任何排斥和犹豫,便踏上了留学的道路,



一场说走就走的留学开始了

对于这样一段留学经历,我是收获颇多的。

上班时,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完成每天手头上的项目,各种新、旧、大、小问题等待处理,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理清头绪,好好思考。

现在再次回到学校,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和做研究。因为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所以留英期间,我很快就将之前工作中的疑问融合进课业中,查找和研究了不少资料。

学习之余,我还常常去看展览,参观博物馆,务求全方位了解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迅速了解英国的设计艺术体系。这是在国内不论怎么看书、看展览、浏览网页都无法达到的。

原本以为独自在英国生活,会和独自在上海生活差不多,但当英国生活真正开始后,才发现差异并不小。以少数族群之一的身份在异国生活的留学生,除了日常生活需要独自料理外,为了获得导师的认可,还需要在语言和学术上,付出比英国本土和其他欧盟学生更多的努力。


课外要能够和自带优越感的英国人交朋友,和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讨论。这也意味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克服某些英国人最初的傲慢与偏见,以中国人的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异国社交,更需要运用社交能力、英语能力、知识见解和个人魅力,需要抛弃依赖心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和他人交流合作。

在新的国家生活,自然会处处与祖国作比较,反思种种社会现象,清楚认识差异,更会思考差异背后的原因。虽不敢说留学后有宏大的视野,但眼界确实开阔了。对于“世界”和“祖国”都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了。


出国前工作上的困惑,在英国都找到了答案;英语能力和独自生活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见识眼界和思路,对世界的理解都有所拓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所改变。回国后遇到在其他国家留学的朋友,大家都有共同的体悟,认为留学经历是一笔人生财富,对自己影响很大。

现在来回答文章开篇那几个问题:留学生回国后的薪水不一定会更高,但是当需要运用留学期间培养的能力时,它们便会发挥作用。留学经历短期内转化成金钱和物质可能并不明显,但是对于自身的影响是长远的。这些经历的体会和理解还会传授给下一代,这是一笔软性的资产 


工作后再留学,值不值得?

留英期间,我也遇到工作后再去留学的同学。有一位在国内曾是服装设计师,去英国专攻服装设计和帽饰设计;另一位,曾在国内从事财会类工作,却一直对于首饰珠宝设计兴趣浓厚,于是辞职赴英重新学习珠宝设计。为了从事真心喜爱的行业而踏上留学之路,有勇气也有毅力,能够选择和达成自己的目标,我想这样的生活就是值得的。

我的英国导师在他40岁时回到学校读博士。他给我们分享说,当时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困惑,和行业内人交流后,依然没有得到答案,于是他返回学校读博士做研究。英国的大学更多是以学术机构的形式存在,提供学术研究的环境,如果人们有需要继续进行学术研究,便可以返回大学继续学习。不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学历,而是人在追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阶段性选择。

无论工作后是回到学校读书,还是骑行去西藏,这些都是个人选择。

我想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有直接的理性的,也有潜意识中顺从自己的内心喜好。每个人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只要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丰富了人生阅历,比以前有所进步,变成了更好的自己,我觉得都是值得的。

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作者 | 细嗅蔷薇

平面设计师,在魔都学习工作7年之后

又远赴英国攻读艺术设计硕士

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对各国历史文化兴趣浓厚

微信公众号:细嗅蔷薇(近期正在连载英伦留学记)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TIMEZONE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TIMEZONE内容者,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佐伊常常跟人介绍“我在一个颇有内涵的地儿上班”,恩恩,多有内涵?

回复关键字儿,好好体会:

富二代 | 《别逗了,留学生都是富二代? 》

名校 | 《 上名校,很了不起吗? 》



佐 伊 碎 碎 念


中国人喜欢一做到底,想要进修的话显然是一路读到底。所谓出名要趁早,读书也同样,25、6岁博士毕业也是常有的事儿。在国外则不然,佐伊的同班同学有位四十多岁的非洲女性,是好几个孩子的妈妈,闲暇之余常常给我们看她孩子的照片。她似乎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地前往英国进修,仅仅是因为“我想多了解下这个领域”。佐伊觉得,这应该才是学习的本质意义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