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区实习小编/Jupiter
关于“歧视”的话题,各路媒体聊过很多,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歧视的“新姿势”。
姿势一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反对种族歧视”已然成为“政治正确”。21世纪的当下,为了避免被认定为“racist”,严谨、退让、小心翼翼往往成为和“弱势群体”相处的原则。
在无条件“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对 “种族歧视”的批判甚至成了“挡箭牌”,得以让“弱势群体”实现“逆袭”。因为舆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没人想戴上“racism”的帽子。因而就算闹事者有错在先,“强势群体”总会偏向选择私了解决,息事宁人。
但是,主流舆论的保护却鲜少覆盖到人数同样属于“少数”的华裔上。当华裔受到歧视、希望声张正义时,却常常面临从相关政府部门到舆论不置可否的缄默,更多时候需要仰仗声势浩大的签名请愿、游行(人海战术……?),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公平的机会。
201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黑人主持人Chris Rock称“三个亚裔孩子是普华永道的会计”,借用“亚裔普遍数学好”、“亚洲人雇佣童工”的梗,这难道不是一种对亚裔的歧视?(图源网络)
甚至一些属于被鄙视的黑人、本地亚裔等,却因为“政治正确”产生“我弱我有理”的心态,“翻身”到鄙视链的上层,成为输出歧视的一方。而这些歧视最终容易落在远道而来求学的留学生头上。
求学的留学生,刻苦勤奋有目共睹,“优秀”却从应得的赞许变成“歧视”的理由——“正因为你的出现,我从top跌落神坛!”
一种奇怪的“内部歧视”发生在同为少数群体的华裔和本地其他裔学生之间。同是少数群体、外来移民,竟也有三六九等之分。最令人不解的就是亚裔人种自己之间的“歧视链”,甚至出现以贬低自身种族、“划清界限”来向主流种族靠拢的“卖身求荣”的行为。
社会上歧视华裔的人,大部分来自中下层阶级。涌入的华人背上了“抢走工作、资源、福利”的黑锅。
但是每个社会都有人找不到工作,失业者都要怪罪到已经有工作的人身上吗?而很多持此观点的人,并不否认他自己能力不足、学历不高,但就是坚持“自己‘本应该’得到工作”,但“华人来了,我才找不到工作”。而作为“待业的低收入的弱势群体”,歧视“抢走工作的敌人”似乎是天经地义。
反映对亚裔学生歧视的漫画(图源网络)
姿势二 歧视的进阶技能——语言歧视
和平年代,“歧视”已不如许多人所想象的,在光天化日下明目张胆地“物理伤害”,动手、丢鸡蛋等等(当然不排除在夜黑风高的时候…)一种更高级、凝聚人类智慧的攻击方式——语言攻击——正成为攻击的主力军。
尽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更多人会保持着应有的礼貌交往,一派“其乐融融”的和谐,但细心的你如何不会发现存在“差异”的蛛丝马迹?想交心地做朋友?嗯……
不愉快的交往揉皱关系这张纸,就算没有破,也无法回复平整。
特别是在一个会和“孩子”打交道的地方,有可能接受到更直接的恶意。 孩子是这一带居民是否歧视最真实和原始的展现。孩子的一言一行直接来自父母,他们承袭父母的观念,对“外人”抱有等量的偏见或歧视,因为没有成年人对“关系”和“礼貌”等等的考虑而最直观地对你展现。
但正是这群继承并展现成人歧视的孩子,受到法律最大程度的保护。
有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加持,他们可能更肆无忌惮。
其实想想,就算在国内被熊孩子打扰甚至伤害时,遭遇“一瞬间”发生的、无从对证却可能在心里长时间存在的伤害,又能怎么办呢?找家长理论?一句“童言无忌”、“他什么都不知道”,万能的挡箭牌不是?
Chinaman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歧视华裔的词汇(图源网络)
有人会说,“一句话的事儿,算了吧。”
定义“歧视”有时会被认为 “过度敏感”,但谁能说歧视不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谁能否认与外国同学、邻居友好相处的心愿受到过歧视的冲击?退一万步,留学生因为身份、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受到的或显或隐的排挤和冷眼,或多或少都是这些“歧视”的证明。
换句话说,承认受到“歧视”并不是因为“玻璃心”、“太敏感”,而是因为“歧视正在发生”。
本该正常相处的同学邻居,一方对另一方展现出语言甚至行为上的恶意,受伤害的一方不给予重视、据理力争,难道用“不能玻璃心”来保护自己么?
不管一种行为是否明文规定为“歧视”,只要它让人感到不适和冒犯,就选理应指出和纠正。
包容不是忍气吞声,尊重需要自己争取。
去他的“不能玻璃心”。
姿势三 歧视的究极技能——无视
没有激烈、直白的歧视语言,但往往在所有的活动和安排中从未考虑过华裔等少数人种,双方像“透明人”一样相安无事。
你以为我要用“ching chang chong”、“go back your country”和你说话?!
搞笑,你是哪个哦?!
我才不要理你咧!
没有激烈、直白的歧视语言,但往往在所有的活动和安排中从未考虑过华裔等少数人种,双方像“透明人”一样相安无事。
“无视”,一种“冷暴力美学”,严格称之为“无形”的歧视,是歧视界境界最高的一种攻击。它能够伤人于不言不语、不喜不怒、不动不静之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而这种“无视”很大程度上源于,华裔人群总留下一种“忍天下之不能忍”的“优秀”形象。久而久之,被歧视者的沉默助长了歧视者的凛凛威风。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印度小哥拉杰对“谢耳朵”说:
If we were having this argument in my native language, I'd be kicking your butt.
(如果这会儿是用我的母语在跟你争论,我早就把你杀得片甲不留。)
非母语的痛,也许是“忍天下之不能忍”背后的真相。
任何年代下,对于大部分第一代移民而言,语言条件制约工作水平,进而制约收入水平,最后制约社会阶级,导致他们难以争取到足以为移民群体发声的高度。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可以说是懦弱的结果,也可以是懦弱的原因。
在国内经历过报案、问讯、笔录等流程的同学可以感受,用母语和警察等工作人员交流都尚且困难,更何况是人生地不熟、操持第二语言的异国他乡。
缺乏发声、露面的机会,少数种族群体常常与“自己人”聚集,常常展现出“边缘化”的形象。主流社会、主流媒体等对他们缺乏了解,更是助长了“无视”的发生。
另一方面,以华裔人群为例,早期移民多从事商业等门槛低、种族限制少的工作,做的最风生水起的商人也鲜少参与当地政治。
在公民政治盛行的西方国家,无人代表、无人参政的人群永远给人一种“客人”而非“主人”的印象。
即便是饱受“种族歧视”困扰的黑人兄弟,也在1958年罗莎·帕克斯拒绝为白人让座和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号召下,展开各种黑人运动,渐渐为自己的权利争取到一席之地,也有了奥巴马这样“冲出桎梏”的成功代表。
来自纽约三州地区的数万民众在布碌仑Cadman广场公园集会,声援梁彼得(图源网络)
“不发声”有多么无力,“发声”就有多么重要。2016年4月的“梁彼得案件”即是“发声”成功的例证。
纽约前华裔警察案件梁彼得在一次巡逻时枪支走火,致黑人青年格雷死亡。刚开始,他被控二级谋杀等5项重罪。而最后对他的定罪是刑事疏忽杀人罪,而非陪审团原先裁定的过失杀人罪(被判5年缓刑,执行800小时社区服务,无需入狱)。
这一结果离不开背后华人的一系列“挺梁”活动。从签名请愿到上街游行,华人群体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一致,亦改变了长久以来“哑裔”的形象。
面对歧视,认怂?NEVER!
说了辣么多,来一些实用的技能。面对歧视,忍气吞声永远都是下下下策,会成为一颗常常被捏的“软柿子”。作为正义、有理的一方,我们得give them some color to see see!
千万要记得的是, “先动手遭殃”是不变的真理,动手打人、破口大骂远没有有理有据得措施来得有效。
如果在工作或学校场所遭遇来自上级、同事或老师、同学的歧视,及时保存歧视的证据——(偷偷)录音、保存文件等材料,以便给予对方“实打实的一击”;
其次,面对歧视的来源,认真、严肃地怼她/他——Racism、Racist的判定词千万不能手软,展现自己据理的底气和决不姑息的决心。正如知乎网友所说的,“老子背后是中华民族”!
上报上级或许小的相关部门,必要时清晰地说出:“请联系我的律师。”
忍气吞声在某些文化里也许是一种“美德”,但绝不是打败坏人的武器。
反歧视不能只靠标语,更需要现实的 反歧视行动,从“不放过每一个racist做起”(图源网络)
如果在社会上、公共场所遭遇突如其来的歧视,无法保存证据,则更需要拿出底气警告他——(必要时用上f开头等词语)“shut up your fxxking Racist!”或“watch your language”。
如果对方仍不停止,且周围没有人上前制止,不要犹豫,先给他拍一系列清晰的大头照记录下必要信息,一句掷地有声的“I’ll call the police!”能给无能的歧视者一记暴击。
最后,马丁·路德·金的名言也能用以解释歧视:
In the end, we will remember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
And the silence of ourselves.
实习小编二号 | Jupiter
新晋美凌格,皇马死忠粉
常疯爱浪水瓶座,总有一天把世界走遍
TIMEZONE后台输入 | 前面关键词阅读,:
梦想 | 留学真能成为你实现梦想的踏板吗
中餐馆 | 去美国上学,没想到被中餐馆上了,还一上十年
美国电视 | 在美国读了四年传媒,我眼中的美国电视业是这样的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版权声明:本文由时区公众号TIMEZONE(ID: timezoner)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时区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违法使用本内容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文仅为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平台立场。TIMEZONE,留学生原创平台,欢迎坐标在世界各地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