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国人,请别太“客气”。

2018年01月02日 鼎尚移民


每日更新,让你了解移民新鲜资讯 💨


客气一下,可以说是华人之传统,

贯通生活的每个角落。


有人送殷勤,客气一下

请人帮忙,客气一下

有人答谢,客气一下

……


但这个概念和歪果仁很难说得通。


有同学把「客气」翻译成「hospitality」「politeness」,


但是这让歪果仁更蒙圈:告诉他们推推搡搡的说「别客气,我来付」是一种待客之道,他们反觉得更像是在吵架!告诉他们欲语还羞的说「别客气,真的不用」是一种谦和礼节,他们却觉得简直像是打哑谜,猜不出说话者到底是几个意思。


客气的套路是一种「高语境文化」的特有现象,而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凡事直来直往,有啥说啥,自然我们中国人的那一套搬过去不适用。


不过,抛开文化差异巨大的歪果仁不说,就是中国人之间,是不是也会因为没理解对方的「客气一下」结果引发了尴尬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想起春节时的红包大战!



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给了红包,小孩子得看下家长的眼色,爸妈说“拿吧”,这才敢拿。但通常红包是不会这么容易到手的,得兜兜转转几经转手,如烫手的山芋,开始前几分钟谁也不敢接。


主人刚有拿出红包的动作,家长便冲上去摆手:“孩子这么大了,还给这个干什么。”主人当然不听了,在家长的阻拦下艰难地往孩子这边行进。这时,旁边坐着的人看不下去了,也会分成两派加入到推推搡搡的队伍中——


“哎呀,不用不用”


“说什么呢,要的要的。”


“你再这样我下次不敢来了啊。”


三四个人揪成一团,留下孩子在一旁目瞪口呆。


客人这边戏也很足,甚至有临出门时趁主人不注意故意留在客厅桌上的(注意,不能是厨房也不能是抽屉),等着主人追出来,在电梯门即将关闭的时候冲进来,一手拦住电梯门,一手胡乱往孩子兜里塞,嘴上嗔怪:“哎,你这人怎么这样,还偷偷留下了。”


现在想起儿时的那些画面,历历在目啊!

爸妈们特别希望我掌握这套“客气一下”的规则,这会让她觉得很有面子。


我内心暗自佩服大人们的演技,同时也觉得这种套路有点虚伪。直来直往不是更干脆么?非得费这么大劲儿,绕这么大的圈子?



有次春节,我和我妈一起到邻居家串门。邻居问“要不要吃水果啊”,我想也不想地答“好呀”。话音还没落,我妈一个眼神过来,我知道回家少不了一顿骂了。“不用不用,这么客气干什么。”她开始救火。


五分钟后,我在一旁吃切好的西瓜,我妈在一旁跟对方道歉,“哎哟,我家孩子怎么这样,也不客气一下。这孩子没有小时候懂事了,小时候不这样的。”


回家的路上我妈又是一通数落。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客气呢?就为了你一人把西瓜切了,净给人家添麻烦。”


“既然人家都问我了,我说不吃岂不是冷落了人家的招待?而且明明想吃为什么要说不吃?”


我妈拿出给她自己学生上课的样子开始摆道理:“想吃就说要,你这是把自己的需求摆在别人的前面。你要猜对方是真的想请你吃还是一个姿态、说说场面话而已。”


在我妈眼里,客气是一种试探,她并不是介意我吃了人家的西瓜,而是介意我没有那个推拉的过程。


推拉的过程即为试探。客气某种程度上就是先隐藏部分真实的想法,再通过几个推脱和试探的过程来确定对方的真实意图。


作为一个耿直的girl,我当然还是不服气的。


然而在大一的寒假,我惊讶地发现不知是内心被说服了还是潜移默化地被上一辈的行为所影响,我已经完全继承了这套“口嫌体正直”的模式了。



当时去国外玩,住在一个寄宿家庭里,这是一个奶奶和孙子的组合。


第一天到的时候,我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转了几次车,累的口干舌燥。把行李安顿下来后就到了晚饭时间。


菜都摆上来了,是披萨和涂满了酱料的意面。刚准备吃,奶奶问我:“要不要先来点水果?”


嗓子正渴的不行,这简直是及时雨。


然而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启动了某套程序般地摆手、摇头,“不用不用,您太客气了”。说完后,我等着对方继续说点什么。


据我以往的经验,这个套路要走完才能说“要”,结果这次对方并不按套路出牌——孙子从冰箱里拿了两个桃子。


嗯,两个。


一个递给奶奶,然后两人坐我对面啃着鲜嫩多汁的桃子。


我顿时觉得自己下不了台,额好吧,好像也没人注意到我在“台”上。我一边抓着干巴巴的披萨和涂满酱料的意面往嘴里塞,一边在心里吐槽自个儿,“让你客气!让你客气!”


第二天,另一个背包客住了进来,是一个德国的小伙子。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饭前奶奶问小伙子,“要不要来点水果?”小伙子很爽快地说了句:“好啊,给我来一个吧。”然后大家开开心心地吃了起来。


我这才意识到昨天我下意识的反应是把国内的经验带到了这里。


“得先客气一下吧?”


然而估计老奶奶并不熟悉中国所谓的“高语境文化”,也不太懂我的潜台词。而我自己呢,也把交往模式僵化了,试图用“客气一下”的准则指导所有情境下的行为,最后只能一个人默默体会发了球,对方却没接的尴尬。


不过接下来的日子就顺畅多了,我又启动了直来直往的模式,想吃就大方说要,相处起来倒也干净利落。作为回报也会把从中国带过去的小礼品送给他们。


 


当然,春节回家还是得把这套模式关闭了,继续陪我妈上演“不用不用,太客气了”、“啊既然这样那好吧”的戏码。


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弯弯绕里玩的不亦乐乎,时间久了竟也觉得多了几分热闹和烟火气。


在一年后的传播学课上,我才知道这背后的理论依据。


文化人类学家霍尔在《超越文化》里提出不同文化中的语境可分为高语境与低语境。低语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信息需要通过清晰易懂的文字语言传达出来,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也不需要领会“弦外之音”。


而高语境文化则不然,人们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交流过程中,很多信息蕴含在背景文化中,无需明确地表达出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隐晦,只需轻轻一点,双方即可心领神会。交流过程中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婉转地表达出来。


好吧,即使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但“客气一下、兜个圈子有点虚伪”的这种想法还是没变。




来源:留学心理程

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望谅解。请直接在公众号留言,以便我们及时更正,多谢!


更多文章

6个月胖爹变型男,这对健身父子爆火背后,竟还有这样的暖心故事

“养生大师”在澳洲“治”人死亡被捕,弟子们却还在中国继续行骗

2017年度50大逗逼新闻:他们把生活过成了段子


详询热线:400-638-1168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您的关注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