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人们的很多精神娱乐都集中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刷微博光抖音看朋友圈,人们日常的几大喜好。这几个社交媒体上,每天都会出现一些新鲜的故事,好玩的段子,或者充满嘲讽意味的梗。
而最近,一则和留学生息息相关的po在网上火了,也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相评论。
这是来源于12月9日微博上的一个帖子:
这位po主表示:
富二代男生带着留学回来的女朋友吃饭,朋友都是富二代,故意点牛排看留学女生是沾胡椒粉还是胡椒汁...还说这种方式已经成了小圈子里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然后,富二代为了不让女友陷入尴尬,故意也跟着沾了黑胡椒汁,发布这个微博的作者认为这是听说过公子哥很绅士的一瞬间,无限柔情,想写一篇玛丽苏文来歌颂他。
这条微博评论1万多,没看具体评论内容前,相信很多留学生也会觉得一脸茫然,点牛排用什么酱料竟然会让人觉得尴尬。先不说一些高档餐厅,在牛排制作之后是无需再沾任何酱料的,也不说一些高档餐厅其实也提供多种酱料可以选择。单纯说,留学生如果真的是以学习为目的出国,不是为了风花雪月,不是为了奢靡享受,哪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餐厅品鉴上,尤其是沾粉末还是汁...咦,这不是美食博主或者美食点评家应该做的事情吗...?
而点开这个微博下方的评论,看到内容以后,差一点笑出了眼泪,评论区瞬间形成了一种新的文体:一个富二代,带着xx留学回来的女朋友去吃xx大餐,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吃饭的时候通过观察女生选择A还是B,来判定她XXXX,这已经成了小圈子里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个富二代带兰州留学回来的女友去吃饭,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会观察女生会说想吃牛肉面还是兰州拉面。说兰州拉面说明女生根本没去兰州留学,只是在馋富二代的身子,这已成为兰州小圈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一个富二代带湖南留学回来的女友去粉店,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会观察吃时女生会说吃粉还是嗦粉。说吃粉说明女生根本没去湖南留学,是个撮把子,这已成为湖南小圈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个富二代带东北留学回来的女友去吃饭,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会观察女生会说想吃锅包肉还是锅包又。说锅包肉说明女生根本没去东北留学,只是在馋富二代的身子,这已经成为东北小圈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个富二代带陕西留学回来的女友去吃饭,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会观察女生会说想吃凉皮还是肉夹馍。说肉夹馍说明女生喜欢肉夹馍,说凉皮说明女生喜欢凉皮,这已经成为陕西小圈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个精神小伙带快手研修班回来的女朋友去跳社会摇的时候,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人,会去观察摇的时候是用发芽还是花手。倾向发芽的话,说明女生在土味这一块毫无建树,悟性很一般,这已经成为这个小圈子的某种心giao不宣的默契。
一个乌拉圭富二代带河南留学回来的女友去郑州吃烩面,童趣的朋友说懂门道的,会观察吃时女生是放普通辣椒还是羊油辣椒。吃普通辣椒的说明女生根本没去河南留过学,是个囟球,这已成为小圈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一个霍格沃茨富二代带东北留学回来的女友去早餐,同去的朋友是懂门道的,会观察吃时女生点餐时是叫大果子还是油条。叫油条说明女生根本没去东北留学,不算东北银,这已成为小圈子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除了这类比较搞怪的反讽留言,也有人很正经的去评论博主:我觉得这件事情本身就真的太脑残了。是真的闲得多无聊才会看别人吃酱汁还是胡椒粉,我认识的家里上市公司的小孩,也没这么骄傲娇气,把时间花在计较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说明真的是没啥能力的富二代啊。
虽然不知道这位博主为什么要写下来这样一段话,是为了抬高所谓富二代的“自降身份”,还是说留学生在海外没有经历过太多高端奢侈的生活?这就不得不谈到留学生的问题,出国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享乐,别看留学生朋友圈里面的生活丰富多彩,毕竟对外展示,有几个人会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吐露心声,说自己过得不好呢?
经历过留学生活的,都会明白,出国了,看似没有父母的管束,看似自由自在,其实是一段相对孤独的旅程,除非毕业即回国,相信很多留学生都体验过那种身边朋友一个个离开的感受。
一次次的别离,让留学生学会了什么叫做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唯一能做的,就是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当很多人以为留学生都是享乐主义者,那同样是一些没有任何留学经历人群的臆断,最主要的留学群体来自于中产阶级家庭,富足,但并不足够富裕。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必须要打工兼职的原因,澳洲最低是新18澳币,而做兼职的留学生有几个能拿到这样的薪水?
再看看留学生从事的工作,如果在国内,大家都是连厨房都很少进的小姐少爷,而在国外的,大家明白钱是需要辛苦付出去赚取的。餐厅服务员,每天端盘子洗完,一天工作8-10个小时,很少有时间休息,一直站在餐厅里面。想要工资高一点,从事体力劳动,仓库搬运,清洁搬家,除草园艺,体验风吹日晒,还要耗费很大力气...
这些在朋友圈在微博里是看不到的,朋友圈里面,当然是自己购物、美食、旅游的各种记录...
没有深入了解,妄加评论。给留学生打上了一个个富二代的标签,留学生,在国外读大学的学生们,付出的努力,经历的辛苦或许比国内大学更多,可是却因为留学生这一个标签,被很多人下了定义,先天性的有了偏见。
这种舆论和风气的传播下,留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经历了外国学习,掌握第二种语言,了解世界面貌的高新人才,而是成了混吃等死,毫无专业技能,不具备就业能力的“废物”。
网上甚至有不少图片,不论人家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但都传递了一个信息:不会招聘留学生...从最开始的留学红利,留学生被人高看一等,到留学潮爆发,因为种种原因,留学生的名声一落千丈,提到留学生,更多人想到的是镀金。网络上,一大批没有出过国,没有经历过国外学习的键盘侠开始了对留学群体的口诛笔伐。发朋友圈游玩,聚会,被喷不务正业,购物买东西,被喷败家,不知父母的辛苦,还被嘲讽成为蛀虫...
如果留学生发个状态说学习辛苦,天天熬夜,又会被喷矫情,花几十万一年留学,竟然还要在这无病呻吟...
现在,社交媒体上玩一些梗竟然也要以留学生为背景板,究竟是有多讨厌留学生...都说,嫉妒使人蒙蔽双眼,这句话形容的真的不错,或许因为嫉妒,大家不愿看清留学生努力刻苦的本质。不过话说回来,刻板印象,说的就是本文最开始的牛排场景吧,对于此事,大家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