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了奥运,小编我也顺便看了看最近最火的电视剧《小别离》。萌大叔黄磊、小鲜肉TFBoys、国民媳妇儿海清,演员阵容在家长里短剧里堪称强大,那这部剧到底讲了什么呢?
看剧情,其实就是家长们因为各种原因把孩子送出国的故事。而它隐含的真正主题是:教育。
到目前为止小小主角们还没有出国。但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能让我想起那并没有打篮球的校草追求我的青春期:考试、排名、升学。
——————
《小别离》的主角家庭构造是这样的:张子枫,女儿,初三学生;黄磊,爸爸,负责调和矛盾;海清,妈妈,主要在盯成绩和敦促女儿好好学习。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他们上学带手机、上下学有专车接送、穿着最漂亮的校服。
然而家长最喜欢说的还是跟我小学的时候耳朵里听出茧的那一套一模一样。
老师的“分数恐吓”战斗力还升级了:一分一操场。
插一句,这个一分一操场,简直是全国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听过的一句话。弱弱地问一句,是多大的操场呢?这小操场站不了多少人啊。。。
方朵朵一大早上被拖起来背英语。
为了念书和考试常年缺觉,吃饭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然而,她还是会考差,成绩差的时候想让爸爸一起帮着瞒住妈妈,结果妈妈还是知道了。
她会一脸严厉地用手指敲桌子训人。
——————————
多繁重的课业也没法压榨干15岁孩子的灵气,因为这就是青春期啊,各种生命的欲望蹭蹭蹭往外冒。
她喜欢追爱豆,还在网上写爱豆的同人文,也会以自己朋友为原型写仙侠小说。多么珍贵的创作灵感啊,可是妈妈说这样浪费学习时间
最后妈妈的妥协是:每天五到十分钟做自己的事情;要么就十五分钟吧,也可以。
啥?每天只有十五分钟是属于自己的快乐,就这妈妈还觉得她已经很慷慨了?
如果孩子是学霸,生活会幸福吗?
并不。
朵朵的好朋友琴琴,次次年级前十名,每天都要被妈妈唠叨。
给她打无穷无尽的鸡血,让初三的孩子冲上国际。
除了成绩之外呢?
学霸琴琴的妈妈说:你不需要朋友。
————————
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在意分数和成绩?
因为连家长自己都没有基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他们不是不心疼孩子,只是她也害怕传说中冷酷无情的分数线。
当高考成为人生的先决条件时,那么一切逻辑都只能按照高考录取来推演。
学霸琴琴的妈妈,丈夫是出租车司机,自己是就业后才考的医生执照,靠拆迁款买的房子,于是总觉得自己和别人有阶级差距。
每当她觉得别人欺负自己家人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喊口号,让孩子出国去哈佛麻省。
家长永远都会因为自己人生的痛点来指导孩子的一生。她太知道什么是阶级差异了,变得有点愤青、唯出身论,把所有的希望押在孩子身上。她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因为家庭背景影响自己乃至下一代的命运。
她害怕,所以焦虑。
————————
这不是高考的错,因为这也许是目前最容易能让阶级流动起来的方式了。高考在中国是一种不公平中的公平,家长和孩子都只能去让自己去适应这个教育制度,试图成为其中的一个幸存者。
这,是一种选拔。
但是,你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吗?
科学知识全靠课本笔记,几乎没有亲手实验的机会。人文学科全靠背诵,我们不在乎学生自己的见解。爱好艺术体育的学生更是不务正业。
就像小时候大家的理想都是“做个科学家”一样,长大以后,我们的孩子也都被培养成了一模一样的人。兴趣爱好全部都被打压。就连文理科之间都存在鄙视链。。。
孩子们的个体化差异全部被抹平了。
————————
有一个老掉牙的笑话:老师问几个学生 “对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其他国家”,西欧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短缺”,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粮食”,而中国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但是很可惜,小编我第一次听这个笑话是十年前了,然而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中国的学生对任何事都没有自己的看法。
小编每天会接到很多家长关于留学的咨询,每当我问到孩子是怎么想的?想去读什么专业?得到的答案往往不是沉默,就是他们望向自己父母的胆怯眼神。
小编我自己也是国内基础教育一路读上来的,我明白这种状况不能完全怪家长。因为高考这一座难以回避的大山,很多事情我们身不由己。
————————
但是在教育行业工作有一点特别好,那就是我还能看到其他体系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每次澳洲或者英国的中学来开讲座的时候,我都特别热血。我好像看得到孩子在一个更宽松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潜能。
他们不再是千人一面的考试机器,而是一个医生、一个画家、一个心理学家、一个运动员。这时候我就恨不得时间倒流,自己也重来读一遍。
之前我们赛思做过一个在澳读初中的学生分享会(内容请戳“让学生自己告诉你在澳洲读初中是怎样的体验”), 真正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了一下澳洲的基础教育。
他们在高中阶段一样有并不轻松的课业负担,为了能考上一个大学也要付出很多。但是他们在初中阶段是比较宽松。
每个学校都有几十种科目可以选择,除了英文和数学是必修,其他的科目一视同仁。你喜欢电影、喜欢音乐、喜欢视觉艺术、喜欢医学,都可以选了来当主课学习。
选课范围广泛但程度不算深,旨在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在初中阶段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升入高中之前,每个学校会有专门的职业顾问老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
根据学生的兴趣、优势、心仪的大学及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规划,来帮助学生敲定他高中阶段的选课。
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能够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知识,筛选出自己的兴趣所在,早早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接着,在高中和大学就可以朝着清晰的目标奋斗了。
而国内的学生,这时候还埋头于题海中,只知道考高分却不知道为什么。
报考志愿的时候才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专业。
凭借着常识性的预估、平衡着大学的录取分数、听从父母的“建议”,选定了未来的方向。
可是,能有几个人在这样的糊涂选择中,撞到自己的“热爱”呢?
————————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 “你什么时候感觉到和同龄人之间难以追赶的差距的”?
有个答主说 “ 当我还在为高考苦读的时候,我的美国同学就已经在为自己的法律事业做准备了,去法庭旁听、参加辩论队、去律所实习。比起智力和勤奋,这种理念和资源上的差距,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
这位答主当年在一所常青藤名校的法学院就读。在我们看来,他的家庭背景、智力和情商都已经是佼佼者了,但依然会为中外教育资源和理念的差别而感到遗憾。
当我们的孩子成功越过了高考的独木桥之后,我们才发现,在人生的大路上我们已经被别人落下了太多。
————————
其实《小别离》里展示的教育图景相比我们小时候已经有了一些进步,至少家长在沟通、在反思。而且这里面的家庭都是中产,他们不会有物质贫乏带来的困苦。
但是,他们的孩子幸福感并没有提高。
主角的家庭标准且完美,像活在汽车广告里一样。可妈妈还是忧心忡忡,好像上不了重点大学她女儿的人生就要完蛋了。
为了重点大学,她限制女儿的兴趣爱好、严格要求学习时间,一切都在为高考让路。但是高考并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起点啊!
不知道《小别离》这部国产剧在之后会为小主角们的留学设定怎样的动机,又会让他们写出怎样的结局。
但是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家长,你想好为孩子做出怎样的安排了吗?
如果您对澳洲或英国教育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欢迎您致电400-820-4090,或者加入QQ群 206152561。
小编我会替您答疑解惑,为您的孩子规划一个属于他的未来。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公众号“严肃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