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教育】澳洲华人孩子学习成绩碾压本地学生,更有出息!

2018年04月12日 澳洲金融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

作者:  星辰


本篇共4634字|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前言


世界范围里的人口流动是100年来最大的人类发展现象之一,和10年前相比全球拥有移民背景的学生比例上升了近10%。澳洲作为华人的主要移民目的国,“移二代”学生10年来的上升比例不低于30%。

 

目前,在澳洲,12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有五分之一是在海外出生的,另有四分之一的年轻人至少有一名在海外出生的家长。

 

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移民国家,不论是澳华人移民、澳洲本地媒体还是其他智囊机构,将移民背景学生与本地学生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然而,有一个普遍现象,让研究者们困惑——虽然,移民家庭的孩子需要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相比本地学生面临更多挑战和困难,但是,他们在学业上却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2017年9月

《澳洲人报》报道:中国的学校已经不再宣传“死记硬背地”学习,而是强调创造力和推理能力,并且在这方面已经超越澳洲。

2017年12月

澳洲ABCnews报道:澳洲学能测验(NAPLAN)结果显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移民学子在入读小学时只会说有限的英文,部分学生完全不会说英文。至三年级,这些小学生在拼写方面的成绩,很可能已超越母语为英语的学生。

2018年3月

经合组织(OECD)发布报告称,澳大利亚的移民学生学业成绩在6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七。澳大利亚的移民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和菲律宾的移民孩子,学习成绩优于本地出生的学生。

 

报告还发现,第一代或第二代移民学生,更重视在学校中取得好成绩,更有职业雄心和上进心,霸凌其他学生的比率较低。

 

移民家庭的孩子也拥有更高的志向:95%的人希望去上大学;而在父母双方都为澳洲人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仅有58%。

 

其实不止澳大利亚,此前英国媒体也对国内各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一个调查,就教育来说,5-18岁的华人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全面碾压英国其他各个族群。而且,华人的孩子很少染上去拉帮结伙,或打架,暴力,凶杀,性乱交,酗酒吸毒等等人们闻之生厌的东西和社会毒瘤。

 

华裔孩子在海外的优秀有目共睹,那么其原因几何呢?今天《澳洲财经见闻》将与您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阅读导航

一、移民学生并不是天生聪慧,真正原因在于家庭影响

二、“精英中学”成为移民家长“教育焦虑”的解药

三、为什么有些家长始终不为“教育焦虑”买单

四、越来越多移民家长尊重孩子“本性”,“优秀”比不过“快乐”


移民学生并不是天生聪慧

真正原因在于家庭影响

 

亚洲人数学好,在国际上都像是一个“真理”一样被广泛认同。之前也曾经有和身边的朋友探讨过,很多时候,白人都会想当然的认为中国学生数学一定很好,跟努力关系不大,都是天生的。

 

事实上,华人数学好,亚洲人适合死记硬背,书面成绩好,这些传统刻板印象都是错误的,对此,来自珀斯埃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的心理学高级讲师丹迪(Justine Dandy)率领研究团队在研究后发现,尽管澳大利亚的华裔和越南裔小学生的智商(IQ)和本地学生一样,但他们的数学成绩超过本地学生。

 


据悉,亚裔学生比本地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学习,这或使得他们的成绩更好。但努力学习还不足以成为取得好成绩的充足理由。研究发现,拥有教育和职业志向是移民学生成绩优异的重要因素。

 

与澳大利亚本地学生相比,亚裔学生对于未来深造有更高目标,他们希望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研究显示,亚裔学生展示出的是其父母的志向,这被称为“移民影响”(immigrant effect)。

 

移民学生成绩优秀的真正原因往往在于父母的期待不同。孩子往往都是从家庭这第一所、独一无二的学校毕业。家庭影响深重长远。

 

中华文化崇尚勤奋、刻苦。华人家长一向重视教育,在家中对孩子耳濡目染的影响,都是华人小孩在异国他乡脱颖而出的关键。

 

另外,移民父母辛苦打拼,甚至做出种种牺牲为他们换来更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来自父母的高期待,也是刺激移民家庭出身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原因。

 


此前也有文章戏称:在华人移民家庭,你的成绩单与你朋友的成绩处于不同的分级系统中:“A”只是一般般;“B”代表低于期望;“C”意指不准吃晚餐;如果是“D”,那别回家了;“F”?还是去找个新家吧。


在华人家长的影响之下,从小到大,孩子可能坚定地认为世界上只有三种职业:医生、律师、会计师。

 

而移民家长之所以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是因为相信在异国他乡,教育始终是提高社会地位的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方式。

 

基于“教育公平“的初衷,认为教育成果基于学生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评比,较少受到种族主义的影响。

 

“精英中学”成为移民家长“教育焦虑”的解药

 

其实,移民家长的这种“不安“与”焦虑“也确实不是杞人忧天。维州健康促进组织(VicHealth)、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Data61团体和多元文化年轻人支持网络(MYAN)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就业市场本就比以往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即使移民家庭比当地人更注重教育,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在大学毕业后,在找工作上却面临着比本地人更多的挑战。

 

根据报告中2016年统计数据,父母在海外出生的年轻人中,有38%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而对那些父母在澳洲出生的年轻人来说,这一数据只有25%。


虽然移民家庭的孩子有更大比例进入大学深造,但却只有45%能在毕业后找到全职工作。而本地家庭的孩子在毕业后找到全职工作的比例却高达69%。

 


调查发现,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移民和难民家庭背景的学生受到种族歧视、对当地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和海外获得的技能和学历不被承认。

 

相对本地年轻人,移民家庭的年轻人更容易从事兼职工作,而这些临时的兼职工作使他们更容易暴露在不安全的工作条件和其它风险因素之中。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移民家长更加执着于对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能打破“桎梏“未来在澳洲社会也能有一份体面的职业,这样的职业往往是医生、律师、金融从业者等。这些行业大多需要一定的高等教育背景。对高考成绩也有更高的要求。中学阶段往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对于中学,家长一般有三个选择:


1

是专门招收学术上有天分的孩子的精英中学(Selecitve School);

2

是较为昂贵的私立学校;

3

是离家近的公立学校;


按理说,澳洲的教育体制给予了家长充分选择的空间。但其实,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同时也没有绝对的教育公平;在澳洲,“剧场效应”带来的焦虑一样流行。

 


“剧场效应”这个词源自法国教育家卢梭,讲一个现象:大家去剧场看戏,某位观众想要看得更清楚些,就站起来,后面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也站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不得不站起来,结果看到的并不比原来大家都坐着时更多,反而失去了观剧的舒适和乐趣。

 

套用到我们的教育现状上,就是你家孩子去私立学校接受“贵族教育”,我家也得“砸锅卖铁”,“狠心咬牙”送孩子上私校。你家孩子为了上精英学校“疯狂”补课,那么我家孩子、他家孩子,大家孩子都要去补,否则就会被弯道超车,“输在起跑线上”。

 

于是水涨船高,分数要求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和家庭的投入越来越大,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被粗暴简化为获取高分的一个竞赛。为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移民家长往往会在私立学校与精英学校间抉择。


选择私立学校,利用自身财富优势助孩子赢在起跑线


在私立学校,除了正式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学到更佳温文尔雅的语言和富人的沟通方式。 进入私立学校的孩子谈吐上就会与许多家庭条件普通的孩子不同。大多孩子会变得善于和富人沟通。并且对富裕阶级没有畏惧,也可能结交很多朋友。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私立学校与富人交往的亲身经历貌似是“成功”的让孩子从一个社会阶层迈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阶梯。


很多人甚至将私校称为“贵族工厂”,私校中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欢乐也被大众舆论所津津乐道。私校里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丰富:辩论小组、田径运动、管弦乐队、舞蹈课、创意手工课程等等都在开发学生的潜力、促其全面发展有明显优势。私校老师也都是非常有资历、有实力,睿智博学、关心学生的人。

 

 

私校中很重视孩子的价值观、习惯养成以及人格塑造,这也是许多家长选择私校的首要原因之一。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优雅的行为举止、自主学习的意识等等都是需要从小培养,私校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教会孩子这些的地方。

 

但选择私校的代价巨大,若不是家底殷实或取得奖学金,移民家庭还是不敢轻易选择。

 

据《澳大利亚人报》报道,澳大利亚金融服务机构ASG通过调查预估了在2018年出生的儿童未来的教育花销。其中,居住在首府城市的父母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平均花费将达到47.5万澳元,而对悉尼和墨尔本的家庭来说,私校教育的支出将高达55万澳元。


选择精英学校,竞争残酷,但“逆袭”机率更大

 

比起私立高中和普通高中,考上精英学校的学生需要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但是对于那些无法支付昂贵的私立中学费用的学生,精英学校就成了许多六年级学生的最高目标。

 

在一些地方,孩子们从六岁起就开始为进入精英中学做准备。在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圈子里,能考上精英中学,才是跨入成功的捷径,才是改变自己现有阶级的门槛。

 

有部分华人家长对“精英中学”的执着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此前澳洲媒体曾报道:一位来自中国移民家庭、没考上“精英中学“的华人“澳二代”在澳洲媒体上发布了一封长信,信中哭诉:“考不上精英中学,父母说我长大只能当妓女或清洁工。”

 

报道一出,华人圈中议论纷纷,一部分认为,华人重视教育,没有任何的错误,有人拿出了日前的华人学霸Daniel Hu作为正面例子:

 

Daniel Hu自幼随父母从中国移民来到澳洲,凭借着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一举进入知名“精英中学”,并在2017年ATAR考试中斩获高分。

 

以此为例证明:虽然老移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现在存在差距,但是所谓“寒门”依然可以出贵子。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持有完全不同的反对意见,认为: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理论,在澳洲的华人家庭中依然应验。

 

但不论怎样,精英中学目前已经被“亚洲人“占据,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21所完全精英中学和25所部分精英中学,亚裔学生在这些为优秀学生准备的精英公立学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教育评论家估计,一些学校亚裔学生的比例甚至高达90%。


相对澳洲实际社会人口组成来说,已经严重失衡,无法真实反应澳洲的社会文化构成情况。


在澳洲精英中学的学科中,以数学为主导的几门学科被称为“亚裔五门”;而辩论活动和体育运动则被归为“白人项目”。

 

为什么有些家长始终不为“教育焦虑”买单

 

其实,在澳洲华人圈不断蔓延的“教育焦虑”,并没有感染所有人;澳洲本地家庭大多都没有为“教育焦虑”买单,依旧放任孩子自由发展。

 


并不是说澳大利亚本地人就不重视教育。研究显示,他们只是不会和移民家庭的家长一样,把文凭教育看得那么重。

 

同时,这部分家长认为,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可能使得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对此,一些澳大利亚本地家长表示,与鼓励孩子们取得好成绩和社会地位相比,让他们快乐、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职业更重要。

 

与此同时,澳洲的社会现实就是:当蓝领工人很可能比普通白领赚得还多,“考取高分,上好大学”在澳洲并不是领取“高薪”的必备前提。大学已成为可选项目。

 

而且,大多数澳洲本地普通家庭需要依靠政府福利支付孩子大学学费,当政府减少对大学教育的福利支持,上大学所需费用不断增长;就可能出现上不起大学,上大学导致降低生活水平等情况。所以,上大学对这部分本地家庭来说,也确实性价比不高。

 

根据ASG的预测,截至2028年,攻读医学学位的费用将上涨超过1.8万澳元,从68487澳元上涨至86640澳元,教育类学位的费用也将上涨超过7000澳元,从26710澳元上涨至33791澳元。同时,攻读法律学位的费用将从44576澳元上涨至56392澳元。

 

预计大学成本与在过去的10年一样还将继续上涨,上涨的幅度在18%至26%之间。

 


但也不可否认,这些澳人和移民不一样,他们往往拥有“特权”。在前面文章中也已经有提到:在就业市场本就比以往竞争更激烈的情况下,即使移民家庭比当地人更注重教育,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在大学毕业后,在找工作上却面临着比本地人更多的挑战。

 

即使,移民家庭的孩子进入大学深造,找到全职工作的机会依然比本地家庭出身的孩子要小。

 

歧视,依然存在。

 

本地家长想要让孩子自由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其实,许多移民家长不远万里移居澳洲,很大程度上也是想要为孩子教育减负,但最后往往还是底气不足,被“教育焦虑”控制,为实现“逆袭”选择妥协。


越来越多移民家长尊重孩子“本性”,“优秀”比不过“快乐”

 

第一代移民连根拔起,来到全新的国度开创江山,通常被认为遭遇到的心理障碍和磨难是最严重的。但是,世界知名心理学者指出,实际上,移民第二代遭遇心理障碍的机会更大,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更加脆弱。

 

第一代移民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歧视的情况,确实是最严重的。但是,相应地, 他们都有吃苦的精神准备,心理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相当强。遇到什么痛苦的经历、不愉快的事情,比较容易进行自我消化和解决。

 

但是,第二代的孩子们则没有充份的吃苦准备。而且,他们由于平素受到家庭各方面的庇护和溺爱,在外面遇到挫折时,自我调节的能力就比较差;心理障碍的问题,反而可能更加严重。

 

比如第一代移民遇到歧视不公正,忍一忍算了。第二代的孩子们在西方文化程度中长大,喜欢去追究公平合理逻辑,喜欢不服气,这样一来可能把自己的心态搞得很差。许多华人孩子面临的情绪问题,最多见的是焦虑症和忧郁症。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人文化过分强调了智力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发展,过分强调了分数的重要性。别的族裔的孩子,考试能及格可能已满足了。而华人的孩子,考上80-90分,自己不称心,家长也不满意。

 


“放开手”对许多焦虑的移民家长来说非常困难,他们焦虑孩子的成绩、能否上精英大学、找到好工作等等。他们误解获得成功的途径太狭窄,好像孩子稍有偏离就全军覆没了,其实非然。

 

 

多种研究显示,其实,孩子上大学和今后在经济上或专业领域的成功与否并不“挂钩”,甚至与孩子今后人生是否获得满足与快乐也毫无关联。


家长不惜任何代价让孩子上最精英的大学才有前途的理念也许有用,但追根溯源,其实还是错误的。现实是,我们不能只是“逼子成龙”,还需要逐渐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根据其兴趣选择努力学习的方向。

 

不要在孩子的性格出了问题,才意识到,自己更希望有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优秀”的孩子。

 

随着新移民的不断涌入,原本的新移民也渐渐成为老移民;带着财富来到澳洲的新移民,以及有了财富的累积的老移民已经渐渐摆脱“焦虑”。

 

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家长除了学习成绩,开始关注孩子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发自内心的为孩子出了文化课成绩之外的小小成就开心。

 

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家长开始鼓励孩子尽其所能发自内心的多读书,而不是经常把辛苦努力放在嘴边,在读书中挣扎。

 

另外,许多彼时的“移民二代”在此时已为人父母,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教育倾向也有了细微改变,但大多数移民,起码是华人依然会看重教育,虽然初衷已不是老移民心里“逆袭”这样心酸的理由,更多的是希望孩子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端详这个世界,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END


澳大利亚《移民报道》曾披露过一份政府文件,是由昆士兰大学移民经济融合研究专家皮克特(Garnett Picot)为澳大利亚移民、难民及公民部撰写,该研究在教育及经济方面评估了澳洲移民后代的表现。

 

报告中提到,尽管移民澳洲的中国移民二代,无论在受教育,还是经济收入方面,都值得他们的父母骄傲,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却不尽人意。也就是说,中国人移民澳洲后第二代最优秀,第三代就开始走下坡路。

 

中国人等非白人移民的第三代,比上一辈少赚18%,年均收入从55,994澳元降至45,893澳元,白人移民的第三代降幅为9%,从54,174澳元跌至49,347澳元。

 

报告作者、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社会学与公共事务学教授吉瓦布(Jack Jedwab)分析,在一些社区,第二代移民的社会经济成就较高,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第一代移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他们牺牲自己,移民澳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女抓住澳洲更好的机遇。

 

也许只有在移民二代有了自己的孩子,才会慢慢地发现,当初父母对自己的严加管教只是他们生活在一个陌生国家的紧张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只是希望你能过上安稳而成功的生活。那种生活是他们自己没法实现,或“吃了太多苦头”才最终拥有的生活。他们或许很严厉,但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归根结底,移民优势与否,早晚都会在移民三代、四代、五代,某一后代处被同化。慢慢与澳洲人接近。所以,澳洲本地教育环境变革,与政府支出对澳洲教育环境影响是我们每个人此后都应更加关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http://www.abc.net.au/news/2017-12-13/migrant-refugee-children-standout-performers-in-spelling-naplan/9250622

https://www.theaustralian.com.au/news/inquirer/lessons-to-be-learned-from-the-worlds-education-leaders/news-story/24cf06c3549d099099e946575aa5248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imig.12235

https://www.asg.com.au/asg-blogs/asg-blog/2018/01/17/what-is-the-cost-of-school-education-roughly-half-a-million


【澳洲暴走早报】澳洲育儿补贴福利调整 7月1日起生效!悉尼墨尔本房价年内或再跌5%!对阿胶产品需求高 中企瞄准北领地驴养殖业!

【企业战略】千亿入局高科技,许家印又抢跑了!

【金融监管】全覆盖统计时代来临,资管躲猫猫游戏还能玩下去么?

【环境保护】在澳洲,有10000000000公斤的垃圾在“流浪”

【澳洲暴走早报】澳洲育儿补贴福利调整 7月1日起生效!快行动!悉尼这些滨海区周租金不到500刀!9月起 新州实施新“减速”交规!

【商战故事】血流成河!四场改变行业的惨烈商战!

【澳洲解析】澳大利亚到底有什么好?挤破头也要留下

【澳印花税】印花税:政府的“印钞机”,房价的“遥控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