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在这边上幼儿园的关系,接触了不少华人的二代移民,从几岁到十几岁。为了孩子教育,最近还在网上看了不少华人二代对华人一代移民的评价,算是偷偷了解下将来我孩子对我的看法。分享自己意见的华人二代里面,除了澳洲也有其他国家,比如马来西亚、美国等等,应该说他们的意见很相似,尽管马来西亚和美国是千差万别的。
华人二代因为站在老外和华人的双重身份上,对两边都还看的比较清,这是很多华人家长没想到的。很多人觉得自己孩子过来读书,在这边长大,所以会变成一个老外,将来没法沟通,但我所见的二代移民不但没变成老外,反而是继承了中国文化中好的部分,比如谦逊,同时又有老外的那种自由感。典型的例子比如打篮球的林书豪。完全背弃中国文化的相信也有,但可能也是受家长影响,也就是说看家长是否重视中国文化的教育。
简单说我澳洲的朋友,来到澳洲以后,都特别注意对孩子中国文化的教育。其实身处国内的朋友,就大概不会太当回事,因为默认在国内学校就会教,就不用自己劳心了。这边家长甚至会请私家教师来给孩子补中国文化,纯粹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是中国人,并不为考试等等。
华人二代在被家长及社会打上“华人”标签的同时,又和华人一代移民有一些出离感。他们往往是在两种身份中自由切换,就像他们使用中文和英文。我见过多次华人二代和朋友说话,比如见到同是华人二代的朋友,一开口就是中文,然后远处走来一个白人朋友,俩人马上又说英语,都是下意识的反应,完全不像一代移民这么费劲。相当于是一个广东人,见到北方人说普通话,一见到亲人老广,马上就上广东话了,也是不过脑子的。
华人二代自己说华人一代移民对未来有一种危机感的,总需要从经济上保证自己的未来没有风险,所以一代移民总是要努力,总是要存钱。而各国老外,比如美国人澳洲人,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是没有这个感觉的。
具体的例子是我在澳洲有一些老外朋友,他们其实还没有我存款多,因为他们基本不存钱,但他们赚的比我多,有些还从家里已经继承了一处房子。所以有些一代华人移民和老外总是有一些隔阂,觉得老外混日子,但老外又不理解华人这么玩命是要干什么。好像一天到晚掉钱眼里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根本没有生活。
这个背后的原因大概是华人生长的环境是自己为自己负责,没有太多社会福利,比如失业了那真的就是没饭吃了,或者生病需要花一大笔钱,还有子女教育等等,都是很大的支出。所以形成了一种存钱保险的惯性。但老外,比如澳洲这边,失业会有救济,生孩子会有补贴,生病可以报销等等。如果你出一些意外,社会是帮你兜着的,但当然你平时也要交税。在海外大家都说交税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逃税政府就要搞死你,背后原因就是你其实会享受到交税之后的福利。
华人二代另一个说到的比较大的点是语言文化,说一代华人移民不愿意和老外多做接触,英语差,而老外则都以社交为乐趣,而不是以社交为任务。所以老外又觉得华人不好接触,不够阳光。对于一代移民来说,掌握流利的英语确实是有难度,这个和国内之前英语教学质量不高有关系,其实我的很多英语老师,自己也说不了英语,近几年英语培训中心的火热才改变了这个情况。
华人二代们说不少一代移民觉得外国人不好接触,各种懒散,其实背后原因是他们没有朋友,打交道的多是类似政府官员等等,也就是各种办事员。这类人群在全世界都是以效率低著称的,态度也差,可以想想国内公务员的情况。其实如果你可以和老外邻居做朋友,平时聊聊吃喝,一块打打球,肯定不是这个情况。
另外还有一些中国文化中比较负面的东西,对一代移民也影响很深,比如言多必失之类文化的熏陶,还有比如在海外一定要出人头地之类的想法。这些思想,应该说是这代人不能改变的。但和本地人也有些格格不入,我和澳洲几个不同国家的移民聊过,他们都说澳洲是个好地方,不用发财也生活的很舒适,不想做有钱人,太累。但我的朋友,包括我,其实内心还是觉得,如果累点能多赚点钱,那天天加班到凌晨也是好事啊。应该说华人二代在这点上更倾向于前面老外的思想,更希望活出自我,而不是发财,不过也有类似虎妈这种华人,逼着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
现实来说,最好的结果往往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华人二代这边接受一些一代移民的拼搏精神,以及那种目标感,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前程。而一代移民也要向二代移民学习包容,以及留出自己的生活空间,不要让赚钱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
澳新亲历报道
◎下载手机app“荔枝FM”、“喜马拉雅”或苹果系统的Podcasts,搜索“悉尼话报”可收听和订阅我们的播客节目。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号”可关注悉尼画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