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来澳洲,你活成了你想要的样子吗?

2017年09月20日 澳洲金融圈



本文授权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

作者:Cynthia高晨曦本篇共4761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移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次移民潮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移民类型:劳工移民、留学生移民和难民

 

7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这一时期,大量国人纷纷以“偷渡客”和“打工者”的身份,成为了第一个吃“移民螃蟹”的人。

 

他们看中在外国打工的收入前景,移民海外谋生。也有一些是有海外关系的人进行的家庭团聚移民。还有的人是以留学生的身份到发达国家求学并留在当地。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移民,他们更多扮演的是开拓者的角色,无论大小人物都为了扎根异国,付出了不为人知的辛酸。 

 

第二次移民潮


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移民类型:技术移民和留学生移民

 

90年代,澳大利亚放宽了技术移民的入境条件,吸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 

第二次移民潮的职业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趋势。涉足商业、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各行业,其中有不少人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这一时期,留学生的规模不断增长。有些国家不仅接纳留学生,还欢迎留学生及其家属移民。   

 

第三次移民潮


时间:21世纪开始至今

移民类型:精英移民为主

 

2000年至今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移民浪潮。

 

第三次移民潮的特点表现以精英移民为主,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个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高净值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资移民或有相关考虑。而近3年至少有170亿元人民币资金流向国外。

 

中国国内同发达国家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上的差距,国外较高的子女教育水准,投资移民海外保障财产安全,中国护照境外出行的不便等原因促使中国中上层阶级做出移民海外的决定。

 

澳洲统计局(ABS)2017年6月27日公布了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澳洲总人口比上次普查,也就是2011年,增长了8.8%至2440万人。其中,在海外出生的人口超过616万,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在亚洲出生的移民数量首次超过欧洲,成为主要移民来源。来自中国的移民数量进入前五名。


过去5年中,澳洲迎来了130万新移民,其中19.1万来自中国。澳洲华裔人口增长迅速,全澳华裔人口达121万3903人,较2011年增长超过40%。


 

在全国,新南威尔士仍是华裔人口最多的州,为51万4594人,占全州人口的5.2%。在悉尼的华人聚居区中,Hurstville仍保留了冠军之位,有16,403人,占全区人口的49.4%。

 

每当媒体报道中国财团又包下了澳大利亚的哪处资产,中国大妈扫荡了哪个楼盘,总会有澳洲网友打趣说:“澳洲快成中国的一个省了。”虽说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其实也不无道理。

 

中文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官方语言,澳大利亚华人约80万,加上留学生,常住澳洲华人约占总人口比例的5%。这个比例与新疆喀什的汉族人比例基本相当。



另外,预计在十年间,中国游客数量将有可能升至200万,并在2030年实现300万人次。


悉尼至北京的满员航班上,“老外”的面孔少之又少,航班播音、空姐的过道提醒有时干脆只有中文,几乎与上海-北京的国内航班没什么区别。创造“悉尼至北京之间航班满员但全是中国人”的纪录指日可待。

 

那么,在澳华人究竟是逐渐入乡随俗,还是正在改变着澳洲的面貌呢?


阅读导航

一、澳洲日常生活的“中国风”

二、华人正在改变澳洲教育理念

三、中国财富影响澳洲政治、经济

四、不能充耳不闻的“不和谐音符”


澳洲日常生活的“中国风”

 

中国节日全澳普庆



2017年除夕之夜,“中国红”点亮了悉尼歌剧院、海港大桥等澳大利亚的地标建筑,

 

今年是悉尼市举办农历新年庆典的第21个年头,悉尼的庆典也是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农历新年庆典。整个活动期间将举行包括农历花灯会、卡拉OK群歌会、社区团体表演、传统舞狮、龙舟竞渡等80多场活动,预计吸引百余万观众。


 

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阿德莱德、珀斯等城市也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迎春节活动。

 

中餐风靡全澳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美食的热情蕴含着生活哲学。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热”升温,中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澳洲民众的关注。

 

中餐出海历经两次浪潮,如今已经在海外站稳脚跟,海外华人开餐馆的“传统”也并未改变。在祖国这一坚强“后盾”的支持下,澳洲中餐从过去的小规模、碎片化、实体经营模式,转向多样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展、经营更加专业,凭借多点发力,中餐“圈粉”澳洲。

 

中餐已不仅是一种食物或经济载体,更是维系澳洲华人亲情乡情的纽带,是澳洲了解中国、品味中国文化的窗口。越来越多的澳洲人喜欢中国菜和点心,还有春卷、月饼、粽子、饺子等,使用筷子的“老外”也越来越多。

 

汉语普通话成为澳洲第二大语言

 

据海外移民服务网站MoveHub近日公布的一幅有关世界各地第二语言使用情况地图显示,在澳洲,汉语普通话已跃升第二大语言。

 

近年来,不仅拥有华裔背景的澳人在说汉语普通话,越来越多澳洲本地人也略通一点汉语普通话,尤其是澳洲各地学校纷纷开设了中文课,鼓励学生学中文,学汉语普通话。

 

自2008年以来,澳大利亚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已经翻了一番,达172832人,占全部入学人数的4.7%。


中文普通话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除英文以外的最主要语言,有59.8万人说中文,而且每年增加5.2万人。


华人消费族群快速增长,澳人消费习惯也因此改变


除去中国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意外,预计在十年间,中国游客数量将有可能升至200万,并在2030年实现300万人次。


当中国游客数量飙升至双倍时澳大利亚的旅游产业也会相应产生变化:相关的产业将涉及到航空业,机场管理以及专业的酒店和度假村。对会说普通话的员工的需求也会增加,相关的服务还将包括度假村、赌场以及医疗旅行。


市场调研公司尼尔森(Nielsen)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中国消费者群体的增长速率非常快,澳洲的企业及公司正在锁定中国消费者群体。

 

在中国出生的消费者将其1/3的日用品杂货支出用于新鲜食品;而由于有更广泛的国际产品选择范围,约有3/4的中国消费者更愿意在澳洲主流超市购物。


正在转变的澳洲人口结构也对澳洲的整体人口产生影响。新研究报告显示,整体而言,澳洲人开始购买更多的国际食品及风味。


华人正在改变澳洲教育理念



 

华人育儿有方?


近年来,华人青年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澳大利亚青年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华人科学家及华裔背景的精英学生接连取得重大的学术成果,为澳洲多次赢得国际科研大奖。

 

除了大学学者,华裔中学生科研实力亦不容小觑。

 

2016年,来自悉尼的几名“天才”高中生就成功合成了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的主要成分达拉匹林,仅仅投入20澳元即制出此“ 天价救命药”,引发国际轰动。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研发小组的成员多为亚裔学生,平均年龄仅17岁。

 

其实,在此类新闻中,亚裔面孔并不少见。数据显示,全澳公立中学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英语非母语的家庭。然而,这一数据在精英中学中的比例则高达90%,这些学生中,中国背景的学生占到97%。

 

补习文化开始在澳盛行


有调查指出,许多华人家长,都更愿意为了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或者在其他方面做出牺牲。例如,即便省吃俭用,也愿意花钱送孩子去补习班,或者用其他方式为孩子创建更好的学习环境。相比本地澳人家长,华人家长也更愿意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为子女辅导功课或者陪读。

 

在澳洲的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想将来跻身为社会精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澳洲3点放学之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大多数华人家长认为:一个不去辅导班,不花大价钱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的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澳人开始重视大学学历



在澳洲大学生毕业生与职业学院毕业生毕业后找工作以及起步薪资都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许多对澳大利亚教育现状的报道中都有提到,澳大利亚人对大学教育并没有执念。

 

但事实并非如此,澳洲人对待大学学历的看法已然有了改变。

 

据统计,婴儿潮一代(出生于1940年-1960年)中虽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拥有大学学历,但却有五分之四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大学就读,而不是选择相当于中国的中专、中技课程的职业教育和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目前拥有本科学历的澳洲人已经是30年前的三倍甚至更多。

 

澳洲一样存在“学区房焦虑”


另外,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澳洲,一样逃不出争夺学区房的焦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么有华人的地方可能就有学区房。

 

澳洲受欢迎的公立学校和严格的学区规定正形成贫富隔离的恶性循环,致使很多贫困学生无法就读这些院校。澳洲现在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不公问题。


中国财富影响澳洲政治、经济

 

中国人不仅有财富,还有智慧


中国富人源源不断地到澳大利亚来投资的现象令人惊愕。在离布里斯班70公里之遥的黄金海岸,堪比“澳大利亚的迪拜”,是近20年来平地而起的新城市。但如何管理与发展这个新城,澳大利亚人并没有经验。

 

在当地一家五星级酒店,老板是一位华人,他透露,两年前,这家酒店频临破产,到处找人收购,最后只有中国人肯接盘。在中国人管理下,这家酒店的市值仅用了两年增长了2.5倍。万达、恒大等中国地产商都入驻黄金海岸,而当地政府对中国投资求贤若渴。

 

华人推高澳洲各方面“价格”,拯救零售业


自从1985年中国银行在澳洲复业以来,资产总额增长了1000多倍,而前十大存款客户均为本地客户,存款占比达57.6%。过去澳洲的金融服务只认欧美人,现在,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在澳大利亚大步向前。

 

当然,中国人的到来也推动了澳大利亚各方面的“价格”。比如,房价、投资移民需要金额。某机构的驻澳代表对开玩笑道,相比于中国,澳大利亚除了悉尼、墨尔本之外,大多可以称之为“村子”。


不说别的,如果没有中国人来的话,许多以旅游业为当地经济支柱的地区就要面临破产的局面。


由于澳洲本土的工资增长停滞,家庭负债居高不下,澳洲人的消费意愿停滞不前,澳洲的零售商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业绩压力。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拥有13亿人口的区域大国,特别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澳洲消费品开始步入国人的视野,中国人的海外消费需求对澳洲零售商而言可为“雪中送碳”。

 

澳洲“华人经济”正在改变


最新发布的《澳洲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澳洲华人已经逐渐突破了华人经济的局限性,积极投身于各个产业,与中方企业密切合作,在房地产业的表现极为突出。

 

除了围绕华人经营餐饮、住宿、旅游、移民等传统服务业,澳洲华人经济还表现出新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多为高学历者,在取得澳洲政府承认的学历后,往往自主创业,成为新兴行业的领头羊;也显示出资本雄厚的华商在房地产、金融保险、工矿企业、大宗贸易进出口、银行、电信和超级市场等领域都有涉足,资本达数亿澳元。


这些中国大陆新移民通过合资公司和跨国公司等形式在全球经营,积极将工商业盈利投资于全球金融市场,同时作为中资企业在澳投资的向导或合作伙伴,推动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步伐。


 

在澳华人政治影响力日益提升


在政治方面,华人参政热度不断高涨,政治影响力日益提升,在联邦、州、领地及地方三级选举中都涌现出大批华人竞选者,并在州、领地及地方政府级别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突破。


不能充耳不闻的“不和谐音符”

 

华人“抢奶粉大战”成当地奇谈


在这个全世界都越来越依赖‘中国制造’的时候,澳大利亚的本土商品却已成为中国的热销品。据一些分析师估计,仅去年,代购们就寄出了多达6亿美元(约8.09亿澳元)的澳洲产品到中国。



长期以来,澳洲奶粉持续受到人们的追捧,澳洲是海外代购的重要源地 。当地超市和药店的奶粉抢购现象一度成为了澳洲媒体和民众热议的话题。甚至在2015年年底澳洲曾出现由当地人发起的大批反对中国代购抢空奶粉的抗议活动。


翻开国内的各大搜索引擎,“澳洲奶粉代购”依然持续占领的热搜排行榜,微博搜索出的前10名澳洲奶粉代购粉丝数量都在八万人以上,最多的高达20万粉丝数。


在澳洲本地媒体也不时曝出华人在当地超市为抢奶粉大动干戈,搬空超市奶粉在自家囤货之事。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澳人由于经常买不到奶粉而对华人印象极差。

 

中国式薪资标准横行澳洲


澳洲新州总工会(Unions NSW)曾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对于母语非英语的移民来说,他们工资待遇远低于澳洲法定时薪标准,特别是调查中100%的华人招聘广告都未能提供合法薪资。工会呼吁政府对此采取紧急措施。

 

100%使用普通话和广东话做的招聘广告都低于法定时薪标准。其中餐饮服务业是重灾区,平均时薪只有13.6澳元,而该行业的法定时薪是18.29澳元。

 

也就是说,很多中国雇主拿着“中国人的标准”来制定工资标准。

 

中国特色“牛皮癣”找上澳洲


澳大利亚人从来不需要对外国人声明他们是英语国家,除了在中国人的广告面前。在南半球,跟随中国人漂洋过海的,除了孔子学院,还有牛皮癣小广告。


 

中文广告都出自在澳华人自己的广告公司,目标客户群也很清晰,他们只想做自己人的生意。所谓自己人,很大一部分是那些闷声不响靠牛皮癣找到论文代写的留学生,他们就是牛皮癣得以存在的理由。

 

一张小广告,维系着这场暗流涌动的地下交易。客户花钱“消灾”,代写公司调度招聘写手,广告公司在中间周旋运作,环环相扣。

 

澳洲街头的种族歧视海报


前段时间,澳大利亚悉尼街头曾出现多张种族歧视海报,以夸张的丑化漫画描绘中国人。


 

这些模拟Pokémon GO游戏卡的海报出现在悉尼马里克维尔(Marrickville)街头,其中一张是一个丑化华人形象的人,手拿刀叉对着一张澳大利亚地图形状的牛排咧嘴大笑。

 

在海报下则有数行文字写着“拥无限资金”,以及“技能:在澳洲肆意买房屋和基础设施,顺从但非常狡猾”,似在讽刺中国人近年在澳洲大举投资,拉高房价。海报上还写有“抓住他们,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境”的字样。

 

政治献金直指澳籍华人


近段时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和费尔法克斯传媒(Fairfax Media)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软实力影响”系列节目,在澳籍华人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节目中也充分体现出澳大利亚公众对华人所普遍存在的误解。

 

事实上,谈到政治献金和影响力,澳籍华人也并非唯一有份参与的群体。媒体不应该将澳籍华人视为个例进行报道,误导澳大利亚公众。

 

像许多多元文化群体一样,澳籍华人很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澳大利亚政治进程、决策、候选人选拔和政策制定。相反,他们往往被视为在竞选期间筹集资金的工具。

 

由此可见,如果华人不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只顾各自闷声发大财,今天澳洲媒体可以将华人合理合法的政治捐款说成对澳洲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威胁,明天就可以制造出另一个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而且华人也不能再以种族歧视为理由回应对方,试想,如果一个群体总是受到别人的种族歧视,总是被动的回应,而非做出实际的改变让对方不敢对华人种族歧视,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

 

中国人有钱也是错?


事实上,许多澳洲“愤青”的口头禅就是:中国人不就是有几个“臭钱”吗?是的,这当然是事实。

 

有“臭钱”的中国人现在的确不太招人喜欢,就像20世纪爱做生意的犹太人一度被人相当厌恶,还差点被希特勒屠杀至灭种。但现在的犹太人却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

 

如果历史视角地、长远眼光地看问题,突然变土豪的民族最初肯定会让人讨厌,但一个民族想令人尊重,富有应当是一个首要、必要条件。

 

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富人必须时时刻刻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你们在相当大程度上背负着民族责任。


END


中国古语有云:“入乡随俗,入境问禁。”随着澳洲华人逐渐增多,一些澳洲人敞开胸怀接纳新移民,但也有一些人对华人移民成见日增,甚至酿成种族冲突及滋生反移民情绪,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华人移民生活在一个新国度里,首先要“从我做起”,问法、知法和守法,了解当地习俗、风土民情、文化背景及行为规范,尊重当地传统、生活习惯和“游戏规则”,投入当地人的生活圈子,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接受,才能站稳脚跟,无往不利。


其实,事实上,不少移民会形成一个个小的华人朋友圈,而这个团体也就成为了不少人生活的全部。然而,过多的行走于华人圈中并非是一件好的事情,尽管这里能够让你拥有“家的感觉”。


据了解,在澳大利亚这种移民或留学生扎堆现象并不是个案,尤其在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这种现象更为多见。但是,一旦被自己周围的小圈子所困,刻意减少或者拒绝与当地文化、当地人的接触与交流则未免得不偿失。


很可能出现移民澳大利亚多年仍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的局面,适应异国文化更无从谈起。同时,也容易给当地人孤傲、难以接触、封闭自己的印象,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帮助。


因此,如果渴望融入澳洲社会,就必须从思维方式上去做到改变。只有充分的融入到当地社会,充分与当地人接触,才能够真正了解到他们的内心,才能更好的了解到每一个举动的真正意义,从而在内心上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做到意识上的认可。使自己实现意识上的转变,让自己更加潇洒自如的融入到这个随意又严谨的国度当中。


特恩布尔政府此前宣布废除457签证,对外收紧移民政策,接着对内修订公民入籍测试系统,强调澳洲价值观。但究竟什么是澳洲价值观,任谁都不能解释的透彻。

 

其实原因很简单,澳洲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

 

与中国不同的是,澳洲社会固化封闭程度低,文化呈现多元化,社会选择多样丰富。因种种不同族群存在,多种族文化并行互为包融,导致能创造一种全新永不封闭的大澳洲价值观。


价值观、习俗、做派本无对错之分,但由于澳大利亚社会及文化极具包容性,在澳生活的华人团体日益庞大,澳洲社会的价值观极有可能被华人改变。


那么,作为在澳华人,我们究竟希望哪些最具华人文化思想又与文明社会相通的东西写进澳洲价值观?我们又希望未来自己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澳洲?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本文作者:Cynthia 高晨曦

图片制作:Chloe Liu

本文参考来源:abcNews,The Conversation,澳洲人报,悉尼先驱晨报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搜索「AFNdaily」即可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