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怀揣38美元出国,带1000万美元回来救了百度和腾讯……

2017年05月10日 澳洲金融圈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2014年3月16日,加州帕洛阿尔托市斯坦福医院,一位行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紧盯着房门,他在等一个从大洋彼岸连夜赶来的人。


门响,老人眼中闪现出一丝光彩,来者走到病床前,轻轻握住他的手,老人嘴唇微微颤动,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出细弱的声音,对方则用手机录下了他最后的叮嘱。

这位老人是美国传奇富豪、中国人民的好朋友麦戈文,他所创立的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与风险投资公司之一。

麦戈文弥留之际坚持等待的人,是IDG全球常务副总裁,有着中国“风投教父”“中国VC(风险投资)第一人”之称的熊晓鸽。



+



张朝阳、李彦宏、马化腾们背后的男人


熊晓鸽是麦戈文最信赖的下属、合作伙伴与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熊晓鸽带着麦戈文的1000万美金,第一次将西方的风险投资概念带入中国。张朝阳、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梁建章……如今这群中国过去20年中,堪称最成功的一代企业家背后,大多都有熊晓鸽和IDG的身影。

1997年,搜狐天使轮的17万美元“烧得”差不多了,张朝阳借了朋友10万美元,但很快山穷水尽。为了融资,他住在加州的一个小旅馆,租了辆破车,每天争分夺秒地见投资人。

但彼时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落后、网民数量少,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不清晰、投资退出机制不健全,美国投资人根本没耐心听张朝阳的计划。“这次融资比第一次更为艰难,耗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公司内部没人能帮得上我,也没人知道我在干什么。”张朝阳说。

走投无路之际,熊晓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其穿针引线下,IDG、英特尔、道琼斯、晨兴公司联合投资220万美元,搜狐得以步入正轨。



+



搜狐之后,熊晓鸽和IDG开始频繁投资中国互联网企业,“培育”了一大批顶尖公司。

1999年,IDG用100万美元换来搜房网20%的股份,但紧接着2000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搜房迟迟找不到盈利模式,公司濒临倒闭。

“就像遭遇霜冻的幼苗,奄奄一息,这时工资发放非常紧张,我也很害怕员工的斗志就此消亡。好在IDG主动给我们提供了无息的过桥贷款,钱虽不多,但是却让我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我不知道IDG对其他公司怎么样,但对于我,他们的支持让我十分感动”搜房网创始人莫天全说。

搜房网最终在2010年上市,IDG的100万美元变成了1.08亿美元。

2000年6月,百度推出中文搜索引擎,那个年代因为设备和人才短缺,互联网创业成本奇高,百度每天都需要资金输血,对此准备不足的李彦宏焦头烂额。

互联网泡沫破裂期间,众多IT公司因缺乏资金,一夜之间关门,风投对美国的互联网项目都避之不及,资本更不会关注中国的企业。但IDG还是大胆地提供150万美元给百度,后者也因此度过了最难熬的资金寒冬期。

2005年,熬过寒冬的百度登录纳斯达克,IDG的150万美元转眼变成了1亿多美元,投资收益近百倍。

如今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腾讯,也是在IDG的帮扶之下,走过了最危险时期。

2000年,QQ用户暴涨带来服务器数量暴增,急于寻找资金的马化腾,在银行、投资商面前屡屡吃闭门羹。

无奈之下,马化腾计划以几十万的价格卖掉QQ。得知消息的熊晓鸽联手李泽楷,共同出资220万美元,拿到腾讯40%的股权。这笔钱,也成了腾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笔融资。

从搜狐到腾讯,中国几乎每一家“现象级”互联网公司的出现,都与IDG有关。伴随着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IDG也成了中国市场上的大赢家。

作为这一切的主导者,进入风投领域对于熊晓鸽来说,完全是出于偶然。




梦想指引人生


熊晓鸽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市,他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伤残军人,转业后在钢铁厂做干部,母亲在纺织厂工作。“文革”中,熊晓鸽父亲被打倒。为了避免儿子在外受欺负,父亲很少让他出门。

熊晓鸽有位邻居是七级电工,很会组装收音机,这让熊晓鸽很是崇拜。他买了一些无线电零件,跟着邻居学装收音机。在少年熊晓鸽的心里,电工叔叔就是他的偶像,他长大了也要当电工。



+



12岁时,熊晓鸽已经能熟练安装收音机,这段经历让他对奇妙的物理世界充满兴趣,也因此,他中学时的物理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上大学,当物理学家”又成了他的新理想。

1974年,熊晓鸽高中毕业后,进入湘潭钢铁厂当电工,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电工是当时人人羡慕的技术岗,但熊晓鸽却不满足,他挤出时间去读夜校,还坚持自学英语,内心依然惦记着“大学梦”。

“文革”时的大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学员。

熊晓鸽的工厂每年有一个推荐名额,要获得这个名额,首先就是群众关系要好。熊晓鸽使出浑身解数,除了努力工作外,他每天都提前到车间,在师傅们上班前给他们的水杯里添满水;他自己不抽烟,每个月生活费里总是抽出一部分给师傅们买烟。很快,工厂里的师傅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听话、勤快、出活、懂事”的年轻人。

厂里的书记特别喜欢打乒乓球,熊晓鸽有空就去陪书记打球,虽然球技上熊晓鸽更胜一筹,但是他往往会输上两三个球。就这样过了三年,1977年,有一天,书记打完球对他说,明年我批准你上大学。

回想这段时光,熊晓鸽说:“有一个梦想的话,你就会不停地努力,就是去夜校读书也好,给人家倒水也好,给人家送烟也好,陪人家打乒乓球,(为实现梦想)不觉得有什么。”

1977年10月21日,毫无征兆之下,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传来:中断了10年的高考恢复。听到消息的熊晓鸽,激动地泪流满面。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录取率仅6.5%,一直没有放松学习的熊晓鸽毫无悬念地考入了大学。只不过他报考的是理工专业,却被录取到湖南大学英语系。



+



大学期间,熊晓鸽偶然写了篇文章,被刊载在《湖南日报》头版上。父亲激动地买了一堆报纸,四处送人。除了收到7块钱稿费外,熊晓鸽还收到周围人的交口称赞,这让他觉得做记者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上世纪70年代末,中东、黎巴嫩战火纷纷,《人民日报》上有很多战地记者从前方发回的精彩报道,其中,意大利著名战地女记者法拉奇的经历,让熊晓鸽十分崇拜,他的理想又转变成了做一个战地记者。为此,熊晓鸽自学新闻理论、新闻采访等专业课程,准备报考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的研究生,但因为政治考试不及格,没有考上。



+



贵人相助,美国求学


1982年,大学毕业的熊晓鸽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北上机械工业部担任翻译和英语教师。虽然家人极力反对,但在熊晓鸽看来,北京距离“战地记者梦”更近。

刚到北京不久,便发生了一件小事:熊晓鸽大学老师(一个美国教授)的好朋友来北京旅游,希望找一家旅行社。教授告诉他的朋友,不用找旅行社,可以找他的学生熊晓鸽,因为熊晓鸽就是最好的翻译。

在当时北京最好的建国饭店,熊晓鸽见到这对美国夫妇,从篮球聊到艺术,从战争聊到法拉奇,双方相谈甚欢。这对夫妇说,旅行社每天费用是100美元,他们愿意给熊晓鸽每天50美元,一共9天,共计450美元。

当时熊晓鸽一个月工资是56元人民币,450美元是他几年的工资,但熊晓鸽坚决拒绝了费用。他说我来北京后也没逛过,跟着你们,你们给我买票,我也可以顺便逛逛,这样就行。

9天的时间,熊晓鸽为这对美国夫妇提供了周到细致的帮助,大家玩得很开心。对方发现熊晓鸽对外面的世界很感兴趣,分别时对他说,你真应该去美国留学,我们可以资助你。但熊晓鸽一门心思想考研究生然后做战地记者,并没有放在心上。

此后两年,熊晓鸽一直与这对夫妇保持书信往来,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1984年,熊晓鸽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研究生,这个班由新华社出资,其目的就在于定向培养记者。这时,这对美国夫妇又一次来中国旅行,再次表达了资助熊晓鸽留学的意愿。熊晓鸽说,我已经考上研究生,以后就能做驻外记者了,到时我去看你们。

1986年,熊晓鸽开始在新华社实习,为了“战地记者梦”,他主动申请到“中东非洲组”工作。实习期间,他的一些文章发表在创刊不久的《中国日报》上。他把文章拿给自己的主科老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看。教授看完说,“你写的太好了”。

刚开始,熊晓鸽还挺得意,后来才明白,教授的意思是他把事情描述得太完美了。教授告诉他,一个人思维方式有局限,就会造成描述事情的角度不够全面,眼界不够开阔,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你非常有潜力,但你应该去国外开阔眼界,不看看国外同行怎么做,你是很难成为一个最好的记者。

这件事对熊晓鸽触动很大,他第一次动了去美国学习新闻的想法。

经过一番对比,熊晓鸽选定了波士顿大学,这里是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翘楚,有过2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但彼时要想留学美国,不仅要有钱,还得有担保人,最好还能争取到奖学金。在主科教授的推荐和指点下,熊晓鸽拿到了波士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而美国夫妇不仅给他提供了担保,还给予生活费用的支持。

1986年,买完机票只剩38美元的熊晓鸽,踏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后来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熊晓鸽,为什么你就能遇到这么好的朋友?熊晓鸽回答说:“你想我当年一个月才挣个56块钱,他现在每天给你50美元,还是陪玩,要是9天的话,450美元,挺大一笔钱。所以我想如果在那个时候,我收下他那50美元,他就是买了我一个服务,可能也不会像后来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当钱和友情放到一块儿的话,你就很难有很好的友谊,当没有钱的时候反而你得到很好的友谊,别人也会真心愿意帮助你。”




留学岁月


熊晓鸽并不想过于依赖朋友,到波士顿大学报到第一天,他就开始找工作。

熊晓鸽找了两份工作,一份是助教,每个月375美元;一份是自行车店工人,每小时7.5美元工资。虽然一切足够顺利,但奖学金带来的挑战却是一个难题。

熊晓鸽的全额奖学金只有一年期限,第二年需要交1.2万美金的学费。为了节约时间,早日毕业,熊晓鸽选修的都是高学分的课程。

高学分的课程不仅难,交的作业还特别多,熊晓鸽边学习,边打两份工,每天睡觉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持续了8个月。

8个月的时间,熊晓鸽就修完了4个学期的课程,顺利拿到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他的眼睛布满血丝,8个月的时间里,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波士顿大学毕业后,熊晓鸽又拿到了塔夫茨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



读博期间,熊晓鸽的工作也步入正轨。在全球最大的出版机构卡纳斯公司,他在3年时间里从助理编辑、记者、一直做到了《电子导报》的亚洲版主任编辑。因为工作成绩出色,美国华人协会授予他“最佳新闻报道奖”和“留美最杰出青年”荣誉。

提及这段经历,熊晓鸽说:“虽然是工作了3年,但是我觉得像是在工作了6年,为什么呢,我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没度过假,学到很多东西。”

熊晓鸽在杂志中创办了一个《亚太商业》栏目,主要介绍在硅谷创业的华人。与这些创业者的接触中,熊晓鸽第一次接触到了VC(风险投资)概念,也深刻感受到了VC对美国硅谷创业和社会经济的巨大推动。

三年的美国媒体工作经历,让熊晓鸽感觉自己很难再成为“法拉奇”那样的人物,他开始重新思考未来。

1991年,熊晓鸽去香港担任分公司副总裁,期间他预判到电子及信息类刊物在中国市场即将迎来高速成长。他花费很大精力写了一份报告,申请到中国做杂志和风险投资。报告递交两个月后,上级告诉他,这份报告没有递交到公司最高层,原因是美国的公司政治:下属的工作要让上级在更上一级那里有面子,公司以前在中国有过投资失败,因此上级没有递交。

熊晓鸽非常生气,难道自己的心血和努力,就是为了让上级有面子?他决定“炒”了这家公司。

熊晓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又充满务实精神,他并没有选择莽撞离职,而是争取机会去见一个人。




千里马遇到伯乐


熊晓鸽想见的人是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创始人及董事长麦戈文。IDG是家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展览与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早在1980年,IDG就与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情报研究所合办了《计算机世界》报,这是中国第一份专业行业报纸。这家公司从事的业务,正是熊晓鸽擅长和向往的。

熊晓鸽给麦戈文写了一封长信,阐述自己回国做杂志、VC的想法。几天后,麦戈文的秘书打来电话,邀请熊晓鸽见面详谈。

熊晓鸽对麦戈文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把美国的电子信息杂志拿到中国出版;另一个是在中国做风险投资,我现在的老板不支持我,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你需要什么条件?”麦戈文问。

“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向您直接汇报。”

“那你想要多少工资?”

“我去年挣4万2,您付我4万2就行。干半年以后咱们再说,怎么样?”麦戈文停顿了一会儿,说“我给你增高一点,5万块。”

约定的见面时间是1个小时,因为聊得过于投机,双方一下谈了3个小时,麦戈文不得不推掉了两个会议。

麦戈文后来说,他在公司见过很多人,最麻烦和最难谈的是工资,熊晓鸽是他见过最好谈的一个人。

1991年11月,35岁的熊晓鸽加入IDG,以“亚洲业务开发助理”的身份主管亚太地区出版物。半年的时间内,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主要是将媒体内容本地化,不再只是照搬美国刊物的内容。



+



这一迎合当地读者胃口的举措立竿见影,亏了七八年的台湾和新加坡市场都开始盈利。看在眼里的麦戈文主动要求给熊晓鸽涨工资,但具体涨多少?他把问题抛给了熊晓鸽。

熊晓鸽说:“麦先生你认为我来了以后,是否达到了你的期望值?”麦戈文说:“你超过我期望值很多倍。”“那好,麦先生,你给我涨两倍就可以了。”

熊晓鸽在IDG虽然直接向麦戈文汇报,但集团还有两位高管负责亚洲事务,一位住在台湾,一位在香港。1992年年末,IDG决定整合亚洲所有业务,由其中一人主管,麦戈文希望熊晓鸽和其他两位各拿一份方案。

当时正值圣诞假期,美国人都在度假,熊晓鸽把自己关在阁楼里,认真撰写。元旦子夜,波士顿的街道上张灯结彩,一年一度的狂欢游行正在进行,熊晓鸽看着窗外对自己说“我写的一定是最好的,我想他们没有我这么努力。”

新年后上班第一天,熊晓鸽一进电梯就碰到了麦戈文。“祝贺你,董事会认为你的报告非常好,从今天开始,你就来负责亚洲。”麦戈文兴奋地对他说。

熊晓鸽也想借鉴下对手的方案,得到的回复是,那两位竞争对手都去度假,还没有动笔。

1993年,全面负责亚洲业务的熊晓鸽带着1000万美元资金回国,随后又与上海科委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风险投资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后更名为IDG资本),专注于扶持和投资中国的高新科技创业公司。

万事开头难,熊晓鸽投资的第一家公司(上海一家生产笔记本电池的公司),就以失败告终,投入资金化为乌有。熊晓鸽后来回忆,IDG刚进入中国的前7年,几乎没有像样的成绩,每次麦戈文来视察,他总是提心吊胆,怕麦戈文大手一挥,撤回在中国的投资。但麦戈文却对着毫不亮眼的成绩单谈笑风生,给他加油、鼓气。多年后,熊晓鸽追问麦戈文,为何敢把这么多资金和时间赌在一个年轻人身上,麦戈文笑道:“因为我看出你这家伙敢拿自己的青春来赌中国的未来。”

正是有了麦戈文这样的伯乐,熊晓鸽才能在持续多年看不到“曙光”的中国市场,持续洒下宝贵的“种子资金”。2000年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一批中国公司纷纷登陆纳斯达克,熊晓鸽早年的投入,开始不断涌现出令人惊叹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在IDG资金哺育之下,一大批中国高新企业得以迅速成长。




光辉的战绩


自1993年回国后,在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第一波大潮中,熊晓鸽投资了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一批优秀的创业者,推动了30多家公司上市,辅助培育了上百位亿万富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DG在中国就是VC的代名词。

随后的互联网发展期,IDG又接连投出了小米、暴风科技、迅雷、91无线、美图等众多明星项目和成功案例。特别是暴风科技国内A股上市后,接连37个涨停板,数百倍的市盈率,让一众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羡慕不已,纷纷退市,寻求回归国内A股。而IDG也成了暴风科技上市背后的大赢家。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有什么投资秘笈?

熊晓鸽的回答是:看市场空间、看产品和服务是否有新意,看介入市场的时机,最重要是看人。而选人,他最看重的是格局。

“大家想宋江有本事吗?打仗肯定不行。你要他有计谋吗?也不怎么行,但是宋江有格局,因为他有格局,所以像李逵这样野蛮的人一听说是宋江大哥来了磕头便拜,跟他一起来做了。水浒教会了我们怎么做风投,做任何一个公司也是这样,需要一个你的愿景。”

在熊晓鸽看来,单靠某一种技术和专利,是很难打遍天下的,只有把一群厉害的人聚集在一起,劲往一处使,才能做大做强,而这就需要领导人的格局。“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大人物的大格局确实是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熊晓鸽说。

截止2016年,IDG在中国已投资了500余家企业,资本管理量从2000万美元增长了500多倍。除前文所述企业外,IDG的投资项目还包括携程、奇虎360、如家、天极网、分众传媒、万网、金蝶、美国传奇影业、乌镇、古北水镇、汉庭、如家等众多优秀项目,其中已有120多家公司实现上市或并购。IDG资本也发展成了中国最知名、规模最大,经验最丰富的风投基金之一。



+



麦戈文曾公开表示,IDG在全球有众多投资,但没有一个像中国市场获得这么高的回报,熊晓鸽功不可没。

“我是认识麦先生而进入风投行业的。如果没有麦先生,我不知道现在会从事什么行业。”熊晓鸽回应说。

麦戈文与熊晓鸽,互相成就了对方,但2014年,俩人却到了不得不分开的一天。


收购母公司


2014年3月16日,从麦戈文病房走出,熊晓鸽隔着门帘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恩师。

他打开手机里的录音,出现模模糊糊、反反复复的一连串声音:“Our special relationship(我们的特殊关系)……”一直强忍着的泪水夺眶而出。

“中国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大约可以形容我心底对老麦的敬爱。”熊晓鸽说。

3天后,麦戈文与世长辞。

麦戈文离世后,有国人这样缅怀他:“麦先生白手起家,铸造传奇,美国的IT巨鳄们,无一不是读着他出版的刊物长大的。他位列美国个人财富榜第88位,属超级富豪……他也是著名的慈善家,给北大、清华、北师大捐赠了三个“脑研究院”!他是中国IT出版的鼻祖,他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他还创意成立深圳高交会,为打造被称为深圳名片的会展经济,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被授予深圳市首个“荣誉市民”!他还是唯一一个外籍CCTV年度经济人物!如果说过去30年,哪个外国人对中国的影响最大,非老麦莫属。”

麦戈文去世两年后,麦戈文基金会决定把公司业务全部出售,以便将更多资金投入慈善和基金投资领域。消息发布后,众多国际财团表示出兴趣,但IDG集团最终花落中国财团之手。



+



2017年1月19日,IDG资本董事长熊晓鸽联合泛海资本,成功收购曾经的母公司IDG集团。IDG资本成为IDG集团旗下IDG Ventures投资业务的控股股东。交易三方,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投资结构。收购后,IDG集团总部仍设立在波士顿,管理层保持不变。“与其说这是一个商业收购,不如说一次精神的传承。”熊晓鸽说。

熊晓鸽说,他会像22年前麦戈文支持自己一样,继续努力发掘、支持那些敢用自己青春赌未来的追梦创业者。




熊晓鸽的成功之路


从钢铁厂的电工到如今的“风投教父”,相比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熊晓鸽的人生之路都显得“顺利”很多。除了超常的勤奋之外,他的一些做事观念、方法也值得借鉴。

☞ 1.人生一定要有个梦

2008年,熊晓鸽在参加湖南大学“熊晓鸽奖学金”颁奖典礼时,用一句英文来描绘梦想的力量:Follow your dream,wherever life takes you.——追随你的梦想,无论命运把你带向何方。

在熊晓鸽看来,人生一定要有梦想,梦想就是人的目标,有了目标,人就会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朝目标努力,最终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你真心喜欢一个事情,就会有激情,同时你的毛细孔、所有的脑细胞都会很活跃,对这个事情,你就会特别专注去学,很多会你会去参加,很多书你会去看……”熊晓鸽说。



+



☞ 2.有理想但不理想化

熊晓鸽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电工——上大学——战地记者——出国留学——风投,每个理想都在一段时间内,感召着他努力向前。但追寻理想的过程中,熊晓鸽却一点也不理想化,为了上大学,他可以陪工厂领导打球;为了做战地记者,他选择边工作边考试;跳作风投,也是先给麦戈文写信沟通……

熊晓鸽说:“当梦想遇到了现实的困境,生存是第一重要的事情,既要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同时自己还不要放弃梦想。举个例子来说,我当年的梦想是作战地记者法拉奇,我第一次考试我就没考上,我不能说,那个工作(机械工业部翻译和英语教师)也不干了,我就天天在那里补习,要是我没考上怎么办呢?我连工作也没了……这份工作不仅给我发工资,还发奖金,我得好好做,但是我还得抽时间去补习政治,两年之后我才考上了。”

☞ 3.遇到自己的贵人

虽然说贵人可遇不可求,但在熊晓鸽的人生旅程中,他似乎总能遇到贵人,不论读研时的老师、还是帮助他留学美国的朋友,事业上最大的“贵人”麦戈文,都给予了他重要的帮助。

如何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遇到“贵人”?熊晓鸽如此看待:“诚信很重要,一件事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一定要把这个事情做到最好,不管事多小,你把事情做得好,人家就会对你刮目相看,不用刻意表现自己,更多要跟着内心的想法……”从小事做起,把每一件事做好,争取做越来越多的事,做越来越重要的事,这应该就是熊晓鸽的“贵人心法”。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澳洲暴走早报】中国风投看好墨尔本科技!从银行财报看房市!中国主题公园将在澳建设?澳洲150亿元福利待遇!Fairfax面临收购

【澳洲经济】2017年第一季度,澳洲重要经济指数分析

面对这家公司,Facebook只能不断复制和抄袭

【澳洲暴走早报】美元暴涨,黄金暴跌!多重利空因素施压,澳元兑美元跌至四个月低位!澳移民部让步:现在的457签证可以继续申请永居!

【教育详解】横跨30年的澳洲大学入学数据,选专业不再痛苦!

【企业家】孙正义:生命只剩5年,欠债10亿,他研究起了《孙子兵法》……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