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终于忏悔:百年前,10多万中国人为英国胜利而斗争,但他们下场却……丨原创

2017年12月01日 鼎尚移民


每日更新,让你了解移民新鲜资讯 💨



BBC的一部纪录片,揭开了100多年前,十几万中国人在海外的悲惨历史……


作者:书剑为酒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 wcweekly)


100多年前,十几万中国普通人,跋涉万里,到了一战战场上。他们冒着随时丢掉性命的危险,干着最脏、最累、最苦的活,拿到的薪水却只有外国人的1/10。


他们中有几千人,长眠在欧洲战场。


他们为中国赢得了一战战胜国的地位。


但100多年来,却很少有人记得起他们,不论是他们曾经保卫过的英国、法国,还是自己的祖国。甚至,他们的墓碑上只有一个简单的代号,没有人知道他们姓谁名谁。


他们,是一战中最卑微,却也是最伟大的烈士:中国华工


前两天,BBC的一档《被忘却的英国(华工)军人》(Britain’s Forgotten Army)的纪录片,让他们的事迹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


Britain's Forgotten Army 海报


· 01 ·

异国发现中国人的遗迹

约翰·德·露西是英国人,他爷爷是前皇家陆军的一名中尉,是一战英雄。在老人家去世之后,约翰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组已经岁月斑驳的照片。


约翰·德·露西


照片上的人黄色皮肤、黑眼睛,看着照片背面的记录可知这全都是中国人。


遗物中的华工照片


照片上中国人笑得很轻松,说明他们与英国官兵相处得很友好。


其实,约翰很早就见过祖父曾经拿出来过一些带有“中国劳工营”字样的盒子,但是他没想到这盒子里面装着一段对中英两国都有铭记意义的历史。


被发现的遗物


这段历史,在中国谈论的很少,在英国更是鲜少有人提及,大英帝国骄傲的绅士们又怎么会想到黄皮肤的中国人也曾经对战争做出贡献?


约翰·德·露西在面对镜头时真诚地表示:我们是时候承认他们(中国劳工)的贡献了,如果没有他们,历史可能就不一样。


约翰·德·露西的爷爷是一位英军中尉


出于纪录片人的使命感,制片人Jazz Gowans决定拍摄关于华工的纪录片,来发掘这一段历史,借以呼吁整个英国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这些照片里的人从遥远的中国来到英国,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


· 02 ·

一次世界大战和华工出国

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结成一方,德国、奥匈帝国结成另外一方。他们在比利时、在法国,在欧洲的泥沼里互相拼杀,打得你死我活。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武器装备的迅速更新换代让人命如同草芥。


年轻力壮的男子别管是不是职业军人都被征调到前线。后方的经济生产和后勤供应缺口越来越大。


一战在头一年战役态势并不明朗,没有谁能说清楚哪一方能够迅速胜利,但是整个欧洲的报纸都在惊呼,一场场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大战在把欧洲带向深渊。


连没有大陆军传统的英国也派出上百万军队在前线和德军厮杀,于是协约国集团为了获得胜利瞄向了两个国家。一个是世界上工业化水准名列前茅的美国,一个是世界上人口最庞大的中国。如果这两个大国能够投入战争,迅速支援英法作战,就能早日获得胜利。


电影《精武风云》中的华工形象


尤其是法国,随着战争进入到第二年也就是1915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以及严重的人员伤亡导致法国国内劳动力严重匮乏,英国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为持久作战,法国政府不得不鼓励外国工人入境并制定了相关的“引援”政策。


英法有意,中国政府也有心,中国政府试图以工代兵,投协约国一票,期待获得国际地位的提升。


电影《精武风云》中的华工


而对于招募的华工个体而言,没有人强制要求他们去欧洲出生入死,但是他们都知道到欧洲做工会有更高的酬劳,所以报名的人也不少。他们多半是在国内无地少地或者是破产的农民,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全靠一个壮劳力过活,既然政府和洋人一起许诺到地球的另一端能够拿到更高的酬劳,还能为国争光,又何乐而不为呢?


华工的薪酬统计表


1915年,法国人做了招募华工计划的第一国,先后招募了4万多华工走向法国,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上。


1916年,在索姆河战役中遭受重大伤亡的英国人再也支持不住,开始到中国大量招募华工。


在答应了中国政府包括延缓庚子赔款、增加中国关税以及获取战后和平会议有利地位的许诺之后,英国政府才开始顺利招到华工。


赴欧华工


英国人的第一个招募地在山东威海,所以招到的第一批9.6万名被运送到英国后方的中国工人都来自山东省。


但是,这些华工中的大部分可能在登上去英国的轮船上之前都没去过老家的县城。他们从上船开始就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考验。


1918年1月,经过短暂休整,再次出发


海上,海战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陆地战,凶狠的德国潜艇不断在海底发起袭击,英国商船卫生条件恶劣,这一切每天都在夺走华工们的生命。1917年德国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之后,“至少有752名华工死于德国潜艇的攻击”。


· 03 ·

华工们的艰苦努力

英国人为了保险不得不辗转万里,先让他们横渡太平洋到达加拿大或者美国,再进入大西洋。他们辗转半个地球,下了船之后会被再次塞上密封的火车,艰难而充满生命危险的旅途通常需要三到四个月,这一切都让今天的我们听起来不寒而栗。


华工们依据掌握技术的不同来分配工作


工人们到达英国之后,会被分配各种各样的工作,按照各自的技术含量不同,他们会被分批分拨的划分开来。按照合同规定:中国劳工工作3年,他们每天需要工作10个小时,一周工作7天。他们每年只有3天的假期,分别是中国的农历新年、端午节和中秋节。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英军挖战壕、修坦克、建公路、铺铁轨、装卸运输货物,并为前线补充物资……造船、建筑、军需、工程、河运、铁路这些工作都因为中国劳动力的加入而解放了英国军队,他们能够腾出手来到前线去和德国人战斗,去承担更多的军事任务。


据一英国军官证实,华工是挖战壕的专家,中国人可“有的还在炮火的威胁下,在前线挖掘了数百里的补给战壕”。


中国劳工每天平均挖土200立方英尺,印度人是160立方英尺,而英国人只能挖140立方英尺。


按照计划,中国劳工本不需要在离前线少于10英里的区域工作,但是德国炮轰了盟军。随后,劳工们的工作地点不断向前线转移,最近时离前线仅有1英里之遥。


更不合理的是,华工们休息时只能待在营地:即使营地被德国人炮轰,他们也不得离开。



还有一位英国军官的日记中记载:“在1919年6月22日,在法国北部的马克宁附近,华工王玉山发现一个军火库附近的弹药堆积处起火了,他毫不犹豫地提起两桶水奔向火灾现场灭火,并立即拖起一枚已经燃烧的巨大英制p型炮弹把它扔到一个安全的地方,然后继续灭火。”为此他获得了英国皇家人道协会颁发的勋章和奖状。


战争结束后三年,仍有许多中国劳工留在法国,帮助清理战场上的炸弹残骸,甚至将死去的士兵埋葬到战争公墓里。


电影《我的1919》剧照


电影《我的1919中的台词足够说明华工的贡献:


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和高兴能代表中国参加这次和会,我自感责任重大,因为我是代表了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中国在这里发言,刚才牧野先生说中国是未出一兵一卒的战胜国,这是无视最起码的事实,请看,(拿出华工参战的照片),战争期间,中国派往欧洲的老劳工就达十四万,他们遍布战场的个个角落,他们和所有战胜国的军人一样在流血,在牺牲。


我想请大家再看一张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华工墓地照片,这样的墓地在法国在欧洲就有十几处,他们大多来自中国的山东省,他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换回自己家园的和平和安宁!因此,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基本的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不会得到安宁!


华工准备登船


在整个战争期间,到底有多少华工遇难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数字,由于当时英国人只是用数字对华工进行标号,没法确定名字,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英联邦战争墓地中被埋葬的中国人大约有2000人,可以确定的是牺牲的人们对于一战的胜利,对于英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


华工死亡一般会在当地掩埋


· 04 ·

被长期忽视的英雄群体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华工的努力和贡献在西方社会看来并不买账,举一个例子便可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三周前,一幅名叫“Panthéon dela Guerre”的巨画在巴黎公开展出。这幅画作构思始于1914年,里面描绘了法国在盟友簇拥下的胜利景象。


但在画即将完成的1917年,美国参战了。为了在画中加上美国人,艺术家们只得掩盖住之前应有的场面。因此在原有画作的基础上,中国劳工的形象被完全涂掉了……


在法国英国的主流社会,几乎没有人知道当年中国劳工对于战争的贡献,在每年一战盛大的纪念活动中,没有人记起来劳工。


在英国,每年的一战胜利纪念日,英国王室和政府成员和军队都会往全国各地的一战纪念碑前献花,人们会带上罂粟花以缅怀胜利,英国人对一战的共荣回忆无比重视,他们纪念的都是本国军队的浴血荣光。


在整个英国有几万座一战的纪念碑,其中甚至包括军犬的纪念碑,但是没有任何一块是纪念中国劳工的。


这情况被华人市长陈德樑惊讶地发现,出于对祖国同胞的尊敬,对历史的尊重,对英国的尊重,陈德樑决心“为一战华人劳工立碑”。


每年都会举行的一战纪念活动


陈德樑说:


“在英国4.3万座一战纪念碑中,一战华工竟然没有一席之地,就连奖章都低人一等。英国在一战之后颁发了60万枚战争奖章,大部分参与一战的人得到的都是银质奖章,而中国劳工拿到的只是铜质奖章。而且,中国劳工的奖章与别人不同:上面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工作代号。”


一战纪念活动


从2014年时,很多英国华人就一起发起了一个“为华工立碑”的活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时的活动效果并不好,这几年,陈德樑和一些在英华人在集体为这件事情努力,BBC的这次纪录片播出给了新的契机。


英国伦敦红桥区华人市长陈德樑先生


陈德樑说他们已经把纪念碑的选址,和纪念碑主体结构华表也跟国内的企业联系好了。有望在下一年8、9月份立碑完成。


拟建立的华人劳工纪念碑


陈德樑说:“我希望这件事不是个别人的事,这是全英华人集体的事情。”


梳理纪念碑的意义在于铭记,尤其对于一战赴英国华工而言,他们是中国英国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文明的异类接触,也是华人在英国艰苦奋斗,为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直接明证。


望纪念碑早日落成 同胞魂有所依


用陈德樑的话说就是:让更多的英国人和居英年轻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以及前人所做出的努力。


只有记住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明天,只有记住过去才能做好将来。


这正是在英华人争人格,争国格的事情。愿他们早日成功。


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wcweekly)授权转载,转载请与之联系。《世界华人周刊》致力于观察海外,瞭望中国,提供有广度的知识,有温度的立场和有深度的思想。


更多文章

真“聪明”or 假“聪明”?大批中国公民因“作假”被集体驱逐出境,人数再创历年新高!

北京富二代:出了国才知道,读书无用论都是骗人的!

别再吃飞机餐了!你吃的东西至少已经放了五天了!外媒的一次爆料,让人无法直视飞机餐……


详询热线:400-638-1168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您的关注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