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在国外信教?

原创 2016年05月26日 TIMEZONE



大家好,现在是“CITYteller双城记”时间,我是栏猪小新。

一天在路上走着走,突然被一个海拔190的外国白人帅哥搭讪了,重点是用中文搭讪,简直无法抵挡。但是,今日作者要提醒出门在外的大家,尤其是在国外的妹纸,遇见帅哥搭讪,一定要招架得住!除了要提防人身和财物安全外,还有这一种帅哥——不要钱不劫色,只为了带领你走向另一种精神境界。




Glasgow   格拉斯哥

偶遇帅哥搭讪,电话也不能随意给

 


- 1 -  

国外留学,可能是离西方宗教最近的时刻  

出国前就听说过关于信教的这样的那样的故事。A君,生性活泼,特立独行,青少年时期藐视宗教神佛,却在留学时期创造了“一次不漏上教堂”的记录;B君,大学时是党支部书记,坚决拥护无神论,到了美国,却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

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西方宗教,日日叨念的“Oh my God”里的那个“God”,在留学时(特别是欧美国家),往往就在伸手就能够到的地方。小教堂几乎遍布每个街区,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都可以融洽地在一起。威斯敏斯特教堂、格拉斯哥大教堂、圣家堂、圣保罗大教堂等,这些教堂除了作为景点,更多的是在行使它的宗教职能。在西方社会,宗教信仰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慈善和教育界往往有它的身影,普通人的生活中更是必不可少。

 威斯敏斯特教堂



- 2 -  

有那么一刻,我也想入教  

我和西方宗教的近距离接触是源于一次神奇的相遇。

11月的英国天黑得特别早,我从学校回宿舍,才5点多已经全黑了。两个身穿黑衣,身材高大的人向我走来,出于本能,我加快了脚步,然而其中一个约190厘米高的身躯挡在了我面前。惊慌地抬高头,我看到——一张挂着真诚笑容的、俊俏的西方脸孔。

“Hi,你好,请问你有空吗?”他用带着卷舌的普通话说到。停顿了两秒,他看着一脸懵逼的我继续说,

“我们是传教士,不是坏人,我们是来帮助你的,如果你遇到什么困难的事的话。”我依然没有回答。在英国街头有外国帅哥跟我说中文,不知道是惊喜还是惊吓,一种特别亲切又复杂的感觉。

他继续说话,“我是麦长老。你和你家人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吗?”

两秒后我终于回过神来,既然是神职人员,大概也不会对我做什么坏事,“噢,会啊。我怕我考试不及格...”

“告诉我你的名字。”随后,他就在路边闭上眼睛祷告了起来,“敬爱的天父,我的朋友xx(我的名字)现在在学业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希望你能帮助她.......以天父之名,阿门。”

后来他们陪我走到家附近,给我普及了很多耶稣基督。言谈之间,我得知他们是摩门教的传教士,来自美国犹他州,在英国履行他们的传教任务,末了还要了我的电话,说下次约出来聊天。


 音乐剧《摩门经》剧照

果然,过了几天他就打电话给我,约我在学校、博物馆等地方见面。出于好奇和被他们的颜值吸引,再考虑到地点是人多密集的地方,就答应了见面。

摩门教的传教士一般以两人组的形式出现,跟我接触的是Micheal 和Randy,看起来比我年轻非常多的handsome guy。整个聊天流程很经典(俗称“套路”),先聊聊生活学校的趣事,然后就进入“传教”正题。他们向我输出了很多关于这个教派、教义的内容,但很多时候,我这个不安分的girl会提出很多疑问or challenge,甚至拿佛教和它一战高下。

他们说,只有唯一的神,而且只有接受了上帝的洗礼,你才会得到完全的爱,如果你不洗礼死后就会下地狱。但我提出佛教讲究的是因果轮回,心中有佛就可以获得照顾,就算不信至少也不会有恶果,那我为什么要去相信他们的神呢?又如,他们认为上帝是一个全能的有肉身的男人,那我的问题又来了,为何上帝是西方人,他是否也有血型星座呢?

他们倒是很真诚,一边说“对不起,我们没有完全的知识,我学习再为你解答”,一边承受无法说服我时的尴尬。 

此图片来自www.onlysimchas.com


大约见面三次后,碰巧到了一个纪念英国诗人的节日,他们邀请我到教堂里参加活动。虽然犹豫过,但我还是带上同学去参加了。他们的教会设在格拉斯哥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从外表看来并不是一座教堂,看不到十字架等宗教标志,而是类似普通的办公室。一些教友带来了haggis、汤、蛋糕等食物,先是祷告,分饭吃,然后读诗分享,称赞,一派其乐融融的情景。让我对他们有些改观,更让在异国的我感到一丝安慰。

教会里大概还有4、5个像Micheal 和 Randy一样的传教士。他们大多都非常年轻,男的很帅,女的漂亮。按照摩门教教规,他们自愿自费离开家乡到外面传教。等两年的传教期结束,他们又回到家乡,继续学业或者工作。教会会教他们外语,方便他们传教(这就是为什么中文那么溜),有些还会负担他们日后的部分学费。

在长达几个月的交流中,从充满怀疑和抗拒,到开始尝试与传教士分享一些困惑,甚至还尝试了祈祷,我忽然领略到了宗教的魅力——它让我相信永远有人在帮我。特别是在考试快要考砸时,我居然不自觉地开始了祷告。那时我还接受了很多关于摩门教的信息,有那么一刻我停止了对他们的challenge。但没有意识到的是,我的行为明显提高了两位传教士对我的期望,他们不但更加频繁地约我聊天,更主动提出要到我们宿舍和同学一起做饭,甚至向我提出洗礼的要求。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能猜到。当我意识到他们像sales一样向我推销,并且不理会我是否诚信,就急于将我转化为教徒时,我选择了撤退。他们的频繁传教连我两个信天主教的室友也感到奇怪。无论他们做得对不对,这种单相的“亲密度”提升让我感觉到了压迫感,使我特别恐慌。起初的好感很快就荡然无存。我不得已开始逃避所有电话和信息,在不了了之中,我第一次“被信教”的经历就这么结束了。

此图片来源于wallpoper.com


- 3 -  

该不该在外国信教?  

其实宗教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有些人从小就生活在信仰宗教的家庭里,比如我的爱尔兰室友,她在生命的前二十几年里一天不漏地去教堂做礼拜。另一位室友,尼日利亚人,连在煮饭的时候,都痴迷地看着IPAD上关于God的讲座,熟练到已经可以把台词背出来。他们大多都非常虔诚,谨遵教义,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引。对他们来说,信教并非一时冲动或功利推动,而是发自内在的需求,是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事。

此图片来源于www.integratedcatholiclife.org


在外国留学的大多朋友,就算不是摩门教,也会遇到其他教会的传教。有些顺利加入了组织,而有些则持续观望。

为什么留学生会特别容易信教呢?结合个人经历,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来到一个陌生国度,人生地不熟,需要一个感情的依托。

第二,认为进入教会可以练习英语口语,顺便“融入”一下当地人的圈子。

第三,因为少接触宗教,容易产生好奇,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第四,特别外在的原因,比如不好拒绝别人,比如那个传教士很帅。

因为中国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所以是很多教会想要传教的对象。传教士们为了传播他们的宗教去接近目标群体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判断。学英语、找寄托,和留学生需求非常匹配,但我们是否应该怀着这样功利的心去对待宗教,真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比如,我明明不想跟他们继续聊,为何还要浪费彼此的时间,而不选择开诚布公呢?如果仅仅是一时兴起,回国后又彻底把宗教抛到身后,那是不是已经背离了信教的本意呢?

Whatever, 政治书也有说,每个公民具有信教和不信教的权利。

也许留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契机去了解宗教,要不要信教或入教,并不是一个冲动或好奇就能决定的事情。

Religion is serious.

本文作者尊重所有人的宗教信仰,如不慎冒犯,敬请谅解。

* 关于摩门教: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LSD)的一个非正式的名称,总部在美国犹他州。有别于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具有肉身,是创始人Joseph Smith Jr.降临拯救了世界,而且每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接近神性在欧洲并不是主流的教派,有兴趣请自行百度。





本文作者 | 戴小花

留学苏格兰,脑洞奇大热爱生活脱离高级趣味的公关狗美妆geek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TIMEZONE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转载”获得授权。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它违法、恶意使用TIMEZONE内容者,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CITYteller(双城记)是一个城市故事分享栏目。来自海外不同城市的年轻人聚集在此,分享在远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独特体验和故事。投稿给我们,一起讲故事。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游走在异国他乡,总会发生些出其不意的事情,推荐你读几个故事:

入境 | 《差点为三块人民币的孝心付出三百纽币的罚金》

霓虹国 |《在霓虹国留学,被山口组盯上怎么办?

墨西哥 | 《第一次入境墨西哥,就被当做通缉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