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中印三国妈妈实力演绎:面对熊孩子要这样做…

2019年10月27日 华人瞰世界



文案及编辑:Jennifer、三千



对于很多移民到澳洲的华人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特别是对于那些“为了孩子”选择背井离乡的家庭来说,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是支撑他们漂泊在外的最后一股“源动力”。


澳洲是个移民国家,

移民人口占到了澳洲人口的绝对比例。



在澳洲,你可需要跟来自全世界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一起在一个社区中生活,这就意味着你的孩子可能要和来自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小朋友做同学。

根据澳洲统计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今年最新数据现实,目前澳洲移民来源国共有254个国家。


其中,

  • 最大来源国依然是英国,占据总人口4%;

  • 中国出生的移民则位居第二,达到了651000人,占比为2.6%;

  • 紧随其后的是印度,有将近60万人(592000人)生活在澳洲。


因此,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大概率能够遇到自己的同胞,以及印度同学!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中印澳三国家庭在澳洲幼儿园“狭路相逢”的那些事儿!


01


最近,一位悉尼的幼儿园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华裔妈妈Michelle把女儿送到幼儿园之后,女儿经常回来哭诉说自己被别人欺负。


这让这位妈妈十分焦虑,

因为这个问题反复为女儿转园。




Michelle对女儿的照顾,可谓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


  • 每天准时接送,

  • 要求老师每天给她发送孩子在幼儿园的照片,

  • 甚至连午休时孩子必须抱着的破毛巾都给她准备妥当,生怕挂一漏万。


然而,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她的女儿总被一个印度小男孩儿欺负!




之后,Michelle通过写投诉信沟通等种种方式试图解决女儿被欺负的问题,印度小男孩儿的母亲也给她专门道歉。


然而,父母退场之后,小朋友之间仍然要在一起相处,之后女儿被小男孩儿欺负的事情仍然还在发生。


无可奈何之下,最终她还是决定给女儿转园。



反观这个印度小男孩儿,他的父母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但是他的妈妈Sharma对孩子基本上属于放养型教育。


只要孩子不惹事出事儿,妈妈就不会出面干预...


02

她接送儿子总是行色匆匆,很少跟老师交流,跟儿子的沟通也都是简单粗暴型。


这个印度小男孩儿经常成为别的家长的投诉对象...


这也很好理解:


妈妈的言行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模式!



从这两个孩子的对比中能够看出来:中国小女孩儿属于典型的被过度保护的孩子。


在面对外部危机的时候,孩子处理的方式只有一个:哭!


因为孩她还没有建立起来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印度小男孩儿则属于典型的教育缺位型,没有管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样的“熊孩子”,妈妈不管教,

自然会有人替她管教。



03

管教他的人,不是别人,也是同一个幼儿园的澳洲孩子的妈妈!


澳洲妈妈Christy是一名海军国防部工作人员,严谨细致,绝对的职场女精英。


尽管是一名单亲妈妈,但是她给自己儿子营造的却是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对儿子的教育也是恩威并重,

让孩子很小就能分辨对错,规范言行。



也是这位妈妈,在被印度孩子顽皮地掀起自己的裙子之后,一反平日里温柔的常态,严厉的批评了“熊孩子”,并坚持让他对自己道歉!


没有什么“小孩儿不懂事不要计较”的所谓宽容,错就是错!错了就要道歉,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最终,“熊孩子”乖乖的跟她说了“对不起”!


这位澳洲妈妈可以说是一位优秀母亲的典范:她对儿子的生活起居照顾的也是无微不至,但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每次去接孩子,她都会脱掉高跟鞋和孩子玩成一团,这其实就是在以身作则的告诉孩子如何交朋友、怎样和朋友相处。


她斥责“熊孩子”的举动,也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被冒犯时要勇敢地说“不”,而不是只会哭!



相信不少新移民家庭

都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苦恼:


  • 大冬天孩子在幼儿园也只能吃冷食、喝冷水;

  • 每天孩子回家全身都滚的脏兮兮,

  • 甚至经常收到“幼儿园出现虱子,请家长注意自己孩子的卫生检查”的邮件;

  • 幼儿园各种攀爬设施,孩子身上经常“挂彩”;

  • ……


这是因为,和国内幼儿园更加注重孩子的生活照顾和学业发展不同,澳洲幼儿园更加关注孩子的社交能力、生活技能、兴趣爱好和关心社区等能力的发育。


特别是社交方面的能力建设,是澳洲幼儿园的一大主题。



这让很多华人移民家庭觉得难以适应: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不要惹事”,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也是同样的要求。


然而到了澳洲之后,却发现这一套行不通!


  •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孩子“要听话”,而澳洲教育则更重视孩子“独立思考”“有主见”;

  • 中国家长希望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澳洲家长则更希望孩子“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童年”;

  • 中国学校擅长培养学术方面的“尖子生”,澳洲学校却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领导者能力”;

  • ……


04

下面这几张图片,或许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

中澳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

理查德·莱文曾说过: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们并不想完全否定中国教育。事实上,中国教育环境中走出来的国人,在世界很多领域中都在释放着光芒。


我们很难绝对地去评断,

哪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更好。


而对于移民家庭来说,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碰撞中,如何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教育方式,或许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然而,有一个观点却是东西方教育界的共识: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是每个人一生都难以摆脱的烙印。


因此,无论是积极融入澳洲本土文化也好,还是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好,为人父母,严正己身,以身作则,一定不会错。



对于很多华人家庭来说,还需要格外重视另一点:让孩子学会 “say no”!


做到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处理危机的能力,毕竟,未来要面对“四害”之首——澳洲teenager的,还是孩子自己。


到那个时候,娇滴滴的温室花朵可是活不下去的哦!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好文需要分享

告诉好友你在看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