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前,澳大利亚当时的首相保罗·基廷(PaulKeating)对澳大利亚的同胞们发表过一场讲话,讲话的对象是“与英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利益,历史和未来的交织的”澳大利亚同胞们。
当时,工党领导人所瞄准的是大英帝国人,他们视澳大利亚为“帝国之魂”,而不是正视其实澳大利亚地处于亚洲的实际情况。
当然那些话是有预见性的。你在墨尔本这个国际大都市溜溜达达一圈,就会对这点毫无疑问。比如为澳大利亚服务时间最长的总理罗伯特·孟席斯(RobertMenzies)就曾经宣称到,一般的澳洲人都会“在心中”认为他是英国人。
但是亚洲的存在越来越显著。比如在维州周立图书馆前大台阶上聚集的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又或者无论是超传统的,超大型的,或者超级不知所谓的酒吧都会提供起“亚洲风味”的菜品。
根据七月份的人口普查数据,现在澳洲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是海外出生的,这个数据比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或是英国都高。而且有史以来的头一次,来自亚洲的移民人数首次超过来自欧洲的,其中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占了外国出生居民的总数的20%左右。
虽然澳洲的主调仍然是白色和欧洲,但是澳大利亚不断变化的人口统计数字在不断重塑着澳洲的“典型的”国民形象。之前,澳洲的国民形象大概长期定位于农民或是“流浪汉”带着软木帽。
伊莎贝拉(IsabellaKwai)出生于上海,现在是以悉尼为根据地的作家,认为第一代的亚洲-澳洲群体现在正在逐渐地扩张澳洲对于国家认同的定义。
23岁的伊莎贝拉说:“这不是指他们对于他们的历史遗产感到羞耻。我认为澳洲的国家认同变成了一件纠结难解的事。我觉得这问题有点儿混杂,也许多角度地去讨论它是比较适合的方式。”
不仅仅是文化,澳大利亚现在和这块人口最多的大陆在经济上的联系也是紧密更胜以往。中国保持着澳洲第一大单一贸易来源的地位已经有十年之久了,而在前十位的贸易伙伴中,其余的亚洲国家还占据了五席之多。
“欢迎来到中国城。”
不能不说,转向亚洲的澳洲不是没有焦虑和紧张的,甚至可能有一些对抗的意思。当今年七月份的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的时候,悉尼当地一家报纸就登出了一副意涵丰富的图:在标志性的悉尼歌剧院旁并排着一个霓虹灯标志,标志上写着“欢迎来到中国城”。这引来了不少批评,指其鼓动对于所谓“黄祸”的恐慌。
到底澳洲能够维持它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微妙的平衡吗?
近年来,有一拨人总是坚定地认为是大量的海外移民,特别是中国买家炒房的行为推高了澳洲的房价,而不少经济学家也积极加入到这场争论中来站边发言。
而另一个议题也成为了热点,那就是中国对于澳洲的渗透和影响。近几个月来澳洲本地的媒体长篇累牍地报道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活动和如何影响他国的国家自由及主权,甚至构成了“威胁”。除了这些干涉的活动,这些报告还描述了北京方面是如何向澳大利亚的政客们提供政治献金的。
澳洲政府之前就有提到过亚洲的影响力上升,现在的年代可以被称为“亚洲世纪”。对于“亚洲世纪”这个陈述,再结合上澳洲对于国家本身在世界上的定位的思考,造成了澳洲摇摆不定的两难态度。
在二战后,澳大利亚与西方关系的捆绑对象就从英国变成了美国,美国取代了英国作为澳大利亚的安全保证人和主要外交盟友的地位。美澳的军事联盟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支持,而堪培拉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看华盛顿的脸色。
一方面,这种关系保证了澳洲这个国家-尽管经历了十年的强劲人口增长,还是比美国德州的人口数要少-这样的一个国家的安全。另一方面,尽管在南海等问题上的重叠立场导致和北京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为澳洲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不间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
因此,澳大利亚不断地在两大巨头之间进行微妙的平衡,让人不禁怀疑这种壮举到底可以持续到什么时候。
去年的在“对话”中一条对于澳大利亚立场的分析指出:“中国的贸易?美国的安全?澳洲必须要做选择了。”
随着澳大利亚在东方或西方的路径上摸索不定,一件肯定的事是,时钟不会倒转的,澳大利亚的很大一部分未来,以及现在,都在于亚洲。这一点,就明明白白地写在那些穿梭于墨尔本街头的,很多新澳大利亚人的脸上。
来自:Nikkei Asian Review
作者:John Power
编译整理:若曦_澳洲《联合时报》
点击标题 跳转阅读那些你错过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