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子女教育,我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辜医生

原创 2017年10月06日 墨尔本中医妇科





     最近看过三位病人:住在富人区的48岁白人男子,操一口浓浓的英国口音,是一家投行的基金经理。他的业绩,据他自己说,排在前三。他说他上班80小时,需要每天喝57 杯咖啡,来提神应对工作。晚上则因为时常失眠而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这样子已经有年头了。


     说话逻辑条理非常清楚的39岁的  L 女士,是某跨国IT 公司的高管,为了事业,推迟到现在,才想起来要孩子。 她无疑非常努力上进,能在如此知名国际公司担任要职。然而,由于长期压力,加上美欧的作息时差,检查出来已经是卵巢早衰了。


       55岁的大律师,每次人离开诊室,都还会留下浓浓的香水味,患有慢性疲劳综合证已有10 年以上了。 疲劳感连孩子放假,都没有精神去陪玩。经常感冒,浑身疼痛。因为工作压力大,常常酗酒。


无疑,在社会中他们表面光鲜,职场上他们是精英,某种角度上,算是成功人士。可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这样的成功人生吗?  



       作父母的,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方面我却是悲观主义者:我想我的孩子将来不出意外的话,将会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 要他们成为杰出成功人物, 我想几率应该与中乐透奖,彩票类似。 作为平凡普通的人,非要我孩子杰出,对他们不公平;让我手把手教他们成功也不可能,因为自己也没有成功经验。 然而,我却非常乐观的希望,虽然平凡普通, 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孤本,应该有做自己的自信,都会发出自己的生命光芒. 无论孩子们有多平庸,他们都会拥有我们作为父母的爱。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交流中,我们有时和他们持不同观点,原因不仅仅是青少年心理上的逆反, 也是两代人的代沟,更有中西文化形态的冲突。育儿也是育己,当与孩子的争辩中,有时会败下阵来,也对我的一些强加给孩子们的观点, 有了思考,有些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1. 1. 与其经常教育孩子,这是一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社会,你们要争第一。不如,鼓励他们对他人怀有同理心和悲悯之情。


       如果从小让孩子样样都争第一,什么都要比人强,这很可能对长大后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相当程度的妒忌和狭隘等不正常心理。这种争强好胜心理带到成人生活,对心理健康不利,对幸福感有负面影响。患得患失,自然失去生命的从容,眼中迷失世界的美好。同时,过度的强调竞争,将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受到影响,社会运作成本增加。



        坐在台下,为在台上领奖的人真心鼓掌,是更健康的心态。对自己的独特有自信,才可以对他人的独特由衷的欣赏。


         当我们过度地强调个人的成功,甚至不择手段,伤害他人利益,即使成功,也是高处不胜寒。有些贪婪的背后,很可能是从小缺乏安全感。


         北大钱理群教授在他撰写的《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现代教育所培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提出过尖锐批评。



           无独有偶, 哈佛大学最近发布了一份“Making Caring Common”让关爱他人之心在年轻人中普及)的报告,对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学生说不。因为这与哈佛为人类共同福祉的传统价值相悖


           如果我们怀着同理心,对他人的处境能有理解和关怀,可以避免消极人际关系及情绪。 对不幸遭遇的人们,能怀悲悯之心,能让人与人之间,更加温暖。毕竟,孩子们将来都要面对夫妻,家庭,朋友,同事等人际关系,从同理,悲悯之心出发,有积极意义。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明确地告诫:请记住,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2. 与其:全身心投入孩子身上,不如: 给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


      法国作家罗曼 · 罗兰说: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有些父母,特别是母亲,从孩子生下开始,把全部的身心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上学前生活呵护备至,上学后紧盯学习,白天上班,晚上做孩子的家庭辅导功课教师,各科目,题目都要过目,如同再上一次小学中学;安排孩子的一切课外活动,辅导班,加强班,牺牲自己的追求,爱好兴趣,眼睛时刻盯着孩子。这一切,都以爱之名来绑架,都高喊为孩子将来幸福的口号。


       对孩子来说,会被这种关心,支配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时也有愧疚感,觉得必须为父母的辛劳付出而努力。一切都为取悦父母,非常听话顺从,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及需要。 长大出社会,不仅在独立性方面不如人意,不知自己的真正要什么,而且还会在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因为从小就是大家的中心。他们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他们才能感到高兴。


          在母亲方面,母亲的这种过度关心,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操纵,形成惯性,延伸到在孩子成立自己家庭后,负面的影响婆媳,岳婿关系,新生家庭关系。孩子如果听媳妇的,则扣以不孝之名,以当年如何辛苦培养孩子等要挟。 当孩子长大离家,有些母亲反而迷失了自己,失去焦点,空虚,年华老去,也不知自己要什么。 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没有好好爱过自己,于是,便有了被亏欠感,委屈,产生怨言,有些可能不幸地成为了怨妇。


 爱自己,爱孩子,身心健康,才能发展出健康的父母子女关系,相互尊敬,各自成就。




3.与其: 规划,期盼未来,紧盯某理想职业或奖杯。不如: 学习和生活在当下,把现在过好。 


        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们设定远大理想,给他们规划理想职业,并时常鞭策,施加压力或甚至恐吓,去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比如要孩子成为画家,或发明家,企业家拿奥运金牌等等。


         有目标,并朝它努力,没有错。但是,一方面,这些理想和职业,是父母的理想 ,还是孩子的理想,是否是孩子真正喜欢和想要的?


         孩子是否已经能够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一生职业?被父母推着走,孩子是否有机会找到自己这一生目的,对自己想要什么进行过思考?


           还有些父母,把自己生活中的失意,而产生焦虑,转嫁给孩子,期待孩子努力取得成就,给自己长面子;或期待孩子光宗耀祖,这些会给孩子双倍压力,对孩子不公平。


          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表现出现差距时,将引起与子女关系紧张,有时甚至是终身的。有人甚至不能实现父母理想,失意不得志而终身郁郁寡欢。


         作家贾平凹说: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

父母生育儿女,生下来养活了,施之于正常的教育就完成了责任,而硬要是河不让流,盛方缸里让成方,装圆盆中让成圆,没有不徒劳的。

如果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可怕!


         把未来的,不确定的,幸福幻想,建立在现在的痛苦之上,无疑是不值得的做法。


生活在当下,不为过去后悔,不为未发生的事情担心,不必为鸿鹄之志而焦虑。让孩子们走出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习惯思维,把当下每日生活过好,把现在手头的事情做好。


珍惜孩子这个在家的年龄段,不用太久,他们就会离去。现在,就是最好时光。




4 与其: 告诉孩子压力不可避免,必须顶住压力。不如: 学会放轻松和管理压力。


        从小,孩子们的压力来自父母,周围的别人家的孩子。父母也经常教导,要成功,必须接受这些压力。父母本身是这么做的:白天拼命工作,晚上靠安眠药入眠。 孩子们也是,为好成绩,夜以继日。大家都身心俱疲,到大学或毕业以后,不再喜欢学习,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许多人在中年时,还会焦虑地梦见高考。


疲劳苦战,对学习厌倦,往往后劲不足。


       如果压力不可避免,则不是摆脱压力,而是把压力给驾驭住,成为压力的主人。把压力驾驭住的最佳办法,就是多与父母,朋友互动,倾诉。


关心别人也会让我们从压力中得到缓解。


       平衡学习,工作,生活,找到自己的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规律锻炼,静坐,瑜伽等,都是可以让孩子学习管理压力的方法。






5. 与其: 必须让自己时间学习日程紧凑,忙碌起来。不如: 有时开开心心什么都不做。


        孩子们不仅要应对学校的作业,放假或寒暑假也不能闲着。似乎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不踏实,就在浪费时间,就要落后于别人。


        然而,闲暇时间,孩子们无目的的玩耍,或是躺地上数白云,或在草地看蚯蚓蠕动,就有了思考和观察生活和大自然空间时间。许多思想的火花,可能就在什么都不干时产生的。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1941年就指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审其一人之生应有之地位,非有闲暇不为也。

纵观历史之悠久,文教之累积,横索人我关系之复杂,社会问题之繁变,而思对此悠久与累积者宜如何承袭撷取而有所发明,对复杂繁变者宜如何应对而知所排解,非有闲暇不为也;人生莫非学问也,能自作观察、欣赏、沉思、体会者,斯得之。





  1. 6. 与其:教育孩子对自己严厉要求,不能软弱,必须坚强,经常自我批评哪里做得不好。不如:让孩子放过自己, 对自己好一点。



        时常会碰到许多追求完美的人,却常常偏执和焦虑,有极强的控制欲。处处要强,不妥协。往往从小,就特坚强,被严格要求中长大。 牙膏牙刷每日必须放同样位置,同样方向。。。。。


琴弦繃得太紧,会断的。 


        我们其实可以告诉孩子,可以示弱,可以说这方面我不行;我累了,或者, 我错了;或者,我不敢在众人面前演讲说话,我害怕,我今天很懒,不想动。

       其实我们不必道貌岸然 ,正襟危坐,正视自己的需要, 对自己好一点,放过自己一码,不必纠结,作活泼有趣真性情 的人。




       布芮尼·布朗博士是一位美国知名研究人类连结心灵和情感的能力学者,她发现,那些被一般人归类成脆弱不堪,甚至是经历过无数失败的人,其实远比其他爱逞强、不服输的人更要有力量。因为他们不仅全心全意地面对自己的不堪、不完美,更能拿出勇气去接受自己是脆弱的,然后靠着脆弱,转化成更棒的人。


宽以待己,也宽以待人。





       我乐观地希望,孩子们长大后,即使经历种种生活磨难或不公,时能仰望星空,领略繁星闪烁,宇宙辽阔深邃之美;俯看万家灯火,人生百态,还依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END      

谢谢阅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