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阿村的第一次相遇

2016年03月22日 今日阿德莱德



生活故事
时代传媒征集稿件,欢迎大家分享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澳大利亚,投稿详情参阅一下链接:
时代传媒征集稿件 欢迎大家吐槽投稿


距父亲回国的日子已经有两个月零5天了,耳边却还是我下班回家他喊我吃饭的声音,眼前还是我们上班时他站在车库向我们挥手的身影……一切都还在眼前。

父亲与阿村第一次相遇

这是父亲第一次来澳洲,每个定居澳洲的儿女肯定都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家人能来看看自己生活的环境,当然,家人也迫切想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那样他们才能安心。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过去的十多年,这个话题只能提提,然后憧憬一下,终于等到了父亲退休后,这件事才能真正地被提上日程。以前看到别人的家人来,总会借机问问关于申请签证的事情,得到的答复总是一带而过的简单。


真到了要自己准备的时候,还是手忙脚乱地印了一大堆表格,仔细阅读和回答每个问题,生怕有任何失误。不过,不得不感慨,现在中国人到澳洲的申请真的简单很多,不到一周,父亲的签证就下来了。除了短暂的兴奋,又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准备和担忧。可能我们当时出国时,父母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直到飞机落地,我都觉得一切就像做梦,从准备申请到飞机落地,三个月的时间仿佛拖了三年。接机前一晚,我还因为担心父亲因为不会英语而可能遇到种种困难,一直没能合眼。还好,他现在是真真的站在我面前了。


在悉尼到阿村的航班上,我不断给父亲灌输各种关于阿村的信息,比如说是小城市啊,街道很安静啊,但是环境优美,适合家庭居住啊之类的,算是打打预防针吧,毕竟阿村还是有别于国内的熙熙攘攘和大悉尼的热闹繁华。

安静的阿德莱德

父亲在阿村的第一个星期过得很快,虽然预防针已经打过了,但他还是会觉得街道有点安静的过头,出门不然是没有人,就算有人也说不了话……我一直在试图想像自己被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听不懂,看不懂,似乎也能够体会到他的心情了。


能看得出来,他最开心的是我们下班回来,全家一起吃饭,聊天,然后我陪他去散步的这一段时光。


到了第二周第三周,我开始有点心存歉意,想着父亲不远万里从国内来看我们,但是周一到周五,我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只留他自己在家里。我一天给他打3,4个电话,查看他有没有吃饭,会不会无聊,或者只是让他简单提前准备一下晚餐。

带着父亲去旅行

这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父母对我们的各种不厌其烦的叮咛,不怕说的太多,就怕哪里没有想到。我开始鼓励他尝试白天去附近的山上走路,自己乘车来城里逛街。


特意选了让父亲夏季来,这样我们周末就可以安排摘草莓,摘樱桃,上山,下海这些活动,我把每个周末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就是想弥补一下五天工作日我内心的歉疚。


一个月下来,我能看得出来有些时候他真的是很想回国,回到他那个熟悉的单元房,看着楼下来来往往的熟人,大家一起做操,一起跳广场舞,哪怕就是随便拉拉家常也是轻松和开心的。

他也有几次试图提过想改机票提前回国的事情,当时我还有点不高兴,后面还特意安排了好多活动呢,不能就这么回去吧,但现在想来,对父亲来讲,澳洲再美好的风景,再新鲜的空气,也是很难代替国内那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小城。


而我们,自小离家,也是经历了很多磨练才适应了今天的生活,周围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没有对错,只是我们回不去了,他们也很难留下来。


还好,我预定的假期很快来了,终于有机会可以弥补一下我过去这一个月的歉疚。其实想想,或许最好的安排就是陪伴,但毕竟是父亲第一次来澳洲,我也会迫不及待地向他展示大土澳的各种美。

第一趟出行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从自驾从阿村到墨尔本,走大洋路的路线,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条旅游线路,很适合初次来澳洲的人。一路上有湖,有山,有海,还会路过著名的红酒产地,虽然窗外的风景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望无边,人烟稀少的农业区,牧场,但这毕竟也算大土澳风土人情的一部分。中途在不同小镇的留宿,让这次旅行变得格外轻松。


转眼还有不到两周就到父亲回国的日子了,他好像已经有点开始适应澳洲的生活节奏和宁静,但同时他每天又在翻看日历细数剩下的日子。还有每次听他在跟国内的朋友通话时,会略带兴奋地说还有几天就回去了。


我在不舍的同时,也真的希望他期盼的日子早点到来,毕竟他的心还是在万里之外的中国。

回国

父亲为期两个月的澳洲之旅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我无法体会到他踏上回程飞机时是怎样的心情,可能他也会对这个不那么繁华,却处处充满温馨的城市有所留恋吧,也会怀念那条他几乎每天都走的山间小路吧,最重要的是,他终于看到了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这下他终于放心了吧。


回国后的父亲,还经常会向我问起阿村的天气和新闻,他看到关于这里的新闻也会立刻转发给我,以前那个在他脑海里只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名字,从此让他有了一份更加具体的挂念。

主编点评
这篇文章在内容和构思都不错,真实的记录了一部分来到澳洲看望孩子的父母经历。

有的时候我们想到国内环境不好,医疗不好,福利不好,想方设法的要把父母从国内带来澳洲享福,却忽视了他们是否可以适应澳洲的生活方式。

还是那句话,“多回家看看”,父母要求的并不多,也许只是一个电话,一条微信或是一张机票,就能让他们开心很多。


撰稿人:栀子花开

责编:红茶灵魂

谢谢各位看官

今日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