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数移民来到澳洲,最终也就是帮西人老板打个工,自己糊个口,从此老婆孩子热BBQ,过上吃不饱饿不死的小日子,并不会与本地人产生多大的交集。
即便是自己创业做生意,也是在华人圈里捣腾的居多。有开咖吧、烤肉店招揽澳洲人客户的,基本上也就是业务上的How are you,真正能够倾心结交的少之又少。
更有人提出,自己的移二代儿女,小时候可能还会跟金发碧眼的娃儿们打闹嬉戏形影不离,但慢慢长大之后却还是禁不住种族向心力的牵引,朋友圈里黑头发的越来越多。
移民和本地人之间似乎有一堵无形的墙,就算你装上了穿透力再强的VPN,练就了再娴熟的多语种技能,下定了再毅然决然破釜沉舟的决心,也不能从容不迫地而今迈步从头越。
所以好多华人时不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和焦虑:如果不能融入澳洲,那移民的意义到底何在呢?
“是否融入“跟”是否后悔“一样,都是海外华人对最初那个决定的审视和反问,这些问题可能需要一代、两代、三代才能找到答案,也有可能在肯定和否定中永恒纠结下去。
2
但是,那些费尽心机拼尽全力想要融入西方社会的人,很有可能对“融入”这两个字存在深深的误解。
他们一般讲的所谓“融入”,其实就是融入白人圈子,最好是融入上流白人圈子。
怎么样算融入呢?就是把大部分朋友都换成白人,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跟白人社交。
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简单来说就是要跟白人有共同语言。
这里的“语言”当然不是仅仅指字面意义上的语言,而是包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人生态度等等,否则就算是雅思口语9分,也极有可能鸡同鸭讲。
你早上不能掐准时间起床准备早饭送娃上学,而是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奔赴健身房。
你的午餐不能是三菜一汤荤素搭配吃到饱胀,而是随意啃几口用Vegemite涂抹的切片面包。
你的狐朋狗友相聚不会是在饭店雅座歌厅麻将馆,而是会在昏暗酒吧或者某家后院喝酒聊天一整晚。
你的周末不能是陪孩子做作业送孩子上兴趣班,而是山中徒步海滩冲浪或者驱车几百公里野外露营垂钓。
你不能为了购房置业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而是要有一块钱花掉两块,心安理得看着银行存款负数增长。
你不能仅仅看世界杯足球赛,还要看AFL、NRL 、Cricket 、Melbourne Cup等连规则都不甚了了的体育赛事。
你不能光追《权力的游戏》,还要搞清楚Married at First Sight、My Kitchen Rules、The Block的来龙去脉。
这些跟申请签证不一样,因为申请签证只需要为你过去二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提供证据;这些跟找工作也不一样,因为找工作只需要为你在万里重洋之外生根立足展示决心。
而这些,需要的是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而且染发漂肤隆鼻都没用,只能求助贺教授去编辑那经过数百年沉淀的心理和文化基因。
3
登陆澳洲以来,我也选择性地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在“西化”的河流中摸着石头走了那么几步。但是我很清楚,我是不可能成为以上描述的那种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澳洲人的,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
而且,我也并不觉得“融入澳洲社会”就等于是要“活成跟澳洲人一样的人”。
我所理解的“融入”,就是要认同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不管我的圈子是中是西、是大是小、是左是右,都能够不卑不亢有尊严地活下去。
从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开始,西方主流价值观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自由——自由地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
在澳洲这个移民国家,能否做到这一条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在这里不仅有最早的西欧移民,还有东欧移民、中国移民、韩国移民、印度移民、越南移民、中东移民、非洲移民、南美移民、太平洋岛国移民、原住民等等,文化的隔阂不仅有空间上的千里万里,还有时间上的千年万年。
在这样一个时空交错的多元社会里,尽管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各自还是会冥顽不化地按照心中原本朝奉的那个上帝的样子来实现价值。
所谓的白人主流文化再强大,也不可能劝导原住民归化基督,不可能去强求穆斯林吃猪肉,不可能去阻止中印学生上补习班。
19世纪末的时候,一度想不开的澳洲政府就曾经从土著人那里“偷走”了10万儿童,让他们强制接受西方文明洗礼。100年后,政府却对此进行了人道主义反思,特意设立了“国家道歉日”向“偷走的一代”致歉。
因此,当一个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支持每个人都自由遵从自身的文化习性和生活习惯的时候,再要强调“化身为本国人”、“走进本国人圈子里”的那种“融入”,是不是反而呈现出一种“反融入”的意味了?
4
好多华人移民之所以会产生”融入焦虑“,其实还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等级思维在作怪。
他们来到澳洲,是抬起头来看白人的,认为白人是主流,其他种族都是支流;白人是本地人,其他种族都是外地人;白人是核心群体,其他种族都是边缘群体。
因此,成为主流、本地人、核心群体,进而成为支流、外地人、边缘群体仰视的对象,就成为了他们的”澳洲梦“,成为了衡量移民是否成功的标志。
不可否认,这个国家是白人创立的,这个国家的人数以白人居多,这个国家的规则也是白人在定义。
但是当平等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种族之间最基本的规则,当“平视”已经成为不同人群之间交往最常见的姿态,“俯视”反而会成为人所共斥的歧视,“仰视”反而会成为人所不屑的谄媚。
当一个人从“不俯视就只能仰视”的丛林社会走出来,自然而然无法理解”平视“是怎样一种状态。所谓的“二等公民感”也是出于同样的自轻自贱之心。
只要对自己的人格自尊自重、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自爱、对自己的生活自得其乐,我就已经成为了主流社会的平等公民,还需要融入到哪里去?
对不起,你们讲的那种“融入”,我不稀罕。
推荐阅读
05
07-2019
03
07-2019
05
07-2019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