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客的双城记:移居澳洲的华人 vs 在中国的非洲人

原创 2019年04月24日 澳洲财经见闻



共4451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阅读导航

  • 前言

  • “乡音难改”:近9成东亚移民在澳洲曾受歧视

  • 下一个底特律?流动在广州的“50万”非洲人

  • 歧视链上,没有人可以幸存

  • 结语



前言


最近,中国各大二三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


前有“呼和浩特大学生半价买房”,后有“宁波高级人才800万人民币安家补助”,纷纷为留住人才使尽浑身解数。


但是条件优渥的政策,仍然挡不住许多人“义无反顾”地跳向北上广深,甚至远赴海外。


雾霾北京,仍然挡不住许多北漂的心


澳大利亚,一直都是颇为热门的移民目的地之一。事实上,根据最新澳洲统计局官方数据,目前在澳大利亚共有120万华裔居民,而在悉尼、墨尔本等首府城市中,更有多个“华人聚集区”。


此前,《澳洲财经见闻》曾为大家报道了许多华人在澳洲都会遇到的职场天花板。(点击阅读“《都挺好》里,他们就算打零工也要留在国外…又有多少华人为了’澳洲梦’而向事业妥协”)


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中国也从当年纯粹的“移民输出国”,慢慢变成了其他国家地区移民频频选择的输入国。尤其是广州,更因合法与非法滞留的非裔人口之多,而有了“小非洲”之称。


而这些近年来大量涌入中国的非洲籍人士,也常常受到海内外媒体与大众的关注与争议。


“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看风景人正在楼上看你。


在澳大利亚的华人,被澳洲人如何看待?

在中国的非洲人,又被中国人如何看待?


这是一出属于两个异乡客群体的双城记。


1

“乡音难改”:近9成东亚移民在澳洲曾受歧视


其实在中国,英文教育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官方”与“民间”的双重认可与重视。


从各个琳琅满目的“双语幼儿园”,到“大学不过英语四级不发毕业证”,从打了鸡血的李阳“疯狂英语”到一跃成为“中国合伙人”代表的新东方…记得当年的北京申奥,更是曾经一度掀起了全民学英语的高峰。


许多双语幼儿园纷纷成立的背景下,教师资质成疑 / 来源:搜狐 (图文无关)


但是会英语是一回事,“雅思四个8”又是一回事,而能够真的做到用英语和外国人完全无障碍交流,却又是另一个层次了。


而对于许多第一代澳洲的华人移民而言,英语非母语的语言障碍,其实一直都是那道“看得见,摸不着”的墙。



澳洲房产网站Domain去年11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道发现,如果你或你的父母出生在海外,且在家说的语言非英语,那么与其他澳大利亚人相比,你可能会经历过更多的种族主义歧视。


该网站进行了一项针对全国范围内6001名澳大利亚人的在线调查,衡量了这些受访者对种族主义的态度与个人经历的程度,以及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其中,在亚洲出生的受访者在生活中遭受种族主义的可能性,是其他澳大利亚人的两倍。


这些亚裔澳洲人中有84%曾经历了种族主义;而在母语为东亚国家语言(包括中文)的受访者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88%。


说起来可笑也有点可悲,身在这个“移民国家”——其实哪怕是母语为英语的澳大利亚人,与原住民相比也不过就是个“异乡人”,却偏偏可以理所当然地去歧视其他移民。


事实上,种族歧视在很多地方与场合都会发生,包括住宅区、学校、工作场所、购物中心以及网络上。



有时候可能是某一条偏僻街道上的一句谩骂粗口;有时候却会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些政党的大选拉票宣传语中。


比如澳大利亚联合党与一国党就曾公开发布过“保护澳大利亚的未来”、“抵御来自中国的威胁”的言论(点击阅读更多《思想致命?新西兰恐袭!互联网时代的第一场“大屠杀”》)。


有时候,种族歧视的发生甚至只是因为你有一个中国名字。


在澳洲6年的中国留学生木木(化名)告诉《澳洲财经见闻》,她在悉尼某大学求学时,曾遇到一份课程的小组作业需要在网上的学生系统自由组队,每组至少3人。可是当她刚刚在系统上加入了一个小组的时候,结果组里的人看到她的中国名字时就全部解散了。


“我最后只能一个人一组。” 她对于多年前的这次遭遇还是有些耿耿于怀,“老师说,这是小组作业,就算一个人做完了,也只能Fail(不及格)。”


木木向当时的授课老师讲述了当中缘故,却被告知评分结果无法改变,毕竟“不能强迫别人组队”。


其实,也并非所有的澳大利亚人都对移民“闻之色变”。


近日,一份名为《移民、人口增长及选民:谁在关注以及为什么?》(Immigration, population growth and voters: who cares, and why?)的报告指出,有关移民和人口观念的这条分水岭,并非按照富人和穷人划分,而是直接与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世界观相关联。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澳洲精英人士,相比低教育水平人群而言更欢迎移民。



该研究显示,对于移民问题,澳大利亚的精英阶层(即大学及以上程度毕业生)和非精英阶层(未曾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观点差异在不断加大。其中,60%的澳洲非精英人士要求减少移民人数,但这一比例在精英人士中只占只有33%。


常去各个国家旅行的华人Simon(化名)告诉《澳洲财经见闻》,“歧视这个问题其实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主要还是看你周围接触的人的层次高低。”


他补充,“其实如果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就算真的歧视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地说出来。” 他补充,“毕竟在这些国家的人看来,我们是金主。”


事实上,作为“金主”的中国人,确实为澳洲贡献了极为可观的账面收入。


根据澳洲财政部去年10月出具的官方报告,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额为89亿澳元。虽然由于外汇政策的管制,相对于2015年的109亿澳元与2016年的149亿澳元有所降低,但仍然显著高于2014年的水平。


《澳洲财经见闻》参考澳洲联邦财政部报告数据整理作图


除此之外,前赴后继的中国游客与留学生们也成为了澳大利亚的“现金奶牛”:


根据澳洲旅游业的最新统计数据,过去一年中,来澳的中国游客人数高达140万,花销共计109亿澳元;


而根据1月最新发布的《中国留学生白皮书》数据显示,在澳中国留学生总数已经突破19万,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而澳洲高昂的留学费用,在一众主流留学目的国中甚至名列第一:其中单单学费的年均账单就为3.5万美元(约4.9万澳元)。


也就是说,每年这些中国留学生们至少都能为澳大利亚带来93亿澳元的收入,这还没算上食宿、交通、生活等种种其他开销。


最闹心的是,明明花了钱,却没买到“开心”。


2

下一个底特律?流动在广州的“50万”非洲人


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报告,近25年来,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口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5年,已有近98万外国人在中国生活,其中将近五分之一来自韩国,巴西、菲律宾则紧随其后。


而广东作为中国沿海城市,自从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之后,就逐渐形成了交易商圈,吸引了许多包括非洲人士在内的外国商人前来。



2010年,香港大学Adams Bodomo博士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生活在广州的黑人中,多达96%都在从事中非商品进出口贸易和批发零售行业。这其实正是黑人聚集于广州最直接的原因——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做生意。


但关于广州具体有多少非洲人口,网络上一直存在很多不同统计口径:


“50万人口规模”、“100个广州人中,至少有2个是黑人,广州满城尽是黑兄弟”、“90%在广州非洲人是非法滞留者,1/10的人妻子或女友是中国人,每年生下约200个中非混血儿”…


在电视节目中因言论与经历备受争议的“中非混血美女”娄婧与母亲(左) / 来源:《加油东方天使》


虽然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在广州居住的外籍人士共有11.8万人,目前在广州的非洲人士只有1.6万人,而来自欧美日韩国家的外籍人士占大多数。


然而坊间普遍认为,官方只核算了合法居住人口,存在严重低估;而除了部份非洲人属于合法进入中国之外,更多的则都是三非人员(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


来自于广州社科研究所的黄石鼎研究员声称,根据他的研究,目前在广州合法居留的非洲人只有2000有余。


而《广州日报》在2007年12月发布的一则《广州黑人“部落”全记录》报道中则称:据官方统计,2003年以来,在广州的非洲人每年以30%-40%的速度递增。有报道认为,合法居住或非法滞留在广州的非洲人合计高达30万,甚至可能达到50万。


与此同时,这个群体也一直是备受争议的对象。


“黑人的智商低于猩猩,好吃懒做。


“黑人有暴力倾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黑人都滥交吸毒还携带艾滋病,专挑中国女人下手。中非结合,势必会威胁华夏,造成亡国灭种。”


几乎提到这些的文章往往都在很短时间内会收获10万+阅读,并会在评论区收获许多对这个群体的痛斥与谩骂。


但是真相真的如此吗?


广东省公安部门的一份官方报告,或许说明了答案——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外籍人口,在广州的犯罪率为1.65%。


然而剩余的绝大多数,也被理所当然地画进了偏见的圈。


来自南非的库思曼(化名)表示,她最早感到有被歧视的经历,是在地铁里。她说,偶然坐在地铁车厢的坐位时,其他人都不愿意坐在她身旁,不管当时地铁有多拥挤。


“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我以为是那个人自己的选择。随后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我开始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来自加纳的阿肯(化名)表示,曾经有朋友将他的视频转到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得到非常多的负面评论。他表示:“我连读都不想读,那些充满仇视的留言。”


一些朋友告诉他,很多中国人都喜欢非裔篮球明星科比(Kobe Bryant),却不喜欢“黑人”,这令他十分困惑。


在中国大受欢迎的科比 / 来源:Bleacher Report


有人在海外因中国身份与语言受到歧视愤愤不平,有人则兴致冲冲点赞“非我族类,虽远必诛”。


不管在澳洲还是在中国,其实很多歧视的产生,最初的根源就是无知与恐惧。


无知,就好比曾有澳洲人问过我:“在中国,是不是每个人都吃自己的宠物?”


恐惧,则是害怕自己的利益被其他人威胁甚至剥夺:“因为中国人在炒高澳洲的房价、抢占澳洲的劳动力市场,使得澳洲本地人无房可住,无工可做。”


3

歧视链上,没有人可以幸存


事实上,除了种族歧视之外,还有户口歧视,性别歧视,残障人士歧视,职业歧视,高收入的歧视低收入的,已婚的歧视未婚的,异性恋歧视同性恋,欧洲游的歧视东南亚的…


总而言之,中国人的歧视链系统非常完整,几乎没有人可以“幸存”。


每个人,不管处于某一条歧视链的哪一个位置,都总可以找到理由站在制高点,实现对另一个人或群体的歧视。


在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有一个极为精彩的片段: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是阿Q,但是每个人都可能有过精神胜利法的“阿Q精神”时刻。


阿Q在封建年代或许只是一个阿Q,而在现代社会,他也许可以成为一名“键盘侠”,以便继续将“精神胜利法”发扬光大。


END


来源:《绿皮书》剧照


“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但你有。”



推荐阅读

23

04-2019

在澳洲,我允许自己“整体贫穷,局部暴富”

22

04-2019

被流放的难民:他从未踏足过澳洲,却在孤岛监狱中用手机写下这段争议历史

19

04-2019

投诉数量第一也挡不住它的强劲增长!揭秘“澳洲版京东”发家致富之路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