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你生来是中国人呢,移民也没用

2016年10月23日 澳洲红领君



留学生毕业后最常思考的问题便是未来将何去何从?是回到自己更熟悉、更游刃有余的文化和人际环境中去,还是在一个更开阔、更有想象空间的新世界中扎根?面对纠结,若是自己还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的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主页君为你推荐的这篇文章写满了现实的骨感。

文|常远

From 别处World

微信号:else-world


你回国了吗?」 这一度是我跟一个住在瑞士苏黎世的朋友在微信上打招呼的固定模式。每隔一阵子,我们都通过这么一句「问候」,来更新彼此的近况——仿佛生活中的细微和琐碎都可以被「回」还是「不回」两种模式简要概括。 那是我住在欧洲的第四年,初来乍到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却也未到安心活得像个「当地人」的程度。既生又熟,不上不下,内心的不安和骚动隐隐告诉自己,到了再一次做选择的时候了。 回到自己更熟悉、更游刃有余的文化和人际环境中去,还是在一个更开阔、更有想象空间的新世界中扎根?


▲  摄影:Basheer Tome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我跟很多同样身在海外的朋友们之间的「热门话题」。我们交换着纠结,却也事实上让彼此更纠结了;我们观望对方如何抉择,也观望着越发看不清楚的形势。在把所有的道理、利弊都翻来覆去地讨论之后,我们会陷入一段「安于现状」的时期,仿佛之前的纠结都不过是情绪化的「临时起意」,如今又能够跟眼前的生活「相安无事」了。


直到新的变量出现,把被生活琐碎遮蔽的不安再打捞上来——无非是国内发生荒唐的公共事件,让人感叹「还是别回去了,至少国外自由」;或是回国休个假,回来叹道「国内发展真快啊,感觉在国外久了都跟不上了」。 如此循环往复。 但其实,这些热烈的讨论并不能提供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手里拿的牌不一样:经历过什么、拥有过什么、热爱着什么、憎恶着什么……人生不是一本冰冷无趣的账本,每一缕冲动和每一丝妥协都有独一无二的理由,无关对错。



不回国,就要忍受:

无法变现的资源、无处不在的「损耗」



两年前在阿姆斯特丹招待过一位朋友的朋友,L。家里在东南沿海某省份做服装生意的他,被父亲「要求」留洋镀金,遂到伦敦念个硕士。学业不那么紧张时,就在欧洲到处旅行,浑身洋溢着兴奋和好奇。


▲  摄影:Basheer Tome


「这么喜欢欧洲,会考虑留下来吗?」我问。


「不会,我想尽快回去。」他没有丝毫犹豫地答道。 「为什么?」


「因为我在国内的资源无法在国外对等变现。」


这坦诚令我吃了一惊,但确实是情理之中。 国内的资源渠道、人际网络即使可以嫁接到国外,也要打上一个很大的折扣。钱自然是通用的,却也很难在一个新世界中购买到所谓「社会阶层」。在国内时是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体制内高官子弟或众星捧月的海归精英,到了国外可真的就只是一个「普通市民」而已,无人会另眼多看或礼遇有加,操着可能不那么地道的语言,游走在大多数挤不进去的人际圈边缘,做一个新世界的「外来者」。


▲  摄影:Basheer Tome


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那些闪光的标签,在国外都要给「中国人」这个标签让路——不管你是谁,你首先是中国人。这个标签身上所蕴含的复杂意涵,所承载的荣和辱,你都要照单全收。


对于L来说,从「人生赢家」到「普通市民」的降维是一种「损耗」,实际上,海外生活带来的「损耗」还有更多。 可不是吗?从中文到英文的切换是一种损耗——你用中文才能最自如地表达;从行业精英到普通职员的切换是一种损耗——你在国内可能是业界顶尖,但在国外却要接受职场「玻璃天花板」的现实。


▲  截取至 WeHeartIt/social platform


即使受「智识损耗」的影响不大,也并不像「二代子弟」们会遭遇身份地位的降维,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仍然对那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有着越来越致命的吸引力——中国是机会的富矿,任何人都无法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


国内风起云涌的创业浪潮会一次次掀动海外党内心的暗涌:打开朋友圈,今天这个老同学创业了,明天那个前同事融了几千万——他们都可以,我凭什么不行?仿佛买张明天早上的机票飞到北京,他们就可以向投资人面陈自己的 one billion dollars plan, 拿到投资做上 CEO,A 轮 B 轮 C 轮上市,走上人生巅峰。 正如叶大宽在文章中所说,国外安逸的生活让人感到「人生存在明显可见的上限」,这是机遇和愿景的损耗,难免让人失望和迷茫。



回国,要面对:

丛林社会的残酷、陈腐观念的束缚



但是,说到底,国内的所谓「遍地机会」,其实是「赢者通吃、愿赌服输」。对于有着足够抗风险和承压能力的社会精英来说,满腹野心无处安放、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喜欢体味「碾压和被碾压」的丛林社会,入场赌一把或许是个选择。而对于大多数人只想「岁月静好」过活好这一生的普通人来说,这没有意义。 有个朋友曾是北京某家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由于飞行员培训体系严密、门槛高,他的薪酬待遇完全支付得起一份在首都吃喝不愁的体面生活。但前些年每次聚在一起,他都流露出坚决要走的念头,并且打算走了就不再回来。


▲  摄影:tokyoform


若对工作不满,跳槽就是了;城市不喜欢,就搬到另一个;想提高竞争力,出去念个书。何必这么决绝?可他不。他忍受不了公司内部的官僚习气和勾心斗角,苦恼于父母亲朋对大事小事施加的压力和约束,而社会层面,分明的权力结构和公共生活领域的诸多荒唐更是令他愤怒。


他对中国社会及其衍生出来的一整套文化观念、思维习惯、人际范式都厌倦了,想要离中国越远越好,去国外做一个自由、快乐的「普通人」。 后来他去了新西兰。偶尔在朋友圈更新,看到他对新生活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恩,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令观者动容。他自食其力,享受着自由宽容的社会氛围,陌生人的微笑也令他感动。人与人之间有着不设防的、天真的互动,没有倾轧,也不必为生存资源拼命争抢。


▲  摄影:Nathan Congleton


对于他来说,在国外找到了他在国内实现不了的「自由」。正如小E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说,他想要的是,「这个社会崇尚进步、开放,从多元文化和价值中受益、但又建立在一定共识的基础上。人人都能够自由追求自己的价值、并得到充分的尊重。」


即便对于那些有底气在丛林拼杀中胜出的「赢家」来说,移民的理由也可以有千千万。相比于欧美国家,中国是一个负外部性的社会,很多公共服务和生活福利都要去市场上高价购买。钱能解决的问题也就算了,可是生态环境和子女教育怎么办?这可能是两三代人要面对的现实。 总而言之,在国内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你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一场灾难就从中产到蝼蚁;在国外有上限也有下限——你很难有飞速蹿升的机会,但普通人的生活也足够安稳幸福。就如凤姐接受采访时所说,跑到美国做个平凡的美甲师,也觉得比留在中国开心。



中产们:

当心「先移出去再说」的陷阱



在我决定回国之后,许多国内朋友纷纷表示不解:你疯了吗?我们都挖空心思想移民,你却逆行。 他们多在北上广做白领,毕业打拼几年后逐渐感受到了「中产陷阱」——焦虑感最强,在社会的中间层挣扎。活在一个阶层逐渐固化、等级日趋分明的中国社会,他们发现向上流动的瓶颈越来越明显,反倒是随时可能因为一场劫难就失去现有的生活。至于「中国梦」一般如火如荼的创业热潮,更是跟他们关系不大——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创业成功,大多数人还是打一份工。 于是,「早发财早移民」开始变成普遍认可的「上上策」。


▲  截取至 kidnameian/Tumblr


可移民后做什么呢?他们又大多答不上来,「先移出去再说」。移民成了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


对于国外的生活,他们有着玫瑰色的幻想,仿佛只要移出去,时代造成的苦恼和麻烦就迎刃而解了。而身在海外的人,也纠结自己掉进了时代的夹缝里——在当地人生活的边缘徘徊,却也跟国内日息万变的环境脱了节。 是的,这是个围城。城里城外都只盯着对方「光鲜」的一面,在国内羡慕国外的人每天朋友圈里蓝天白云海滩度假,在国外的人眼红国内每天创业融资风生水起。 我只是时常在想,「回不回国」、「移不移民」都是表象而已,更本质的问题在于:你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你想回国,因为你对中文有放不下的情结,你想陪伴日渐老去的父母,你有一个在深夜辗转难眠的创业计划,你总是念叨着舌尖上的味道和自己的中国胃…… 你不想回国,因为欧美有自由体面的社会环境,对性少数的宽容氛围,一个普通人过活的尊严,来自陌生人的微笑,在城市广场上喂鸽子的惬意…… 人一世如草木一春,无论在北京还是墨尔本,当生存(survive)问题解决了之后,什么事情让你热爱、安宁、激动、幸福(pleasure)?相信我,澳洲和美国人也要面临这样的「人生之问」。清醒着,处处家园;迷茫着,无以为家。



可惜, 更多的人并没有选择的机会。


难道就没有完美的选项吗?就不能同时享受着国内和国外的优势吗?我的朋友高高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回不回国哪有那么重要。 这本质上还是社会精英的叙事方式和思维习惯


在苏黎世醒来,巴黎吃个午饭,晚上在曼哈顿睡去,这样视国界线如无物的生活,是很多普通人一生都实现不了的、所向往的;在伦敦浪游几年,做着跟中国的生意,再被公司派到纽约两年,孩子在德国出生、纽约上小学、香港念中学,这样的生活是很理想,但又有几人? 早发财早移民,可贫贱不能移,你晓得伐? 无国界主义是属于精英们的,没资产证明连签证都拿不到,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就会被驱逐出境,你晓得伐?


▲  截取至 abduzeedo/social platform


所以说,选择是一种能力。有做选择的能力,才有移动的能力——无论移往国外,还是移回国内。能在国界线间来去自如的人,是因为有着「说走就走」的资本和筹码。一言不合就辞职去美国读博士顺便生子,巴黎住不开心了就回国创业,创业失败了再搬去伦敦进修MBA,国内局势看衰了就投资移民跑路——只要你有本事、有资产,随你折腾。


我跟一个丹麦朋友聊起「移不移民」的问题,他想了想说,似乎最完美的选项(option)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同时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幸福感很高的现代国家。 比如生为一个丹麦人,生活在丹麦。 「可你们中国人怎么办呢?」他说。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常远,From 别处World,微信号:else-world,一群世界的异乡人,浪游在别处,谈论生活、人类以及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别处】故事。这是留学生发声的媒体,我们关注留学生的成长,用不一样的视角讲述身边的故事、发布优质留学内容。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澳洲红领巾诚意推荐。


推荐阅读

【震惊】热议!她17岁欲来澳洲留学,22岁却成3个孩子的妈!5年来被轮奸,抛弃,家人冷漠对待!上海姑娘的苦!


【贵哭】跪了!从去年开学到现在,你已丢失213支YSL星辰!和10部iPhone7!


【热点】重磅最新!2017年,近视眼将不复存在!只需3000澳币就可恢复视力,将引入澳洲!黑科技将正式面世!


【笑尿】大学四年,容貌前后对比,看哭了!


【福利】抱歉,咱来晚了!留学圈最贴心的租房、求职、二手交易服务来了!




墨尔本地区推广


人气平台推广




红领巾爆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澳洲红领巾


澳洲最大的留学生媒体,我们深入剖析国际留学圈、关爱留学生的成长、发布客观优质内容,一个只要来澳洲都必须关注的公众号。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