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ID:AFNdaily)
本篇共4120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医疗是一个所有人都会关心的永恒话题,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萦萦扰扰,剪不断理还乱。
(图片源于网络)
这又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尽管网上有很多篇关于中澳医疗,澳洲医疗体系的对比文章,但想必即便你认真读完依然一头雾水。
我计划在不远的未来在我对澳洲的医疗体系深入了解并体验后能用几个篇幅来勾勒出澳洲医疗的清晰轮廓,我希望当你读完未来的文章,大家都能够中肯的看待发达国家的医疗,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觉得但凡是国外的,就不加选择的什么都好;也毋须妄自尊大,如一些无良媒体般对某些个案断章取义,扑风捉影,进而推论澳洲医疗不过尔尔,从而误导读者。
在国内的时候,我做过六年医生,卖过十年医疗器械,大学毕业后从未有一天远离中国的医疗圈子。而来到悉尼,从事的工作也和医疗相关,也就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医院,医生和病人,这样的经历给我足够的底气去观察,同时能更客观的去总结,然后把它写出来。
本篇只是一个开篇,是我在这两年中所经历的三五事,和我自己的总结,仅代表个人观点。
初到悉尼--Hay fever,bulk billing
我们一家是在二零一五年四月登陆悉尼的,那时候我们在Airbnb上短租了一对新西兰夫妇在St. Peter的房子,每天我都要搭着火车早出晚归的在Artarmon看房,联系学校,熟悉环境,我用了两周的时间搞定了租房,联系学校和搬家。
当一切收拾停当,我莫名奇妙的觉得每天都全身乏力,虚汗频频,有时还似有低热,干咳。我常年坚持锻炼,即便在国内的时候我也很少去看病,但到了悉尼,似乎挺不过去了,体重直线下降,就想到要去医院看看了。在网上看到澳洲实行分级诊疗,通常看病第一站就是去找家庭医生。于是我便就近找了个GP(General Practitioner,家庭医生,类似国内所讲的全科医生),第一次在澳洲就医还算方便,早上电话预约,下午就去看了病。
(图片源于网络)
Sandy是个澳洲医生,她在Artarmon镇上租了个一室一厅的房子独立运营自己的诊所,小小的空间五脏俱全,完全没有国内医院或诊所的感觉,客厅是候诊室,房间是诊疗间,布置的温馨宜人。 Sandy用了十分钟的时间详细问了我的既往病史并做了详细记录,目的是建立每一个病人的基础档案。未来即便我不再继续找Sandy看病,也可以要求她把我的记录转给下一个GP。
她很快给出了诊断:Hay fever,她说:“不必紧张,很可能是花粉引起的,这是一种可以自己自愈的疾病,不需吃药更无需打针”。事实的确如此,看过医生后三天,一切症状完全消失。
第一次看病的经历让我了解了“bulk billing”的概念,这是澳洲医疗的一个最基本的特色,凡是澳洲永久居民或澳洲公民,都有”Medicare” (澳洲的医保卡) ,在绝大多数GP那里都可以享受“bulk billing”,意思是只需出示这张医保卡,患者将无需支付一分钱给医生,所有诊疗费用将由澳洲政府结算给医生。
如果医生认为你需要吃药他会给你开具处方,你可以在任一个药房去买药,这就需要自己支付一些费用(后续的文章会细谈)。如果认为你需要找Specialist,他会写一封推荐信,病人需要带着这封信去预约医生。我会在后续文章涉及这方面的细节。
在澳洲的医疗体系下,政府投资运作的公立医院确保人们的最基本医疗保障,在公立医院看病住院将不需花费一分钱,也不许陪护,但最大的问题是决定权在医院手里,你不能选择何时入院,何种治疗,你也无权选择医生。如果你需要掌控这一切,只要你肯付钱,选择倒还真是很多。
看牙---昂贵,No gap
我长了一口不受约束的牙齿,在国内几次咨询做牙医的同学,都不建议去做矫正,原因是已近中年,早已成家立业,看不到花钱受痛苦的必要。到了澳洲,发现每个人的牙齿都整齐洁白,极少有人的牙齿如我般丑陋。就去找了个牙医,寻求矫正。医生一眼就看出我有两颗牙似有色素沉着,高度怀疑这两个牙齿的牙髓和根管已经坏死闭塞,推荐我去找牙髓根管的专家先行确认是否可以扩髓缓解炎症,进而在考虑矫正。专家看过之后说这两个牙齿的牙髓炎症由来已久,根管已近闭塞,只能等待牙齿自行松动或拔出。矫正牙齿的梦想暂且搁置。
需要指出的是看牙在澳洲不在Medicare(医保)报销范畴。全部自费。众所周知,在国外,看牙费用很昂贵,通常人们都需要买私人医疗保险才能覆盖一部分费用。
拿我看牙的经历来讲,和看其他病一样,牙医也分为“GP” 和“specialist”:
通常的牙科GP不少常用的项目(如洁牙,拔牙,填充等)可以用私人保险完全覆盖(在澳洲术语叫”no gap”, 即病人无需支付费用,全额由保险支付)。
但当你去看牙科的“specialist” 时,或多或少都要自掏一部分腰包,譬如我找的牙髓根管专家,除了私人保险支付部分外,我自己就掏了近四百澳币腰包。
相比国内,不得不承认,在牙齿健康方面,澳洲要远远走在前面,在国内,人们对于牙齿的保护和重视还很是差强人意,据统计,超过半数的人没有定期洁牙的习惯。所以,牙医将会是未来中国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医学门类。可喜的是,绝大多数的新移民都已经非常重视孩子的牙齿健康。
公立医院--等待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儿子身体一向很好,只是小时候会出现高热惊厥,很是吓人。所以只要他体温升高,我们就非常紧张。去年的一个周末,玩了一天的小伙子回到家像蔫了一样,我顺手一摸额头,热得发烫,可是我们的GP周末不上班,无奈只能去家附近的Hornsby Hospital去看急诊,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六点,手续很简单,只需出示Medicare,无需任何费用,分诊护士说让我们就在候诊室等待,她会来叫我们。
候诊厅只有四个病人,我们想应该很快,但用了两个小时,我们才等到护士来叫我们,简单的问了下情况,量了下体温,然后带我们进了急诊病房,再次等待。儿子已经在床上沉沉睡去,又是一个漫长的等待,额头依然发烫,等医生望眼欲穿。十点钟的时候来了一队青涩的实习医生,很客气的问着病史,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我们接待了两拨医生后,终于等来了主治医生,检查了扁桃体,量了体温,给了我们四片Panadol(澳洲万能药,退热止痛药),说,回去吧,大量喝水,实在温度太高吃片药就行。没有验血,没有吊针,没有任何选择余地。
漫长的等待,不需要花一分钱。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天底下绝没有免费的馅饼。在国外的医疗体系下,如果你要享受免费的医疗,那么你就必须忍耐无尽的等待,如果你做不到,那么就用钱去换取便利吧。
医生--是一个极受尊重的职业
(图片源于网络)
如果你翻开澳洲历年来的收入排行,医生总是位列最高。当你有机会和普通的澳洲人聊天,如果告诉他你是个医生,你可以很轻易的看到他们那种丝毫不掩饰的羡慕表情。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澳洲,那些品学兼优的学子即便寒窗多年也要打破头皮的去考医学院去做医生。
不夸张的讲,在澳洲做医生,和在国内做医生的社会地位有着天地之差,一旦你成功注册成为医生,那就意味着你就即刻踏入主流阶层。
不仅是你的收入已跨入最高行列,而且在澳洲,医生被视为无可争议的精英阶层,社会也无需掩饰的赋予了医生很高的社会地位。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很多的文件表格中,称谓这一栏除了传统的“Mr. Mrs. Ms等”之外赫然印有“Dr” 字样,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一些和医生直接相关的行业,譬如,第三方的化验,检验机构,影像诊断机构等均对Dr及Dr的直系亲属全部免费。
澳洲的医生工作的时候极少穿白大衣,绝大多数男医生都会以西装领带作为标配,而女医生则大多数都有着精致的衣着和妆容。无论男女,几乎所有的医生尤其Specialist都具备自信的气质和不俗的谈吐。
我曾问过前文提及的GP Sandy,为何在澳洲医生如此备受尊重?她不假思索的回答到:
Ethics(道德和品质),她说在成为医生的漫长道路中,有关Ethics的教育和未来医生的品格塑造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结果就是医生这个群体体现出了远高出普通阶层的道德水准,因此赢得了尊重。我想了很久,或许她说出了真相,但内心却有说不出的凝重。
医生的选择
在澳洲的医疗制度里,在公立医院,病人无权选择医生,但私人医生和GP完全可以选择。
或许大家有过了解,医生是澳洲的一个紧缺职业,很多澳洲以外的医生都在不断的挑战成为澳洲医生的两大考试(理论考50%通过率,临床考10%通过率),在此过程中,中国医生最大的障碍就是英语,因此最大的受益者是印度,因为绝大多数印度医生的英文听说读写都近乎母语,没有障碍,即便有挥之不去的浓浓咖喱味道。
因此现实变成大批的印度医生涌入澳洲,成为GP和Specialist,但坦率的讲,印度医生的整体素养远低于华裔医生,同时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具备很强的捣糨糊能力,在澳洲医疗界口碑偏下。所以,对于我们华人而言,引用一位朋友的吐血总结颇为恰当:若要生命长青,远离印度医生。
洋洋洒洒,走马观花,总结一下,有以下建议:
1.
小病找GP
尽可能的选择一位声誉好的华裔医生,长期作为自己及家人的家庭医生:
一、她(他)会很清楚你的身体状况,
二、无语言障碍,便于精准沟通。
三、能够在澳洲做医生的中国人多数都有国内从业经历,大量的临床病例积累显然增分不少。
四、澳洲的医保报销体系非常复杂,而GP要么自己单独开业,要么受雇于社区医疗中心,整体运作非常市场化,其中有很多优惠操作也只有找同根同族的医生才有机会获得,譬如在其他GP那里不能报销的项目或许在华人GP这里就有通融的可能。
2.
大病找专家(Specialist)
在澳洲医生就分为两种GP和Specialist,前者是全科都看,后者精于某个小专业。由于澳洲人口基数较小,GP很难获得大量的病例积累,加之多数GP安于现状,不再去奋斗成为Specialist,所以GP的整体水准参差不齐。而Specialist要经过多年的临床训练积累,加之澳洲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新技术应用均处于世界前列,所以大病就请放心在澳洲找Specialist诊断治疗吧。
3.
一定买保险
前文提及,澳洲的确有非常好的全民医保体系,但只是确保最基本的医疗,除了漫长的等待期让人难以接受外,公立医院同时承担着培养年轻医生的职责,而病人在公立医院没有权利选择医生,这就意味着你有很大可能面对水准参差不齐的医生,对于追求医疗质量的人而言,这同样让人难以释怀。但凡经济基础稍有宽裕的人们,都会倾向于去私立医院或者自费请专家来公立医院手术,这将是一笔不菲的费用,而私人医疗保险就是解决这个的最好途径。绝大多数的澳洲人都会购买私人保险,我相信,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整体的医疗路径就是靠拢西方发达国家,假以时日,私人医疗保险也将成为未来的一个热门行业。
未来我会用一些篇章来详细介绍澳洲的公立医疗体系,处方药如何购买,私立医院运作等相关话题,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朱恺
生于三秦,求学上海;子承父业,从医六载;然心浮气躁,弃医从商,为斗银几两终日奔忙。及至不惑,顿悟菜根谭: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遂举家客居悉尼,一图耳根之清静,二享尘世之鸿福。人生苦短,迷途知返。闲时舞文,动时泼墨。睁眼看澳洲,拙笔写人生,无他,供尔等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文章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ID:AFNdaily),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澳洲财经见闻授权。
【澳洲暴走早报】重大利好,公司税率逐步下降!澳洲农场收入创20年新高!税务局誓缴10亿税金!受铁矿石影响,澳元疲软,汇率连跌!
从月薪1200到年入4000万,王思聪为她着迷,周杰伦找她打游戏,深八电竞圈第一女神
【澳洲暴走早报】楼市逆天!悉尼19%墨尔本16%!贝拉米再次暴跌或损失1600万!最低工资将上涨!中澳关系升温遇考验!代购又躺枪
台版王思聪!18岁辍学做生意,19岁亏1亿,和7个女人生了10个娃,却因一只狗赚得600亿,蝉联台湾首富!
现实版甄嬛:底层娱记出身,貌不惊人,却力压关之琳、李嘉欣成大佬正房,甘比身价400亿成香港最年轻女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