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业】《我不是药神》与它背后的阿里影业

2018年07月09日 澳洲金融圈


|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 陈光



“没人是药神,能治好这个世界。但能改变一点,总归是好的。”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陈光


由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的《我不是药神》,彻底火了。


点映期间,该片在票务平台的评分高达9.7,问鼎国产片最高纪录;豆瓣评分9.1,成为华语影史第九部豆瓣9分电影。

由于点映期一票难求,发行与院线不得不调整计划,将全面公映日期提前至7月5日。正式上映的第一天晚间8点,该片票房已经突破3亿大关,且用户口碑持续走高。

实时数据预测,这部电影的票房有望“30亿保底、冲击40亿”。而刷遍朋友圈的“自来水”们则表示,这是一部“零差评”的电影,甚至是“很长时间以来最好的国产片”。


7月4日,在看完《我不是药神》点映场后,韩寒发表了一篇微博,称“很多年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国产电影了”,该微博随即迅速登上了“日榜第一”。



华商君观看《我不是药神》,同样因为朋友圈的“强制”安利。一位朋友在好友群中给每位群友发了电影票红包,建议“一定要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平凡的草根在生命与制度、道德与法律间的苟且与抉择,上演了一幕幕真实的人间悲喜剧。


片中没有绝对的坏人,却充斥着冲突与矛盾。由于没有矛头可发泄,观影的人只能无语凝噎——直到片尾曲放完,荧幕变成黑幕,片场依旧坐满,无人离开。

华商君不希望影响仍未观影者的体验,因此本文不涉及大面积剧透。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剧情之外,我们仍有太多感慨。此前,华商君曾发表了多篇医药企业/行业相关的文章,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相关作品被内部否决,无法面世。


医药是一个复杂的行业,巨额资金、高尖技术、政治博弈于此一概不缺。同时,它又是直接影响民生甚至决定部分人生死的行业,因此,未来很长时间内,它仍将制造众人无法逃避的漩涡。


绝大部分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渴求“药神”的时刻。正如那句台词所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谁家还没个病人啊,你敢保证你一辈子不得病?”


病患对于廉价药的需求,药厂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三者之间难以完美平衡,使得无解之症长期存在。



《我不是药神》中角色与元素,不令人羡慕,也不令人痛恨。


我们不需要羡慕印度的仿制药,那是几十万条生命“换来”的。


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分公司设于贫民区的农药厂,发生了氰化物泄漏。这起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共造成2.5万人直接死亡,55万人间接死亡,20多万人永久残废。直到今天,泄露地区居民的患癌率和儿童夭折率仍然远高于印度其他地区。


这件事之后,印度和西方国家展开了漫长的谈判,印度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忽略原药专利保护期,授权仿制药厂绕开研发阶段,被认为是此次谈判的衍生品之一。


独特的破例机制,只是印度仿制药的“优势”之一。为了快速出成果,一些临床试验被极致压缩,部分药的背后,隐藏着人体实验,以及为此付出生命的试验体——这样的成果,中国不敢要,更不需要。


我们也不需要痛恨跨国药企高价的原药(新药),这是全人类治愈顽疾、跨越绝症的希望。

每一款重大新药问世,背后都凝聚数十亿美金的资金以及可能长达几十年的等待。


以《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的原型“格列卫”为例。这款可以有效控制慢粒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变异的药物,从发现靶点到2001年获批上市,整整耗费了50年的时间。


为了格列卫,瑞士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直接成就了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甚至还被认为催生了两项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


新药的诞生,无一例外由成堆美金堆叠而来。1997年到2011年之间,辉瑞制药共计投入1082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期间上市的新药只有14个,平均每个新药耗资77亿美元。


如果没有原药专利保护期,任由仿制药发展,那将成为全人类健康的灾难。仿制药会直接扼杀医药公司的创新动力,最终的结果是面对疾病,人类将没有新药可用。



保护新药和保障医疗,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反复权衡并调整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协商制度。


中国的相关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进步很大,但问题仍多。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原型——陆勇事件,本身就是医疗制度进步的典型案例。这位“代购”印度格列卫的“违法者”,最终被法院认定不起诉,无罪释放。

案件之后没多久,格列卫便被纳入医保体系。紧接着,国家宣布减免药物进口税和审批程序,并鼓励外国医药公司来华设厂、减少成本。同时,计划对一些药物可特批直接仿制。


2018年4月12日,政府宣布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5月1日,中国以暂定税率方式将包括抗癌药在内的所有普通药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碱类药品及有实际进口的中成药,进口关税降为零,这意味着,相关新药的售价将大幅降低。


某种程度看来,这些举措代表着政府对于过去一些医药政策的修正。


此前,中国对于药物专利保护的制度非常严格。WTO规定,成员国在公共健康需求迫切时,可以打破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但迄今为止,中国从未强制使用任何新药专利。


严格的保护制度,很难辨明利弊。迄今为止,除了屠呦呦的青蒿素,中国没有出过任何一款国际公认的化药新药。除此之外,中国的仿制药也只能内部消化,出口主流市场的寥若晨星。


国内仿制药走不出去,根本原因是质量不过关。中国医药界有一句老话:安全无效是好药。这句话虽然耸人听闻,却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曾说:“药品的前提是有效,底线是安全,我们过去对安全强调得多,对有效性强调得少,如果是无效,那药品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不仅新药研发滞后,中国人吃上新药也慢。国外新药想拿到中国的药品批文,必须在中国人身上再做一次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国内患者至少要等5年时间。再加上新药进入医保的时间,平均每款新药延迟6-8年才能进入中国,这就是所谓的“药滞”。


药滞现象起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临床试验对象不同,研发者担心欧美新药是否同样适用于亚洲人。但多年的临床试验表明,人种对药物的适应性差异非常小,远没有同人种不同体重的差异明显。另一方面,美国如今有大量亚裔群体,他们也是临床试验的主要对象。因此,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取消了相关壁垒,将药滞的时间缩短至1年左右。


中国是极少数坚持“旧式”药监体制的国家之一,也是目前全世界药滞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华商君就这一体制咨询了一位业内专家,他给出了一个另类却颇为讽刺的回答:“中国的医保消费中,中药和中成药占了一大半,而中药是没有临床试验的。”


此前很长时间内,国内医药市场有一种恶性循环。政府“拦住”新药,给国内医药产业留空间;国内医药产业不争气,不仅研发不力,还拿劣质药糊弄市场;老百姓一边斥责政府不作为,一边怒骂医药企业;而国家还为这些药在医保上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银……



保护与需求之间的制度,仍待慢慢调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药神”的故事仍有可能发生——治疗肝癌的多吉美,治疗痛风的非布索坦等药物的价格高企或缺失,仍在病痛之外,折磨着病患家庭的神经。


如何在保障研发的同时,让更多人享受新药的福利,是一个比电影复杂几何倍数的难题。相较理不清、道不明的医药平衡,《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诞生,或许更值得关注与讨论。

如前所述,新药的专利保护,本身就是一种协商制度。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有不少公民组成的组织参与药企与政府的协商,藉此影响相关政策,进行“讨价还价”,但在中国,这类组织所扮演的角色可有可无。


直到病痛降临的那一刻之前,绝大多数民众不清楚也不关心原药的价格。从这个角度看来,通过电影等强有力的渠道,来唤醒民众的意识,显得尤为关键。


中国需要《我不是药神》这类现实主义的电影,更需要这类电影背后的制作和发行团队——有分析认为,这部电影能成功,背后的阿里影业和淘票票一定做了非常多的“功课”。


本片的主演和监制徐峥,也在首映礼后特别提到:阿里影业合作的影片,也是让观众有敬意,让电影人有尊严的电影。同时,徐峥也表示:《我不是药神》是他“演员生涯迄今为止最满意的表演作品”。


中国的影迷曾非常羡慕那些推动社会意识觉醒的国际佳作,如美国的《出租车司机》、法国的《不可触碰》、韩国的《熔炉》等。


这类欣赏更像是隔岸观火: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舆论的敏感点不一样,国内受众无法感同身受包括种族因素在内的诸多电影元素,而《我不是药神》的出现,则第一次让国内受众感受到了,那些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伤口,在扯动时所爆发出的惊人社会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流量明星、小鲜肉,都市爱情与魔幻剧泛滥的当下,反其道而行之的现实主义题材,并不意味着没有钱途。


阿里影业是业内的后进者,创立时间刚满4年。创立之初,阿里便提出了“新基础设施+优质内容”双轮驱动的战略,称坚持有正能量、有影响力的内容,是阿里电影的底线。这个言论,曾在业内遭遇嘲笑,认为他们是有钱没地方花。


但如此坚持了4年,阿里影业收获的,却是远超“前辈”的成绩。


纵观近两年国产电影票房Top10,除了一部《后来的我们》,其他9部都有阿里影业和淘票票的参与,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前4都与阿里影业合作。

这些电影包含了《战狼2》《红海行动》《芳华》等影片,其中既没有小鲜肉,又缺乏流量明星,但最终收获的,却是多项票房纪录。


截止目前,今年阿里影业联合出品、淘票票联合发行的电影总票房已达110亿,约占上半年电影总票房的三分之一。据业内人士预测,《我不是药神》公映后,这个数字有望达到150亿。


这些佳作,带来的不止是票房。《我不是药神》的大热,已带动北京文化股价连续三日涨停,而截至7月5日中午,阿里影业的早盘已大涨12%。


一以贯之的坚持,使得阿里影业不仅成了影视行业“打工者”,是爆款电影“收割机”,更是优质电影的助力者和孵化者。


一边推动社会进步,一边还能把钱挣了,这是中国电影及文化产业急需的改变。


借用一句影评:没人是药神,能治好这个世界。但能改变一点,总归是好的。


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一个个“改变一点”串联而成。格列卫已是过去式,但还有更多格列卫的故事。因此,《我不是药神》刚上映,舆论已迫切期盼更多的“药神”,以及如阿里影业般执着的电影人。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澳洲暴走早报】警惕!骗子利用假myGov网站盗取用户银行信息!墨尔本大学校刊惊现保守派“杀戮名单”!!澳房地产市场放缓或将持续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必看!马云的3条忠告,值得收藏

【发展方向】比尔盖茨:未来中国最赚钱的四大领域!

【营销趋势】花钱在世界杯打广告,不如花心思跟用户一起玩!

【澳洲暴走早报】“建成出租”模式或使澳住房可负担!“债务陷阱”? 澳人信用卡债务达450亿!最新研究:大麻对治疗慢性疼痛毫无帮助

【资讯概览】又出事!超800种加密货币已死亡

【中国经济】一文讲透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形势:韧性的内外

【企业管理】从濒临绝境到年收千亿:当你把这5件事做到极致,会发现无数可能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