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街头最热情的埋伏:我伸出一只心有芥蒂的援手

原创 2016年09月05日 TIMEZONE


走在墨尔本那几个最热闹的十字路口,你总会看到一些身穿鲜艳颜色制服的年轻人,胸前挂着一个工作牌,眼神放着光芒,留意着身边走动的人们,仿佛一张长曝光的照片,周围的行人都是流光,而只有他们永在。如果被他们看出你对他们短暂的留意,或者你的眼神只是散乱在街道上并无确切去处,那他们就会带着最好的笑脸接近你。而在等红灯的你,似乎只能摸摸鼻子跟他们客套。


无非是那几句话,谈谈天气,关于你的身份,你从哪里来。但是对于那道最后的哲学问题,他们对你将要去哪里不是很关心-因为他们只要你过来帮他们填一个表格。

填表格之前,身份会被揭晓--他们是来自某个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致力于帮助某个群体。有帮助病重的小朋友完成心愿的组织;有帮助东南亚地区妇女获得知识和清洁水源的组织,帮助战乱儿童生活的组织。五花八门的名义,不胜枚举。

他们会把你带到他们的桌子前面,然后会有更多工作人员,用希望的眼神看着你,希望你能够捐款。渐渐地,你的目光开始游离,嘴巴在“嗯嗯”地对他们讲解世界另一端苦难的作回应,眼睛却在向周围行人求助,终于你感觉到你已经被放弃了。


被强迫的感觉随之而来,然而听他们讲到这里,似乎一个非帮不可的共识已经确立。

到了最后,也不知道是为了一求解脱,或者是被他们的真诚打动,还是被这些困境引起同情心,耳根子软的我一般都会帮他们签下表格,然后看他们拿着我的银行卡,把卡号上的数字一个不差地抄写到申请表上。

“一个月只是30多澳币,相当于一天一块多,用一杯咖啡不到的钱来帮助有需要的人,多好!”来自英格兰的那个小姑娘,这样跟我讲到。败倒在她迷人的英音里,我神差鬼使地交上了我的家用,哦不对是银行卡信息。

如是者,我最高纪录同时支持着三个慈善组织。资助的金额,也从一天一杯咖啡不到的钱,变成一个月100块左右。

更多不悦的心情是从不贴心和少之又少的反馈中产生的。打从成为捐赠人,除了收到他们批量的电子邮件告诉我一些成绩,此外,我感受不到我在里面的作用。


曾经会想收到受助小朋友画的图画,或者一些看不懂却真情实意的文字,都没有。虽然这些要求对于一个只是付着“基本套餐”费用的客户好像有点太多,但常规的电子邮件和每个月准时的扣钱,似乎也太为冷酷,也和我们想象中与受助者心心相连的公益事业大相径庭。

我泛滥的爱心和同情心是最为可怜的,他们原以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泄洪口,结果是这个缺口一经打开,就不会被关上。

我想知道,我的捐款有没有改变在宣传册子里衣不蔽体的第三世界儿童的生活,他的肚子还是这样病态地胀大着吗?那个患有脑癌的5岁的小女孩,我的钱有没有帮助她把那只英国斗牛犬抱回家?这些我都不太清楚。然而清楚的是,我开始抗拒这种付出。


排除售后的感受,从行销的角度上来讲,这些工作人员获得成绩的手法也有待商榷。

这类有埋伏性质的的行销方式被称为Ambient Marketing(Luxton,2000), 就是利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在做他们想象不到的推销。

好像还真是,本想在街上悠悠地走着欣赏着街头艺人的表演,冷不丁地一个不认识的人出来跟你问好然后讲解人类疾苦,如果是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我想第一次有人跟你讲那么多话,作为礼貌的中国孩子,你应该还是会掏出钱包的吧?

不得不说在一开始,这样的方式是挺新颖夺人的。然而这样被埋伏,一次是惊吓,第二第三次就有点恼怒了。

有一次被一个香港的工作员堵在红绿灯寒暄,同讲粤语的我被他说动,签下资助人的表格,第二次见面他已经忘记了我。他再次上前推销,我说我上次已经帮你填了一次了。他说,那你也可以再支持我们一次嘛。等不到我的回应,在短暂的尴尬之后,他补充道,当然也是量力而为啦。


更有甚者,在客套的时候已经拿出表格,然后问我姓名,准备要跟我填表格。

在巴黎凯旋门附近有这样的团伙,他们问你会不会讲英语,然后要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个数字。应该每个中国人对这个套路都已经很熟悉了,这不就是由一些中国假冒和尚传出的街头戏法吗?

对于他们,我可以扔下一句脏话然后潇洒地离去。但是对于澳大利亚这些有名有姓的慈善组织,看着这些从世界各地而来,想要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年轻人,有时候还真不想让他们失望。

更难面对的是他们的坦诚,还是那位香港的男生。他告诉我,做这份工作的确每签成一个单都会有提成,但是我们一个月拿到的钱也只是够温饱,不至于富贵。他做这个工作目的是想要让更多人对被需要者伸出援手。


但既然有了提成,那这样一份工作是否也变得和普通的销售员无异?让人的心态难以转换的是,我们面对正常的销售人士可以很商业地去看待问题,买或不买都可以乐观冷静。而面对这些志愿者以爱心为名,行商业之实的劝说,脑子总有些转不过来。

想来慈善行业的规则比你我想的都要深。事实上,国际早已出现了“专业募款”类似的职业。但一如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所述,“尽管慈善是一项非营利性的公益事业,筹款本身并不是一项慈善运动。”作为慈善机构的合作者,他们更像是一个集市场与营销一体的团队。

举个例子,作为一个慈善组织,你可以选择自行筹款。或者也可以交由此类募款机构帮你募捐,同时去支付这些公司一定资金或者让他们抽取提成。而对于抽成,在“专业募款人伦理准则”中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我想着大概是有着金钱作为奖励,这最终会沦为一个商业游戏,而这样,对慈善事业的长期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虽然在国际上对这个道德问题也有很大争议,但因为理解人性,所以并没有禁止募款提成的现象,因为更多人的投入也的确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实作为一个捐款人,我们更愿意的是看到坦白和透明,比如慈善机构的账目清晰,告知有多少钱支付了给募捐公司,想来我们更愿意接受。

因为现实总是不那么非黑即白,我愿意单纯地相信,尽管没有被交代清楚,我的钱有被用到有需要的地方;我也相信,尽管我被种种奇怪的方式接近过,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存着一颗善心去实现自己心里的承诺。

只是现在经过他们的我,会假装接电话,报以微笑,朝他们竖个大拇指,匆匆离开。因为我知道,我一旦停留,那么就会帮他签下,然后过几个月又会愤愤不平地打电话取消捐款。比起心里的小怨恨,我更看不了他们的失望。

多麽讨厌的循环,不是吗?

如果世上少些战争,饥荒,贫穷,那么我们都不用彼此尴尬地做着这种心照不宣的游戏了吧?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时区作者 | 拾壹

一个爱骑车和滑雪的南蛮


想看Guan点栏目怎么看世界?后台输入关键词阅读:

游行 | 在美国参加抗议游行是怎样一种体验

空巢 | 你去留学了,父母寂寞吗

抑郁症 | 留学路上的那只黑狗——抑郁症

中餐馆 | 去美国上学,没想到被中餐馆上了,还一上十年

港漂 | 想做港漂不容易,我也是好人家的孩子

绿卡 | 青春赌明天,绿卡换此生

梦想 | 留学真能成为你实现梦想的踏板吗


   这是时区的Guan点栏目

无论你有什么道理歪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尽管砸稿过来。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