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陈光
中国企业出海记的正反面——AC米兰遭托管,宁德时代在德国创新篇。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陈光
德国时间7月9日下午,柏林总理府,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共同见证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图林根州州政府签署了一份投资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这家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将在图林根州首府爱尔福特市,投资2.4亿欧元(约合18.7亿人民币)设立一家全新的电池生产基地及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这也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首次登陆有着“汽车工业起源”的德国。
在“中国企业出海记”成千上万的篇幅中,宁德时代的欧洲工厂只是短短的一页,但是这一页所记载的内容,却与以往截然不同。
过去几年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
伴随着“走出去”的口号,中企的海外并购曾大幅升温,2016年的表现更是堪称“疯狂”。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是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96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入资金1701.1亿美元,同比增长44.1%。这一年,中国内地也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美国的电影公司、葡萄牙的银行、德国的豪华酒店、意大利的足球俱乐部……期间,中企收购诸如此类产业的消息层出不穷,仿佛买下了全世界。
狂欢之中,问题早已凸显。外媒曾多次质疑中企部分并购的目的:一些科技或是能源公司斥巨资买下银行或是其他金融机构,仿佛他们真的有能力整合好这些位于地球另一端,且迈入下滑期的业务与资产。
撇开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难度,更大的风险来自投资资金的来源。企业集团们熟练运用杠杆并大幅举债,在某种程度上为资金外逃与金融风险提供了温床。
出于全局的考量,政府相关部门在去年对某些现象进行了修正,疯狂的海外投资暂告段落,中国企业的出海记,开始进入新的冷静周期。
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是中国大型企业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鉴于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增速,中国企业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已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但这个可以预见的目标,离目前的中国还有相当远的距离。
2017年,中国企业在全球跨国公司投资总存量的占比仅为4%,相较之下,中国占全球GDP总量的比例为15%,股市占全球总市值的比例接近13%——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了中国整体影响力的短板。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历史很短。2004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被视为中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的开端,从这个原点到“大跃进”,中企的出海记满打满算不过15年。
15年间,迫切走出去的心态,令部分中国企业走上了值得商榷的道路。
从投资主体上看,中国的海外投资分为国企和私人企业集团两部分。国企的海外并购更多是对于自然资源企业的收购,主要目的是确保原材料的来源。这些收购中,尽管部分交易是在大宗商品周期的高峰期、以偏高的价格完成,但从国家战略和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并没有方向上的问题。
问题更多出在私人投资集团。2005年至今,中国私企的海外投资中,“褐地投资”占了极大比重,这其中的大部分,又流向了房地产以及部分文化产业。
褐地投资又称跨国并购,在经济学上,它通常区别于创建投资(绿地投资)。对于企业而言,褐地投资是海外扩张的捷径,但在部分行业,褐地投资对于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的作用要远低于绿地投资。
曾有外媒指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金额逐渐攀升,但品牌的影响力却不成正比。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通过褐地投资,中国企业更多站在并购标的的背后,不被本土消费者所知晓。
正如纽约和马德里的市民们,并不关心又有哪些大厦,换了新的中国主人。与此同时,这些并购的产业逻辑,也带有强烈的投机性和虏获战利品的意味。
历史中的每一个经济大国,都曾以国家特有的方式,实现海外扩张。19世纪,英国公司通过代理人模式,搭建了链接全球资源的网络,也奠定了现代企业管理的雏形。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企业逐步完善了跨国公司的形式,通过技术和资本的加持站上食物链的顶端。
如今,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逻辑已日趋明显。过去40年间,以制造业为根基,中国经济实现令世人瞩目的腾飞。此后,无论是互联网崛起,还是由人口红利升级为技术红利,制造业始终扮演着中国经济的基石角色。
中国企业出海,制造业同样应该扮演先锋的角色。但在过往的海外扩张中,中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走出国门的经验却相当滞后。
这样的大背景下,宁德时代的欧洲工厂,显得尤为关键。
宁德时代的欧洲工厂,源自市场需求的推动。
2017年,这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企业,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11.84GWh,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17%,排名第一。其客户群体中,包含了宝马、奔驰、大众等一系列国际企业。
进入2018年,宁德时代的国际化版图进一步扩张:
3月2日,大众集团MEB项目宣布定点宁德时代,该项目是大众汽车推出的全新模块化电动平台,覆盖了包括轿车、紧凑型电动汽车、SUV、MPV等多个品类。这项决议,被称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
同月,戴姆勒相关负责人称,已和中国电池供货商签订合同,未来全球市场内,梅赛德斯-奔驰电动车,都将使用中国电芯。而据知情人透露,该供货商正是宁德时代。
4月25日,英国捷豹路虎集团宣布,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将共同研究与开发汽车动力电池技术。
5月25日,宁德时代位于横滨的日本子公司(CATJ)正式成立,此前,包括丰田、日产、本田在内的日本汽车制造商都曾表示,正考虑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
海外版图急速扩张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业界一直传闻称宁德时代将在欧洲建设工厂,以满足欧洲本土车企的日益提升的庞大需求。
6月初,德国媒体报道称,德国、匈牙利、波兰等国家的相关部门正与宁德时代近距离接触,以“商定”最合适的建厂地址。
为了这家中国企业,欧洲多国均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消息显示,德国图林根州为宁德时代开出了包括土地和税收等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其手段像极了中国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并最终一举胜出。
除图林根州政府外,宝马公司也在宁德时代的选址方向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月初,宝马发言人称,公司已与宁德时代签订高达40亿欧元(约合47亿美元)的采购协议,以支持宁德时代欧洲工厂的落成。
除宝马外,宁德时代工厂的产能,还将直接供给包括大众、戴姆勒、雷诺等欧洲车企,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
基于这些“招商引资”手段和巨额订单,有德国媒体称,不同于以往的资本输出,宁德时代的欧洲工厂,更像是通过输出技术来占领市场,“在过去(海外)针对德国的投资中,这样的案例很罕见”。
德国《商报》则惊叹称:“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和最主要的两家供应商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现在中国人敢于放手做了!”
德国人觉得“罕见”,而对于中国的海外扩张而言,宁德时代纯靠技术“走出去”案例更是凤毛麟角。
成立至今的7年间,宁德时代主导和参与制定了超过40项标准,已拥有907项境内专利及17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达1440项。
这些技术优势,令这家中国企业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车浪潮中,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作为新能源汽车背后的产业,动力电池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
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关键点,包括充电速度、续航里程、使用寿命等,均和动力电池直接挂钩。除此之外,动力电池的成本,也直接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成本。
目前,欧洲多个国家已明令提出,要在20年内“消灭”传统燃油汽车。这一政策背景下,宁德时代的“工厂争夺战”,显得理所当然。
签约仪式上,图林根州经济部部长沃尔夫冈·蒂芬泽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宁德时代这样的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行业领跑者落户图林根州。宁德时代的投资是图林根州过去十年以来最重要的投资之一,无论对于宁德时代、图林根州,还是欧洲新能源汽车工业,都意义深远。
而作为签约的另一方,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称:“在欧洲的第一步投资,我们选择了德国。我们希望将全球最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带到德国。通过在欧洲形成本土化动力电池供应能力,我们可以进一步贴近欧洲客户,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产品解决方案,更好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
曾毓群此番言论的背景是,目前德国车企所需的动力电池,90%来自中国,而伴随着宁德时代欧洲工厂的建立,未来这家中国企业,仍将牢牢攥住这个庞大的增量市场。
如今,宁德时代已经凭借“全球最领先的动力电池技术”征服了全球诸多市场,他们先后在法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地设立子公司,通过海外收购、海外生产基地,以及全球研发中心等综合布局,不断完善其全球化体系。
登陆有着“汽车工业起源”之称的德国,直击全球产业的核心市场,则为宁德时代的全球战略画上了一个堪称完美的阶段性句号。
宁德时代最终落户德国,是德国联邦政府和图灵根州投资促进局长期努力的结果。
作为德国对外贸易和对内引资的政府主体,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4年前便特地奔赴中国与宁德时代建立了联系,并先后帮助宁德时代在慕尼黑和柏林设立办公室与研发机构。
该署相关负责人回忆称:在宁德时代工厂落户的争夺中,德国经历了2年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阶段。期间,他们陪同宁德时代四处考察,进行深入沟通,最终成功缔造了这一近年来德国最大的外资绿地投资项目。“这是我们的骄傲。”相关负责人说。
宁德时代的“句号”,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战略而言,更像是一个全新的起点。通过技术输出,让有优势的制造企业走出国门,也对中国参与全球化更具意义。
中国的海外投资监管加强,从未针对实体与制造企业,对于这些产业的海外战略,国家一直持支持的态度。
这些企业走出去,不仅是象征着中国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国际软实力。
和平年代,国家实力不仅建立在军队与政治的基础上,也与品牌、文化息息相关。制造企业的海外发展,与国家、文化相辅相成。
全球经济一体化初期,美国诞生了一批极具影响力品牌,可乐、麦当劳、好莱坞等品牌,在汲取全球利润的同时,持续扩大着美国文化的影响力。而日本经济腾飞期间,索尼、松下、丰田等企业也接连走出亚洲,成为日本的代表。
相对而言,中国真正走出去的品牌和企业,尤其是受到当地肯定和欢迎的企业,依然太少。正如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很多,但德国媒体对宁德时代的投资却是“罕见”的感叹。
宁德时代与德国签订协议的同时,中国神秘富豪李勇鸿,正因未能如期偿还收购债务,不得不放弃AC米兰足球俱乐部的掌控权。
相较中国企业收购AC米兰所造成的声浪,宁德时代欧洲工厂的舆论影响力却逊色不少。但对于中国产业和国际影响力而言,两者的作用却刚好相反。
▲《欧洲时报》德国版记者胡旭东摄
显然,宁德时代这样的走出去和影响力,才是如今的中国更需要的。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澳洲暴走早报】留澳183天需按居民纳税?!工作机会分布在哪里?麦格理银行宣布上调房贷利率 四大行再添压力!葡萄酒均等税变化细则
【经济形势】吴晓灵:在泡沫中狂欢的日子不多了 要做好退潮的准备
【澳洲暴走早报】南澳技术移民申请要求调整!或受细菌感染 各大超市冷冻蔬菜被紧急召回!1/3澳人睡眠不足现时差反应 谁是元凶?
【共享经济】ofo创始人:最难时我只剩400元,还要给7位员工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