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经济】台湾同性婚姻即将合法,同性恋经济这门大生意还会远吗?

2017年05月29日 澳洲金融圈



文丨华商韬略 · 华商名人堂  陈光




5月24日,台湾“司法院”宣布,将在两年内就“《民法》不允许同性婚姻”的部分进行修正,这意味着台湾的同性伴侣,最迟2019年5月就能实现合法婚姻,台湾也成为亚洲第一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地区。



“湾湾弯了”的消息在两岸引发轩然大波,相关讨论充斥着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各大主流论坛。其中感动者有之、愤怒者有之、不屑者有之……


“同性恋是否属于正常范畴?同性恋者在中国有没有受到歧视?同性恋群体如何平权?同性恋者是否有强行拉关注的嫌疑……”各方就几大核心问题争论不休,寸步不让,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



借着这一热点话题,“精明”的企业也适时出手。5月24日下午,昆仑万维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同性恋社交应用Grindr。Grindr在196个国家拥有超过2700万名注册用户,30%以上为美国用户。


早在2015年,昆仑万维便以9300万美元收购Grindr61.53%的股权,本次则出资1.52亿美元收购剩余38.47%股权,实现100%控股。


几方重磅消息之下,“同性恋经济”再度被热炒,这台“即将投产的印钞机”,似乎已箭在弦上。




7000万同性恋群体?


在中国历史上,同性恋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大行其道:“同志”不再代表志同道合的人,“搞基”、“腐女”成了时髦文化,女孩想要的不再是闺蜜而是gay蜜……


同性恋经济也因此取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并被形容为涉及7000万人、年消费3000亿美元的市场。


“同性恋经济是下一个风口、金矿、印钞机……”,这样的理念并不新鲜。2008年,央视介绍目的地酒吧(Destination,北京著名的同性恋酒吧)、2012年“星巴克挺同事件”、2014年库克“出柜”、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合法、2017年台湾宣布同性婚姻即将合法化……每一次同性恋重大事件中,都有不少言论宣称同性恋经济的浪潮汹涌来袭,将催生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


同性恋经济又称粉红经济(pink money),特指LGBT(Lesbian女同、Gay男同、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群体的经济行为。




+



过往所有介绍粉红经济的文章,都离不开两个数字:7000万、3000亿。


7000万是指国内同性恋群体的人数。世界公认的数据认为,同性恋占总人口数的4%—6%,据此推算,中国同性恋人数在5600万至8400万之间。国内著名的性学者李银河也宣称,中国同性恋群体的规模在7000万左右。


这是一个颠覆绝大多数人认知的数字,意味着每20个人中间就有1人是同性恋。换言之:北京早高峰地铁的一节车厢里,挤着3位同性恋,富士康某栋宿舍楼中,住着超过50位同志……


虽然不可思议,但“7000万”并非空穴来风。


普罗大众很少感知到同性恋群体的存在,是因为在该群体中,选择“出柜”者(同性恋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寥寥无几。


迫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在中国,绝大部分同性恋者选择“深柜”,即从不向任何人表态自己的性取向。其中很多人在生活、工作中外显的状态与异性恋者无异,旁人无法分辨。




+


更有相关的学术报道指出:在中国的上一代和当下的偏远地区,有很多LGBT群体完全没有“同性恋”的概念,只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他们在自我怀疑与否定间,模仿异性恋的感情与婚姻生活方式,于“迷惘与不安”中度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个庞大的群体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并展现出越来越庞大的规模和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国内同性交友软件的用户数量不断激增。在一二线城市打开这类应用,交友地图上的“点”密密麻麻。其中的佼佼者blued,2017年2月宣布拥有2700万注册用户,其中80%来自国内。




+



通过这些平台,大部分LGBT群体在互联网上宣泄着压力,并试图“找回”自我。


同性社交APP的急速发展,刺激了资本向来敏锐的嗅觉。7000万群体对应着近乎空白的专业市场,其间藏着多少亟待开采的金山银海?在很多投资人眼中,那场面令人兴奋。


于是,Buled、Zank、G友等知名应用,相继获得了千万级别的融资,Buled更是在C和C+两轮中拿到数亿融资,投资方包括新京报。


一位不愿具名的知名投资人曾向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宣称:投资社交应用只是“圈地”的第一步,未来还将针对同性产业加大投资力度,因为“粉红经济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



六倍于BAT的市场?



绝大多数媒体都引用“3000亿美元”这一数据,来勾勒同性恋经济的蓝图。


该数字来自美国LGBT资本公司(LGBT Capital),其创始人保罗-汤普森称中国同性恋市场的年消费能力达3000亿美元,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30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是2016年BAT营收总和的6倍!(腾讯1519亿,阿里1438亿,百度705亿)于是,有人大胆预言:该市场将诞生一到两个巨头级的企业。


但事实是,“3000亿美元”的说法已经传了六七年,期间不仅没有诞生巨头级的企业,就连营收过千万者都屈指可数。


对此,华商君认为:同性恋经济显然不可能有3000亿美元的规模,对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粉红经济,舆论存在着大量过分解读乃至误解。




+



首先,“3000亿”本身就是一个过分解读。因为中国有7000万LGBT群体,便将全国年消费总额乘以5%得出相关数字,直接算入粉红经济,这项统计工作太过业余。


同性恋者的绝大多数消费需求,和异性恋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住房买车,看电视用海信,强壮身体喝三元。不会要求专门的电视尺寸、牛奶口味,更不会要求住只为同性恋者设计的房子。


目前还没有哪家大众品牌愿意标榜自己是同性恋品牌。如果某个消费品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同性恋群体营销,势必会影响异性恋对于其产品的接受度,对于企业而言,这样的做法无疑是捡芝麻丢西瓜。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只有那些同性恋群体强需求而异性恋不需要的产品,才是粉红经济的主体。细分到这类市场,所谓的3000亿美元大市场根本站不住脚。


在粉红经济不断看涨的几年间,进入大众视野的“直系行业”屈指可数,主要包括: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社交平台、酒吧会所等线下实体、针对LGBT群体推出的化妆品,以及同志旅行项目等。




+



其中,互联网板块占据了相关投资中超过九成的份额,其余行业未见有太大发展。以同性酒吧为例,该产业有着较长的发展史,但截至今天,北京地区共计仅有5家LGBT酒吧,4家面向男同开放,1家针对女同。


至于所谓的同性恋特定旅行路线,甚至某些旅行社的同志游,也大都属于“花头”,未成气候。


即使是粉红经济的门面——社交平台,顺风顺水的表面下,亦是布满暗礁。


首先是用户数量激增状态下监管不利。主流的同性APP上,非法贩毒、打色情擦边球、甚至伪装同志实施诈骗等现象,相继被曝光。


如果说这是社交类APP的通病,那么同志类APP则面临另一种病症:极强的目的性导致用户体验单一。一位不愿具名的使用者称:“所有同志类APP,打开软件,陌生人之间交流的事情永远只有一件:约吗?”


其次,和大多数入口一样,同志类APP大多停留于烧钱圈用户阶段,流量变现的能力仍待加强。


这是一种惯性思维,投资方也深陷其中,沉浸于做市场第一、再沉淀探索商业模式的大梦之中。然而,同志类的商业领域本来就窄,如果仍旧维持“同志会所广告”是收入主力的现状,恐怕很难实现上市退出的大计。


实际上,上述所有可一言概之:在同性恋产业的大旗下,真正异于常人的市场,大都根植于性,也局限于性的需求。这显然不是同性恋者生活的重心,更不会是全部。



幸存者偏差



性需求是一个非常尴尬的话题。为了避免这个根源,相关舆论总是试图找出其他因素来包装粉红经济,其中一项就是同性恋群体比异性恋更具消费能力。


当下,即便是不熟悉同性文化的人,也多半有这样的理念:相比异性恋,同性恋群体更懂得享受生活、保养自己,他们喜欢追逐高级品牌、爱好旅游,对时尚有着极强的敏感度,男同们甚至比女人更懂得穿衣打扮。


有数据和学术研究支持这一理念:国外经济学者称男同是DINK群体(dual income,no kids),双收入,没有孩子,因此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ZANK的相关统计则显示:在上海,受访男同的月薪均过万,高于整体水平,该群体用于海外代购的支出比整体高出80%。


这是关于粉红经济的一种经典误读,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所有这类统计的对象,都是已经“出柜”的同性恋群体。当下,敢公开自己性取向的同志,都是极具勇气、自我认同感很强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贴着这类标签:经济独立、收入颇丰,敢于追求、能力很强。




+


但事实上,这些例证表明的只是精英阶层消费能力强,并不是同性恋者消费能力强。而在精英阶层中,比同性恋者能“败家”的异性恋女人数之不尽。如果因为精英阶层中的同性恋者消费能力强,便认为整个同性恋群体热衷花钱并且有能力,这显然是个错误。



隐没在“富裕出柜者”背后的,是大量的和芸芸众生一样为生计奔波、喝酸奶要舔干净瓶盖的“平凡深柜者”。他们是7000万LGBT群体的绝对主力,却从未进入这类数据统计,这让粉红经济看上去就像是空中楼阁。


除“幸存者偏差”外,同性恋群体的宣传造势,也使人们对于该类人群有所误读。


近年来,同性恋群体追求“平等社会环境”的浪潮矫枉过正,跃过了“平等化”,将同性恋推向“高尚化、时尚化”的一端。这类舆论将LGBT塑造成更智慧、更优秀的群体形象:报道中的他们总是在时尚界、传媒界身居要职,蔡康永、金星们成了整个群体的“标准配置”。




+



这样的导向并不是好事。比如,在这股浪潮的影响下,“腐女们”脑海中的男同都是“帅气多金体贴会武功”的形象。如果有长相普通的男生告知她们自己是男同,打破她们脑海中的美好形象,甚至可能会引起其厌恶。


对于追求群体平等的LGBT而言,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整个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期望值拔高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只会使得“深柜者”更深,永远隐藏真实的自己。


综上,当下关于粉红经济和同性恋群体的舆论,有着太多以偏概全、不切实际的观念,不去掉这些障目的叶子,粉红经济难成金矿。去掉了,则连矿都称不太上。



“道德”是最大的阻力



对于热切关注LGBT群体的投资者而言,契合实际的理念应该是:粉红经济的确存在、正在生长,但是道阻且长,且天花板没有那么高。


7000万的群体,解决了性、尊重与认同的基本需求后,势必会爆发更深层次的、专业的强需求。高瞻远瞩者对于这一切或许已经有所洞察与规划。然而在国内,何时才能解决尊重与认同这一基本条件,谁也不能给出确定的时间。


很多人认为,同性恋群体在中国的环境很宽松。1997年,中国修改了“流氓罪”条款,将同性恋非罪化。相较之下,在俄罗斯、中亚等极端地区,同性恋等同于犯罪,针对同性恋的恐怖行为被国家默许。




+


美国虽然裁定同性婚姻合法,但仍有大量“秉持”教义的基督教徒视同性恋如魔鬼,并极力抵制。而在中国,从没有哪个团体站出来斥责同性恋群体。



有了这些对比,所以中国就是同性恋群体的天堂?事实绝非如此。因为法律和制度从不是同性恋的最大阻力,道德和文化习俗才是。阻止绝大部分同志出柜的原因,不是没有法律条款支持其婚姻,而是周遭的流言蜚语和父母失望的眼神。


传统普世道德认为:百善孝为先。这条文化,就给同性恋判了“死刑”。同性恋者不生育,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普通人不理解同性恋的性行为,前几辈人群中没有同性恋的概念,却留下了“阴阳人”等极具偏见和侮辱性的词汇。




+


即便是在思潮与时俱进的网络中,对于LGBT的偏见也处处可见。在某知名论坛的相关讨论中,一条“我理解同性恋,但如果我的孩子是同性恋,我一定把他活活打‘直’”的评论,被赞到了最显眼的位置。



这条评论代表了绝大多数新生代国人的观念,对待同性恋群体,他们更像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满足猎奇心可以,但决不允许牵涉到我的利益。


《南方周末》曾经发表一篇关于粉红经济的文章,其中一处颇为讽刺。该文在开头引用了一位粉红经济投资人的话:“人们对同志的包容度是在提升的,包容度到达一个点,一定会刺激这个产业爆发。”


和这句话一样,很多挺同性恋的舆论也呼吁社会多包容该群体。但是,同性恋为什么需要异性恋的包容?只有犯错的人才需要包容,同性恋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有什么不对呢?


这个小细节,是社会对于同性恋偏见的缩影。“挺同”群体尚且如此,其他势力不言而喻。


什么是真正的平等?有一天,普通大众可以像看平常人一样看待同性恋、残障等差异化群体,不打着同情的名义去窥探,不以怜悯的眼光来审度,不投去奇异的目光。而同性恋者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取向时,像说“我是北京人”般稀疏平常,那才是平等。



+



那时候,粉红经济才能走上台面,真正做大。


文章来源:华商韬略


【澳洲暴走早报】壕!中国财团8亿接手避孕套业务!澳元下跌铁矿石暴跌!房屋拍卖创历来5月份记录!供应依然紧缺!Topshop破产

【财富人物】马云和马化腾吵架,只有他能摆平,就凭他“输”掉了一个市值70亿美元、年收入216亿元的商业帝国?

【创业故事】硬汉!靠卖纸箱3年称王,却在事业巅峰高位截瘫,坐在轮椅上硬是又开了2家公司,还年入千万!

【深度思考】穆斯林到底做错了什么,让澳洲民众如此担忧!

澳洲政府将推行父母移民5年临时签证!敦欲打击假难民,数百难民上报个人信息!澳洲移民部裁员!入籍和申请签证等待时间恐变长?

【企业发展】从900亿到1块4毛6,没人相信这司会这样惨,但它就是这样了

【人物故事】这个铁匠带着6个农民竟干出百亿集团!央视说他是乡土奇葩,更多人叫他民营不倒翁

【房产资讯】 原创 | 风暴接踵而至!澳洲房市是否能度过危机?(附最新房产报告)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