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18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阅读导航
关键词是创新
史上最大IPO搁浅
《巴塞尔协议》
中国版金融危机?
1
关键词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很容易被炒作的词,而创新也是一个容易被滥用的概念。
墨尔本解封后,笔者与几位常年在购物中心做管理层的朋友聊天,其中一位中年女性忍不住说道:“你还记得Zach吗?他现在高就了!”
笔者答:“当然记得,在购物中心大排档弯腰捡东西,然后一屁股把6杯咖啡都拱倒的清洁工没有第二个了。”
朋友道:“他现在被提拔去做资产管理经理了(Asset Maintenance Manager)!”
还没来得及追问,这场对话已经被七嘴八舌地打断,再无下文。
直到离开时在洗手间偶遇Zach。
在笔者看来,Zach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变化,他依旧推着一辆清洁工具车在男洗手间里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唯一不同的是他胸前的名卡上多了一个头衔——“Asset Maintenance Manager”。
这时笔者才明白了朋友口中“高就”的意思。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特殊,比如一些快递公司的送货员被改为“物流专家”(Distribution Specialist),还有一些电力公司的推销人员也莫名其妙变成了“能源顾问”(Energy Consultant)。
这倒是没大问题,因为职称上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对职业的荣誉感以及对公司的归属感。
但是金融界的创新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而且这种创新通常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2
史上最大IPO搁浅
2020年11月3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叫停。
就在前一天上午,蚂蚁集团(Ant Group)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以及总裁胡晓明被中国四大监管机构约谈。
而这场巨型IPO在已经完成认购抽签环节后又被紧急叫停,确实属于极其罕见的情况。
不过,四大监管机构的这一动作并非毫无征兆,其中《金融时报》等媒体就在数日前连续发表文章,而其内容皆与金融创新和监管有关。
事发之后,港交所也在11月4日和6日两天分别退回了两批申购资金,其中包括1.0%的经纪商佣金、0.0027%的香港证监会交易手续费、以及0.005%的香港联交所交易费。
至此,蚂蚁集团上市正式搁浅。
对于监管机构的突兀行动,许多分析人士开始从10月24日的上海金融峰会上寻找蛛丝马迹。
当时马云在峰会上以一贯的风格对中国的银行、监管甚至整个金融体系都发表了许多激进的看法。
马云说:“创新一定要付出牺牲和代价,为未来担当,做没有风险的创新就是扼杀创新……今天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政策太少。今天需要的是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我们需要来自实践的理论,不要办公室的实践!”
不仅如此,马云还表达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些小意见:“中国金融没有系统!中国的银行还是当铺思想,害了很多企业家……《巴塞尔协议》是一个老年俱乐部!”
这番看似是在痛斥中国金融体系官僚化的言论背后,实际上大有来头。而“创新”这个词,更有名堂。
3
《巴塞尔协议》
首先我们看《巴塞尔协议》。
马云口中的这个“老年俱乐部”全称是《巴塞尔资本充足协议》(Basel Capital Accord),而这个老年俱乐部的管理者则是国际清算行(BIS)下的一个常设监督机构。
《巴塞尔协议》自从1988年签订以来,一共进行过3次修订,最后一次在2010年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的重演,所以协议强化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除此之外,协议对资金和资产流动性,以及杠杆比例同样有严格要求。
说白了,协议的存在就是为金融机构设定门槛,降低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一个杠杆比例,也就是说银行借给贷款人的资金不可以超过本金的一定倍数(中国目前约为10倍)。
换句话说,如果银行手上有10块,那么总共借出去的资金就不可以超过100块。
但是就在全球都在降杠杆降风险的时候,为什么马云要批判《巴塞尔协议》呢?
因为蚂蚁集团的杠杆比例远高于10倍。
根据蚂蚁集团的招股书,我们可以看到蚂蚁集团的营收构成如下:
36%来自数字支付业务
39%来自微贷科技平台(花呗、借呗等)
16%来自理财平台(余额宝)
8%来自保险业务(相互宝)
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近4成的利润都来自花呗和借呗。
这两家公司分别是马云在2013年于重庆开办的,其注册资金仅为30亿元人民币,之后又被以1:2的杠杆比例从银行借来60亿,达到总和90亿元。
问题就在这个环节上。
当蚂蚁集团开始运作以后(借呗和花呗的用户开始借贷、消费),因此而产生的大量贷款合同被包装成了一个金融衍生产品。这种被称为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的产品又被出售到二级市场。
集团在收回本金后继续重复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立刻回笼资金,还实现了风险转嫁。
有消息称,截止2017年,蚂蚁集团利用该途径已经循环融资40次,总共放贷规模高达3000亿元人民币,达到了本金的100倍以上(本金30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集团融资的一大主要渠道来自于银行,而银行收取的融资利息约为6%,但是集团旗下的借呗和花呗的放贷利率却高达14~18%。
两者利差,全部属于蚂蚁集团利润。
也正是得益于这个模式,蚂蚁集团的估值才达到了2万亿。
但是,这一套模式早有前车之鉴——2008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4
中国版金融危机?
有人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个全球历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疫情防控如此出色,让中国经济再次领涨全球,所以这种奇迹将毫无疑问地延续下去。
但是任何经济体都必须遵循经济周期和经济规律,这同样包括美国。
1999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时,就是为了放宽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银行参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正是这一规定,为8年后的次贷危机埋下了定时炸弹。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房屋贷款只存在两个交易参与者:银行和贷款人。
交易的双方都必须为自己的权利及义务负责,即银行需要审核贷款人的工资水平和偿还能力等资质,而贷款人则需要偿还贷款来保住住所。一旦贷款人出现违约,银行就必须收走房屋(抵押物)并尽快出售变现,保证损失最小化,而贷款人将流离失所。
换句话说,一旦贷款合同审批成功,交易双方就成为了一条绳上的蚂蚱,只不过一只大一只小。
比尔·克林顿总统(Bill Clinton)在1999年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然而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完全修改了这一法则:银行可以将这份贷款合同当做一份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销售,从而解绑了交易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关系。
这份金融衍生产品合约就叫做“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而这正是类似于蚂蚁集团的“资产抵押贷款证券”(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
只不过美国版的贷款证券有实物抵押——房屋,而中国版的没有。
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当金融海啸出现时,抵押物起到了一个防洪堤的作用。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中,这个缓冲区就是房市。
而“次贷危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简单明了——贪婪的银行将贷款发放给那些还贷资质较低的贷款人,也就是“次级贷款人”,然后再将这些次级的MBS当做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销售。
所以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房地产经历了多年的大涨,而地产行业的利好也为建筑公司、建材供应商以及投资商带来了黄金8年。
眼看迅速升温的房市和各类资产泡沫越吹越大,美联储开始迅速加息,试图让这些已经双脚离地的市场逐步软着陆。
短短两年内,利率从2004年的2.25%上涨到了2006年的5.25%。大量的次级贷款所有人(贷款人本人和次级贷款MBS和CDO持有人)无法支付房贷并开始出现违约。
另一方面,由于供给过剩,房屋价格也早已跌过成本价,导致贷款持有人无法通过出售房屋偿还贷款。
摇曳不堪的多米诺骨牌终于轰然倒下,一时间,全球最大经济体抓住开放金融体系的所有国家一起坠入深渊。
也正是在这场全球危机爆发后,《巴塞尔协议III》(Basel Capital Accord III)被迅速修订生效。而协议新增修订部分正是针对资本充足率、压力测试、市场流动性风险而作出的硬性规定。
所以,如果说金融衍生品合约中的高杠杆是一辆高速飞奔的货车,那么《巴塞尔协议III》就是一根巨大的减速带。
但是,蚂蚁集团明显是想绕开这根减速带——协议只对金融公司(包括银行)具有约束力,这也是为什么蚂蚁集团一直以“科技公司”自居。
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做出了鉴定:
“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既然绕不过这条减速带,那就只有减速缓行。
11月2日夜间,银保监会和中国央行共同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提出了6点:
厘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和监管体制,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
明确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控股股东、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应符合的条件;
规范业务经营规则,提出网络小额贷款金额、贷款用途、联合贷款、贷款登记等方面有关要求;
督促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强经营管理,规范股权管理、资金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等,依法收集和使用客户信息,不得诱导借款人过度负债;
明确监管规则和措施,促使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有效性,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明确存量业务整改和过渡期等安排;
四大监管机构的用意非常明确——降杠杆、降风险、避免第二次次贷危机。
而蚂蚁金服的这种“创新”是否就一定会带来中国版的金融危机?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当规模和市场参与个体数量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风险系数和泡沫也会同样增加。
如果有一天经济增长放缓,或者目前已经进入备战状态的中美金融战爆发,那么这个“蚁穴”自然会成为一个战略目标,而墨菲定律也将应验(“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所以,四大监管机构究竟是为了给马云一个“下马威”,还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当蚂蚁再次上市时,相信答案也将揭晓。
参考来源:
https://www.ft.com/content/35a95455-338a-4ede-bab3-fd0f098ac268
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China-clips-Jack-Ma-s-wings-with-Ant-Group-IPO-delay
https://www.scmp.com/business/markets/article/3108410/ant-groups-ipo-delay-leaves-five-mutual-funds-us9-billion-limbo
https://www.cnbc.com/2020/11/05/ants-ipo-delay-represents-a-bigger-concern-than-us-election-uncertainty-says-investor.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09-29/doc-iivhvpwy9408460.s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1-05/doc-iiznctkc9768224.shtml
http://shenzhen.sina.com.cn/news/n/2020-11-05/detail-iiznctkc9589744.shtml
http://jrj.sh.gov.cn/ZXYW178/20201103/80f831ef81a94d2fa1eb6da1ac191bd0.html
推荐阅读
09
11-2020
07
11-2020
06
11-2020
推广
感谢阅读,码字不易,顺手点个“在看”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