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游《王者荣耀》忽然就成了被热议的对象,原因在于这款现象级的“国民”手游在7月3日忽然受到人民网发文抨击。
人民网直言,作为一款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但面向社会,这款游戏却在不断释放“负能量”。
而将王者荣耀成为“国民”手游也是当之无愧。
它的累积注册用户超过2亿,日活跃用户超过8000余万,换句话说,就是每7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在玩王者荣耀。
那么为什么人民网要直指王者荣耀“不断释放负能量”呢?
让我们来看看王者荣耀引发的“几宗罪”。
危害少年
6月22日晚7时许,杭州13岁的学生张林(化名)从住宅四楼的天台跳下,造成双腿严重性骨折。
回忆起坠楼一刻时的想法,张林一会儿说是随意的,一会儿又说在梦游,总之“大脑一片空白”。
父亲推测他应该是在学游戏中的某个角色。毕竟张林一直沉迷于打王者荣耀。
同类的事件可以说不胜枚举: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
社交雪球
王者荣耀很容易渗透玩家的生活。有王者荣耀的玩家表示,他与好友所在的微信群出现最多的话题就是朋友相互邀约进行游戏,好友们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里发布着自己的战绩截图。就连朋友聚会,彼此的开场白都是询问对方游戏等级。
而且也有人表示,与好友社交的时候经常大家就是掏出手机低头打王者荣耀。
“如果你不打王者荣耀的话,根本融入不了话题,坐在一旁也会很尴尬无聊。”
消费陷阱
游戏中,多数英雄和皮肤可通过金币或点券直接购买,明码标价;但“武则天”这类更高级别的稀有英雄,只能通过点券夺宝抽到荣耀水晶后兑换。
玩家向系统购买点券,按现在的价格,60点券(相当于6块钱)夺宝一次,270点券夺宝五次。点击夺宝按钮,各种英雄或装备飞速转动,停下的地方就代表抽到的东西。
玩家每抽一次便累计一个幸运值,幸运值越高抽到水晶的几率也就越大。如果想抽到“武则天”这类的稀有英雄,大概需要上千元。
王者荣耀目前已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游戏,一季度收入60亿元。刚上线的赵云皮肤一天就卖了1.5亿。
而这个游戏的玩家多半又是零收入或是收入较低的年轻人群体,这笔开销从何而来,实在让人细思极恐。
但总而言之,
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害处可以归类为两点:
那么人民网这样硬怼王者荣耀的结果是什么呢?
4 日,腾讯控股在港上市股大幅下跌,截至收盘跌 4.13%,报 269.2 元,领跌蓝筹,成交 106.19 亿港元,市值 1 天之内蒸发 1118 亿港元。
1118 亿港元是个什么概念?
可以说,腾讯这一天,就丢掉了一个新浪微博的市值!
所以腾讯也是不得不反应迅速。
先是王者荣耀制作人发表声明:“《王者荣耀》作为一款游戏产品,在游戏设计本身是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
其后在第二天(7月4日)便率先推出更严格的防沉迷系统措施。
按新规,12岁以下(含12岁)的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并计划上线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录功能;12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而“一键限玩”功能也已如箭在弦。
除此之外王者荣耀将陆续增加“未成年人消费限额”功能,与现有的成长守护平台双管齐下,限制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
可谓是目前限制最严格的手游了。
其实用政策或者规则防止未成年人沉溺并没有错,但令人微感寒心的是,这么多年了,游戏依然被视作是洪水猛兽。
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行管制只会是隔靴搔痒的治标不治本,根本无法解决根源问题。
就像游戏开发者也喊冤:
有人沉迷,就都来怪游戏,我们觉得有些委屈。
这说法获得众多网友力挺:
然后眼尖的网友更是发现,人民网原文里面这段话,居然还直接用了已经在中国“不存在”的谷歌公司的理念。
这又让网友有了更多谈资:
想来其实觉得挺有讽刺的意味。
坚持着“不作恶”的公司已经被驱逐了,却又还指望能有更多的公司去遵循这样的理念。
更何况看看政府一贯的作为:
五年前被批评的是英雄联盟,十年前被批评的是魔兽世界,十五年前被批评的是传奇……
却从未反省到底是什么导致少年沉溺于游戏、也没去思考这些沉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在小编看来,游戏是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游戏大概只是逃避烦恼消磨时间的工具。
沉迷游戏是代表着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和业余时间后的空虚。
腾讯能做什么?颁布未成年人限制令,严格限制游戏时间。通过版本更新,逐渐把容易产生历史性内容误解的人设进行更改,在不影响游戏性的前提下不让游戏者因游戏内容产生对历史文化的曲解。这就够了。
剩下的工作已然是家长和政府的责任了。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很多家长有一些“通病”:
一是在这种全民追逐经济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引导下,太忙没空照看孩子俨然成了一条最有理有据的借口,好像只要有家长略带自责地讲出这句话,众人就会感同身受万般理解地原谅其的疏忽。
就拿前文提到的跳楼一案来说,张林父亲就有如此问题,但后续重点却被引到了是王者荣耀害张林分不清现实与游戏角色的不同上,而没人去指责是这位父亲根本就没花时间教育孩子如何区分游戏和现实。
二是中国很多的家长依然沉迷于自己的“权威”。
像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山东临沂“杨永信电疗网瘾治疗中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家长心甘情愿把自己的孩子囚禁在那非人的诊所中,无外乎因为他们坚信“网瘾需要治疗”这一毫无科学依据的说法,而且他们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所以孩子得服从他们的安排,对他们言听计从说一不二。
放到此次的王者荣耀事件中,此类思想也是如出一辙:
——是游戏害得孩子患了“瘾”,是游戏让孩子不再听话乖乖学习,仿佛只要把这个游戏无限贬低,他们自己就能从自己为人父母的失职之错中解脱出来。
再说到政府,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正在使国人的精神世界处于在重重文化管制、教育体系、思想言论约束下。
毫不夸张地讲,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已被挤压到难以想象的闭塞角落。
就像有专家说的:
学术的管制,导致思想的凝滞;文艺的管制,导致文化的凋敝;影视的管制,导致的是烂片的泛滥成灾;宣传的管制,导致的是空转而令人反感的宣传机器;教育的管制,导致的是独立精神的缺失。
中国对思想文化市场的管制带来了“精神稀缺”。
而游戏,正是一个最容易获得的去填补这种稀缺的东西。
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凋零、烂片遍地而国外的诸多优秀作品又无法合法观看的时代,玩游戏无疑是最方便最安全的选择;而教育的缺失更是让青少年失去了如何判断“万事适度”的标准。
此时此刻,无论是老师或是家长再想凭简简单单一句:“不准打游戏!”、或是靠政府发布类似于《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的文件就想阻止悲剧的发生已经不太可能。
所以才有了直接谴责游戏方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大甩锅”行为。
写在最后
小编认为,规范游戏、合理监管游戏无可厚非。
但若要说王者荣耀不好,可以说它抄袭了英雄联盟,可以说它的运营机制有黑心之处,但将青少年沉迷手游这件事直接甩给它就实在太过分了,也无怪网友都出来仗义执言。
按小编拙见,文化市场从来都需要以扩大包容的姿态去发展,多元化和创新化是重中之重,无论是教育、文学、艺术、娱乐等方面都需要去改革开放,打开更多的精神空间,而不是如同现在趋势一般不断封锁和打压,妄从“统一思想”这一方式去达到公民精神世界的健康。
毕竟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才是有效填补青少年精神空洞的长久之策。
小编在澳洲生活也发现,比起中国孩子容易喜欢上网吧、玩手机来,鬼佬的孩子往往更喜欢阅读和一些健康的户外运动。这与澳洲文化的开放包容、澳洲家长工作相对轻松可以花更多时间精力陪伴孩子成长密不可分。
青少年的成长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欠了孩子一个多元的自由成长的环境。
请试想,哪怕是立马勒令《王者荣耀》停止运营,我们又可以拿出什么同时具备营养和吸引力的东西来充实孩子的世界呢?
● ● ● ● ●
图片均转自网络
原创文字,欢迎转发朋友圈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澳洲新鲜事」,ID:ausliving
澳洲日报面向全社会,有偿收集爆料!
将您身边新鲜一手新闻爆料给我们,
一经采用将支付您50块新闻费。
联系电话: (02) 9281 2988
【新闻】警告!报税也遇到骗子?大家都要注意了!(含诈骗电话录音)
【新闻】拿澳元当金块?伤透脑筋,澳洲华人竟爱上囤100元大钞!
【精选】【黄若】怪谈澳洲地名的由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