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澳洲财经见闻》,随时获得最新澳洲财经资讯
欢迎原创作者主动投稿
点击文章底部“写留言”,分享您的犀利观点
觉得字体小的朋友,可在右上角进行设置,把字体调大
喜欢就分享出去,让原创充满你的朋友圈
本篇共4170字|预计阅读时长6分钟
在二十几岁的年华里,你可能更关心的是尝试新事物,而不是通过养老金来“保卫未来”。
你可能会觉得惊讶,但现在正是着手处理养老金的关键时期。
Westpac采访了在信永中和澳大利亚(ShineWing Australia)会计师事务所担任财务顾问的金融理财师Keegan O’Rourke,来查明有关养老金的真相。
那么最开始,我们需要了解,澳大利亚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种:
1
澳大利亚养老金(Age Pension)
在澳大利亚,养老金是澳洲人退休后的一个经济保障,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去政府福利机构Centrelink领取。
年龄在符合资格的分界线以上( 49年出生的男性和女性,需要工作到65;57年以后出生的男性和女性需要到67岁才能退休)
· 符合居住条件
· 在澳居住满10年以上
· 夫妻家产除了自住房外不超过27.3万澳元
· 单身家庭房产除自制外不超过19.2万澳元
这笔钱相当于是政府的补助,其收入主要来自于纳税人的钱。关于Age Pension,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聊了,主要讲下澳洲养老金的另一种形式,养老基金(Superannuation)。
2
养老基金(Superannuation)
养老基金(Superannuation)是一种退休保障体系。
不论你是全职工作、兼职工作还是签了份临时工作合同,你的雇主都应该以你工资9.5%的标准向你的养老金账户中为你缴纳养老金。这是依照职业养老金保障制度(Superannuation Guarantee,简称SG)你所享有的权利。到2025年,这一缴纳比例将会上升到12%。
即使职业养老金保障制度规定了雇主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你也一定要检查一下你的养老金缴存金额是否正确、雇主是不是开始给你缴纳养老金了——有些行业不给缴纳养老金可是出了名的。“查看你的工资单,” Keegan解释说,“雇主每个季度为员工缴纳一次养老金,我建议大家每年查看一到两次。”每年9月,你所在的养老基金都会给你发一份年度结算清单,这就是一个不错的查看时机。
如果你从事个体经营——比如你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或者你拥有自己的公司——你就需要自行缴纳养老金。自己缴纳也不会费时费力,你可以使用Excel表格来计算你需要缴纳的9.5%,或者使用软件包来计算,比如MYOB或Xero。
自行管理养老基金(SMSF)
当然如果个人原因,还可供款到专门的养老金基金管理公司或自行管理养老基金(SMSF)。个人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或满足比如财务危机,境外定居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一次性或者分期取出养老金账号里的钱。因此这笔钱跟薪资高低有关,跟人民纳税没有关系。
澳洲人当中,仅有超过1/10的人拥有自我管理退休基金(SMSF)
仅有12%的澳大利亚人拥有自我管理退休基金(SMSF)。
女性(13%)和男性(12%)在这方面的差别微乎其微。
按年龄和性别划分,中年男性是最不可能拥有SMSF(10%)的群体。年轻男性(14%)、年长的女性(14%)和年长的男性(13%)是最可能拥SMSF的群体。
澳洲人当中的多数人清楚他们享有的退休金的数额,并且相信:养老保险账户是他们退休投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净额计算,约66%的澳大利亚人清楚他们养老保险账户的金额,且51%的澳大利亚人认为,养老保险账户是他们就退休所采用的投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22%的澳大利亚人对过去一年的养老保险账户的表现感到满意,而且每5个人中有一人认为他们账户的管理费足够透明。
较之于年轻人,年龄超过50岁的人对他们的养老保险账户余额了解的更清楚。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更愿意充盈他们的退休金,同时,他们也是对费用的透明度最满意的群体。
年轻的澳大利人和女性是在他们有能力时,最不可能选择充盈养老保险账户的人群。其实,年轻的澳洲人陷入了一个误区,20几岁的时候其实是缴纳养老金最简单的时候——尤其是你正从兼职转变成全职的时候,你的工资会有大幅度提升。
我还年轻,养老金的事不着急
如果你在这时开始按照一定比例从上涨的工资中缴存养老金,你根本感觉不到丝毫压力。而以后靠精简开支来缴纳养老金,则要更加费力。
年轻的时候,你在时间上占有主动权。Keegan解释说:“趁年轻拿出少量的钱缴存,退休时比以后再开始缴存退休时的受益要多。它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按指数计算。”
拿“Sarah”和“Tim”来举个例子:Sarah 25岁开始每月缴纳200澳元养老金,年利润为6%。这意味着到65岁时,她总共向养老金账户缴存了98,400澳元,可供她花费的养老金金额则为425,331澳元。Tim 35岁开始缴存养老金,他到退休时总共缴存了74,400澳元,虽然并没有比Sarah少缴多少钱,但是因为年利润都是相同的,所以他在65岁时仅有215,761澳元可以拿到手。
提前10年开始缴存,退休时的养老金几乎能翻倍!
养老金就是为了退休以后的生活
退休可不是人们不再工作的唯一原因。万一遇到严重车祸怎么办?要是得了癌症怎么办?或者说句不好听的,万一要是不在人世了呢?政府固然有一些制度在那里,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向你或家人支付补偿金,但是这些钱不一定能够满足你的生活开支,或是清偿你天长日久积累的债务。因此,你需要从养老金账户中购买一定默认级别的人寿保险、残障保险和收入保险。
20几岁大概是人生中最强健最健康的时候,所以这时候的你,对保险可能还没有足够重视。与此同时,此时的你也不太可能拥有很多像股票或地产这样的资产。你最大的资本就是你工作赚钱的能力,如此看来,这种能力就很值得保护。
根据《澳洲财经见闻》此前的调查文章来看,约1/3的澳大利亚人期望能够在65-69岁时退休,但是期望的年龄范围相差很大。
澳洲人当中,约32%的人期望在65-69岁时退休,同时23%的人期望能够在60-64岁时退休。仅超过1/5的人期望在70岁以后退休,而17%的人期望在60岁之前退休。还有约10%的人并不清楚何时退休。
目前,对比女性(31%),更多的男性(33%)期望能够在65-69时退休。
对于按年龄划分的群体,与其他任何年龄段的群体相比,很多年龄超过50岁的人(41%)认为,他们会在65-69时退休。
但是,超过1/4的澳大利亚的年轻人认为他们会在60岁之前退休,而30-49岁之间的人中,仅有18%的人这样认为。
约半数人认为,没有足够的钱维持退休后生活,而且女性远比男性要悲观。
总体而言,约1/2的澳大利亚人认为,他们将无法拥有足以支撑退休后生活的钱。
但是,在这方面,女性远比男性要悲观,约54%的女性预计,她们攒下的钱不足以维持退休后的生活(47%的男性持有同样的观点)。很大程度上,1/4(25%)的女性还认为,她们距离足够有钱的程度还很远(19%的男性持有同样的观点)。
相反,约44%的男性认为,他们攒下的钱足以维持退休后的生活(34%的女性认同该观点)。
若涉及到超过足够的金钱这一标准,几乎没有人预计能够达到该目标,仅有约7%的男性和4%的女性。
总体而言,就拥有足够的金钱,以实现理想的退休生活,澳大利亚人仅表现出了适度的自信。
养老金的文书太繁琐,翻来翻去地查看太浪费时间!
收到养老金服务提供商寄来的邮件,很可能不会激发起你的兴奋之情。尽管如此,花些时间查看养老金文书,可以保证你从养老基金中获利最大化。
如果你之前已经有过几份工作,你可能会有不止一个养老金账户;想把文书数量和压力减少到最低程度,要从整合养老金账户入手,把几个养老金账户整合成一个账户吧。
现在,整合养老金账户很容易——访问MyGov门户网站上的澳大利亚税务局(Australian Tax Office)板块,只要点击一个按钮,就完成整合了。
不论你把多个账户整合到哪个提供商旗下,都要确保你养老金账户中的金额是在不断增加的。
“要保证你缴纳的养老金都打进了这个账户,检查一下你的养老金账户是否购买了保险,还要确保你的养老金投资绩效不错。“Keegan说道。“如果你的养老金账户额金有所降低,可以考虑降低资费标准。”
作为20几岁的年轻人,你的收入保险大可以定在一个较低的默认级别上,所以你要查看一下你能不能接受当前的投保级别。另外,正式指定一名你离世之后的财产受益人也是明智之举。
END
着手处理养老金很重要,因为变化随时都可能发生。昨天你还意志坚决地要住在自给自足的乡间市镇,明天你可能就在市中心贷款买公寓了。
那么你以后会需要多少钱呢?澳大利亚退休基金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Superannuation Funds of Australia,简称ASFA)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一份报告,对退休生活所需费用进行估算。其中涉及的变量很多,最新一期的报告显示,一对65岁的夫妻,如果想在退休后舒适地生活,那么他们每年的退休总收入需要达到60,000澳元才行。
想知道你退休后能拿多少钱,可以到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的MoneySmart网站上使用养老金计算器算一下,计算结果已经将未来已知的养老金要求变化考虑在内。
关注一下你的养老金——即使是每年关注一两次——你就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养老金有所掌控,你现在还有主动权。缴纳养老金几乎会成为一件浑然不觉的事,直到你将来获取收益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你已经积累了一笔可观财富。所以,开始缴存养老金吧,现在就是最佳时机。
本文授权转自:Westpac
澳洲财经见闻从起步到现在,
一直坚持至少每天一篇原创文章
希望我们的坚持能为读者带去更多有用信息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
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原文:
澳洲宜居指标报告 | 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到底什么说了算?
聚焦澳大利亚移民报告,揭示大数据下的移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