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上打拼很难,但在澳洲职场上打拼的华人更难。从北半球千里迢迢来到南半球,华人骨子里的勇敢和坚强没有减退,但澳洲职场中的 “天花板” 让他们的境外人生路更加曲折。
澳洲职场中的华人有多难
95%的澳洲公司高管和CEO,都有着盎格鲁-凯尔特人背景(来自丹麦半岛南部和临近地域的日耳曼人以及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等)或其他欧洲背景。
这是来自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所发布的数据。
根据澳洲多元化理事会2013年的研究显示,私人企业里的华裔澳人仅有1.9%能进入经理层、4.2%能成为主管。
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曾进行的一份研究中,华裔澳人在申请某个职位时,需要比英裔澳人多递交68%的材料文件。
在《亚裔澳洲人领导力报告》里,不到5%的亚裔澳大利亚人能成为高管,只有1.6%的亚裔澳大利亚人能成为CEO。
从悉尼大学副教授杜里的一份研究中我们得知,写有华裔名字的求职者,获得面试邀请的几率只有4.3%,而如果将华裔名字改为澳洲本土化名字后,获得面试邀请的几率为8.2%。
这些数据足以告诉我们,澳洲职场中的华人有多难,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在澳洲,华人很难走进人们理想中的上层社会或主流社会。
在澳洲职场上,有一个名词叫做“竹子天花板”,它的意思是指:在很多澳洲企业里,管理层和决策层的职位是不会接受亚洲面孔的。
例如CEO、联邦议员、大学校长等高级的领导职务,极少会考虑非欧洲血统背景的申请人;而在澳洲200个最大的上市公司里,只有不到5%的非欧洲裔背景。
职场上种族歧视这一点对于华人来说,即便付出了十分的努力,也是无法改变的。
而造成“竹子天花板”的原因之一,是不同文化间的激烈碰撞。
根据2018年澳洲人权委员会发布的分拣显示:82%的亚裔澳洲人“认为阻碍他们成为领导层的原因之一,是澳洲职场中存在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
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亚裔文化,常常表现为安静、保守、谦逊和尊重权威,但这种含蓄的表现却被误读为缺乏自信;这也和西方的领导风格大相径庭,澳洲的职场风格,更倾向于自我推销和直接沟通。
但我们不能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看作是懒惰和犯错的借口,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差异视作一种思想的多样性,并将这种思想多样性运用于实践中。
你说,我们听
Seed小助手找到了两位在澳华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突破“竹子天花板”的。
-Xiao 的故事-
35岁的Xiao,在一家公司担任了9年技术总监后,被公司裁员;和他一起被裁的,还有同事业部的接近一半员工。
在此之前,Xiao对裁员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公司的经营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裁员也是迟早的事。
在公司任职的9年里,Xiao从小职员做到技术总监,他认为自己正面对的,是华人职场里的“竹子天花板”:晋升难,收入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因此这一次被裁,恰恰给了Xiao一次机遇。他一直相信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没有问题,于是带领着其他8个人开始创业,做技术开发外包。
在被裁后的三个月里,Xiao不断地在拜访客户、研究开发,最近已经和3位客户达成了合作。
回想起那一次被裁,Xiao更多的是庆幸,因为如果没有那一个机会,他现在还在备受“竹子天花板”的折磨。
-Tom 的故事-
在澳洲一家银行工作的Tom,也是一位在澳华人,他看着两个同级的同事被晋升,而自己却依旧没有突破,苦恼不已。
后来,Tom询问了那两位被晋升的同事,意外地发现他们都是主动地向上级提出晋升要求;而这种主动却是Tom想都不敢想的。
在中国文化里,大家都认为“只要努力工作,不迟到不早退,偶尔加班,升职加薪是迟早的事”。
但在澳洲,如果不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那只能一直呆在自己的职位上。
后来,Tom鼓起勇气询问了上司,自己还有些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到现在,Tom不仅加了薪,升了职,手下还多了两个下属。
突破天花板,我想对你说
面对多元文化的澳洲职场,华人需要怎么突破“竹子天花板”?以下几点建议也许能给你答案。
1、认清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在澳华人一直在苦恼,应该如何融入澳洲文化,让澳洲local接纳自己。其实,融入与否、语言背景,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剖析自己的优劣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各方面的能力。
2、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勇敢地表达自己。俗话说,入乡随俗,但又有多少在澳华人能做到学会澳洲local自由平等的思维模式,多去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呢?如果上面的Tom没有鼓起勇气向上司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许还未能体会到升职加薪的喜悦。
3、学会Networking,在工作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如果与上司沟通对你来说还是有些为难,在办公室里寻找和自己有相似的背景、兴趣等的伙伴,和他们成为朋友,也许会成为你突破“竹子天花板”的加速剂。
~ 粉丝福利 ~
星标关注Seed读职场,职场路上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