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澳洲财经见闻》,随时获得最新澳洲财经资讯
这是澳洲财经见闻最新推出的一档专栏
全方位解读澳洲的衣食住行
第一时间解答你最好奇的问题
用通俗有趣的图文为你呈现澳洲都市生活中财经那些事
上个周末,儿子给出了他的选择:无论精英考试结果如何,他都会选择我们片区的公校,他也给出了他的理由:“我想上一所男女生一起受教育的学校”。
这是十二年来儿子自己做的唯一一次重大决定,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十二年来第一次摒弃了虚荣。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因此会纠结,会困惑,但对于十二岁少年的人生有的是时间纠错。
既然做出了选择,我就不再为儿子的择校忧虑,这也给了当下的我宁静的时间思考,教育除了去学校,作为父母我们还有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回想起我自己读书的年代,单论成绩走到哪里我都是名列前茅。这一点一直一来都很让我的父母为之骄傲。但我不会音乐,不会美术,我不懂运动,我只会学习。我见了女生会脸红,我站上讲台紧张的张不开口,和生人说话我都会害羞,我总是担心自己会出丑。但所有这些的忧虑在我的成绩面前都会销声匿迹,我的老师告诉我,凭你的好成绩,你的人生不会差;我的父母安慰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后来我去了上海,我看到了另外一片天,发现绝大多数上海同学都比我自信,我开始醒悟,只会读书这样的人生其实很可怕。
再后来,我去了美国,我又到了澳洲,渐渐的发现成绩好固然重要,但在人生长河里读书时的成绩几乎没有任何大的作用。
决定人生能走多远,走多好的恰恰是我们长期忽略的软性技能,比如自信,公众表达,毅力,抗压及顺应力。而这些在传统的华人家庭里不是被无意识抑制就是被长期忽略。
中国的教育真的如我们所认为的那般不堪?
我理解的教育包含两大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中国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教育其实就是指学校教育,更直接的讲我们所关注学校教育好坏的唯一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即便移居国外,这一点从根子上从未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环顾全世界,但凡中国人聚居的地方,都会是当地排名靠前的学区,这些学校无一例外是成绩排名靠前的学校。
如果我们把教育理解为成绩的话,我想说,其实中国的教育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且学校给孩子提供了几乎是最公平的教育,但凡排名靠前或者江湖名头响的学校就是能够通过题海战术,高压教学和军营式管理在短期内让更多普通的学生脱颖而出跨过独木桥,远有当年我们高考时的湖北黄冈,近有这几年名声鹊起的六安毛坦厂中学,衡水一中。
澳洲
反观澳洲的学校,其实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差强人意,远的不讲,就拿新州排名第一的Artarmon小学来讲,如果父母们仅寄望于学校教育,能考取精英中学的学生绝对少之又少,我几乎找不到不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就能考上排名靠前的精英中学的学生。
同样的道理,在澳洲现行的教育体系中,精英中学的学生不参加课外补课就能够获得学术的成功也几乎不可能。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点,我们把学校教育片面的解读为成绩教育,而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澳洲教育远远高于中国教育的地方。
在中国,为了高考,学校家长很容易的达成一致,停掉一切可能影响高考的课程,譬如体育,音乐,而社会也出奇的宽容,为了学生在高考中毕其功于一役,举全社会之力,可以做到禁止鸣笛,禁止通行甚至禁止蛙叫。
反观澳洲的中学,他恨不得交给学生所有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比如,服装设计,烹饪,木工,机器人,绘画,乐器,视频制作等等等等,这样的教育体系在看似无意中却完成了对学生未来人生技能的基本铺垫和积累。
两厢对比,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教育的不同结局,中国的教育似乎总能轻易的培养出各种学霸,但似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不够满意,充满抱怨,就这样压抑的终老。而澳洲的教育走出的人们好像也挣不了几个钱,却满世界的满足和喜乐,就这般游乐一生。
家庭的影响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之所有用“家庭的影响”取代“家庭教育”,原因在于我们很多为人父母并不愿意承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就出生在国外,全程接受澳洲教育,但成长路径和我们并无二致的主要原因。
我们越长大越明白,无论在职场在政坛在社会,处于上层的人们都具备同样的素质,那就是自信,良好的公众表达和抗挫折能力,还有一点就是超乎常人的体力。通俗的讲就是这个世界最终是要靠嘴皮子和拼体力的。而华人在这几点上的差距其实很大,而且悲哀的是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未来似乎看不到任何改善的迹象。
澳洲的学校对于自信,公众表达,抗击打能力的培养做的很好,但问题出在我们的家庭影响,别忘了,孩子们放学就会回家,回家就会面对父母,而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还远未学会鼓励和夸奖,我们无师自通的懂得用言语,表情,动作,冷暴力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再好的学校教育,再好的自信培养在我们常用的句式下都会被打回原形,比如“你这样做完全是错的!”“你必须听我们的!”“你看看人家***,和你同样的学习时间,成绩比你好太多!”“你怎么不动脑子?讲了多少遍了,你还是做错?”
有很多文章都曾经试图阐明国人的不自信的缘由,曾经有一本书被无数人追捧《中国人,你为什么不自信?》也有很多吃瓜群众自信的认为我们的自信不比任何人差,但当我们跨出国门,与世界各国人民成为同事,当我们需要和他们一起竞争的时候,对比之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普遍缺乏自信,我们所能展现出的东西和号称第二大经济体的祖国完全不能相配。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沉默应对,结果就是忍气吞声而屡屡丧失话语权。
要知道中国人并非生来就缺乏自信,生来就不能公众演讲,生来就不懂得创新,如果我们还是不能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消极影响,那么这一切还是会重复上演。
在孩子成长过程里,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和父母一起度过,家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澳洲陪伴儿子的两年里,对于家庭教育的对比刻骨铭心。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澳洲的父母极少会在公众场合说自己孩子的缺点或者不足,他们的文化中这叫“鼓励”。
而中国家长即便面对别人对孩子的表扬和恭维,也会下意识的主动点出孩子的不足,在我们的习惯里,这叫“谦虚”。比如孩子们在一个球队踢球,有的澳洲孩子其实踢得很差,连球都碰不到而且拼抢也不积极,但他们的父母会说:“他很努力,看得出他很享受比赛”,而我们的孩子或许是队伍里踢得最好的那个,但当你在父母面前夸奖孩子的时候,你能听到的永远是,“哎,好什么呀,这孩子太懒,那么简单的球也踢不进,我就没看到他主动去逼抢”。
试想一下,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一边是被打压,一边是被鼓励,十年如一日,将心比心,如果换做你,你会变成什么样?
在和很多同龄人聊天时,有很多人有类似的反思,但实事求是的讲,改变自我真的太难,这让我开始能慢慢理解一句古话:“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学校的教育在一个人的培养中只能起到搭框架的作用,更细致的工作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现行的教育体系,社会体系,人文体系,民众的修养,人民的气质等等也并非一夜形成,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社会积淀,但只要我们开始意识,着手改变,就会集腋成裘,积羽沉舟。
一所学校,公校也好,私校也罢,无论排名高低,都不决定你的人生。而那些贯穿人生的那些软技能,却可以决定你到底能走多远,走多好,所以别只忙着择校,而忽略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
作者简介
朱恺
生于三秦,求学上海;子承父业,从医六载;然心浮气躁,弃医从商,为斗银几两终日奔忙。及至不惑,顿悟菜根谭: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遂举家客居悉尼,一图耳根之清静,二享尘世之鸿福。人生苦短,迷途知返。闲时舞文,动时泼墨。睁眼看澳洲,拙笔写人生,无他,供尔等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亲历澳洲公众号:zhukai13564661437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原文:
亲历澳洲 | 我们又该如何考量精英中学?
亲历澳洲 | 拯救下一代,中国式教育“除四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