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99字|预计阅读时长4分钟
阅读导航
前言
自我对话
使用日记
情绪控制
坚持阅读
自控能力
持之以恒
前言
“成功人士”一直以来都是最有话题性的人群,他们的语录被世人抄写,背诵,视为真理。“如何成功”已然成为人们一直孜孜不倦发掘探索的课题:从退学开发软件的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到卡车司机转业好莱坞的著名导演卡梅隆。虽然英雄不问出处,但是有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习惯,却被众多世界顶尖富豪和著名学者视为通往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澳洲财经见闻(AFN)今天就为您总结了5个成功人士必备的良好习惯。
1
自我对话
迈克尔·斯塔维奇(Michal Stawicki)是一位来自波兰的著名作家,他在对“成功人士”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受访者都有自我对话的习惯。而这个习惯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有效排解压力。
在接受调查的一组职业运动员中,大部分表示:除了天赋以及身体素质以外,和自我对话能够帮助他们更为客观地了解自身的缺点。美国密歇根大学也在2015年做过一个调研,学校邀请50名不同性别的新生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而参赛者只有10分钟来准备一个随机的话题。
赛后结果显示,大部分以第二或第三人称与自我进行对话的学生成绩要远远优越于那些使用第一人称的。比如“你能做得好”或者“约翰,你没问题的”其实要比“我一定会做得好”更加有效。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教授(Prof. Ethan Kross)对此的解释是,当使用第二和第三人称于自我对话时,人的心理暗示是在帮助一个朋友或他人,所以潜在的压力就大大缩小。反之,那些用第一人称的学生就感到压力增大,甚至会被患得患失的心理所阻碍发挥。
2
使用日记
斯塔维奇表示,许多历史伟人都有使用日记本的习惯,这包括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的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以及“法国皇帝”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
对此,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两位教授表示:通过写作记录心情和每日琐事可以帮助改进身心健康状况。而相关临床实验也证明了使用日记的人群在心理和生理方面要优于其他人群。
爱荷华大学 University of Iowa
菲利普·奥尔瑞奇(Philip Ullrich)教授强调,经常通过日记倾诉心情和想法,特别对那些在人生中遭受过重大转折事件的人有着明显的好处。因为这些重大转折事件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虽然通常会被冰封掩埋到记忆深处,但是它们对当事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却不会随之消失。通过日记与自己交流有助于面对恐惧和挫折,最终克服困难并从中总结经验。
3
情绪控制
心理治疗师艾米·莫林(Amy Morin)对情绪管理这一课题有长期的研究,她认为意志力坚强的人并不是像外界认为的可以超越情绪,相反,是因为他们清楚地了解自身会受什么样的情绪所影响。
艾米认为,能够合理管理情绪的人首先需要观察自己的情绪,比如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什么样的业务和客户会让自己产生消极的情绪变化,而这些情绪变化又会如何影响自己接下来的行为。
著名心理治疗师艾米·莫林 Amy Morin
在了解了自身的情绪特点后,艾米建议人们可以适当地调整负面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当一个人在遭遇困境的时候,他可以借助对自己情绪弱点的了解,调整被困境带来的负面情绪。
艾米强调,这不是鼓励人们盲目乐观,而是不要被恐惧、紧张等情绪拽入黑洞里,因为大部分人在遇到不利情况的时候通常会暗示自己并夸大悲观情绪。
最后,艾米建议每段时间回顾近期发生的事件以及自己在情绪方面的应对是否合理。
4
坚持阅读
从比尔·盖茨(Bill Gates)到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这些世界顶尖的富豪都曾透露自己有花大量时间阅读的习惯。而近期接受福布斯杂志(The Forbes Magazine)采访的比尔·盖茨父亲就表示,比尔从小就有热爱阅读的习惯,从科幻小说到百科全书,都能让比尔手不释卷。
而最后比尔的父母还不得不无奈地做出一个规定:吃饭的时候不许看书!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约翰·科曼(John Coleman)教授表示,不一定非要阅读高深莫测的文章才能帮助读者进步。
因为阅读的目的其实在于:刺激脑神经、增加知识面、加强分析能力、自我反思以及提高涵养。约翰教授解释说,阅读可以通过刺激脑神经来完成许多大脑必需的锻炼,而这种锻炼类似于人体肌肉所需的锻炼一样,保持肌肉不流失。
临床试验已经证明,阅读还可以防止阿兹海默症并增强记忆力。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 Bill Gates
另外,阅读还可以有效排解压力。据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很多年轻人有习惯同时做多件事情,比如在工作的时候一边回复邮件一边和同事聊天。而这种行为实际上可以让人在极短时间内压力攀升。阅读则可以高效地解除这种压力,因为这样可以使人安静并专注地投入到故事或文章中。
约翰教授还建议每天上班前可以阅读15-20分钟来提高工作时的专注力。
5
自控能力
毫无疑问,自我纪律和控制能力是成功人士必备的重要资质之一。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就进行过一个名为“棉花糖考验”的有趣测试。实验将32个年龄在3岁6个月到5岁8个月的孩子分成小组,然后逐个请进一间空旷的教室。教室里有一位工作人员、一个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一颗棉花糖。当孩子们进入房间时,工作人员就告诉孩子们有两个选择:现在吃掉一颗棉花糖,或者等到工作人员回来就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
工作人员离开后,研究人员开始通过闭路电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一部分孩子没能忍住而吃掉了棉花糖、一部分在经历“痛苦”的忍耐后也吃掉了棉花糖、还有一部分通过自控而忍到了实验结束,最终获得两颗棉花糖。有趣的是,这些成功的孩子在等待期间展现了惊人的自控手段:有些闭上眼睛装睡,有些自言自语告诫自己一定要等到工作人员回来,还有些在房间里自娱自乐。
“棉花糖考验”中的一位儿童参与者
这项实验的创始人沃特·米斯切尔(Walter Mischel)教授解释说,那些能够通过自我干扰而最终获得奖励的孩子所展现出的自控能力非同一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后来都比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要更为出色,比如学习成绩、职业以及理财能力等。
虽然沃特的棉花糖实验被一些尖酸刻薄的学者认为存在许多漏洞,但是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世界众多顶尖大学却在不断效仿:“曲奇实验”、“椒盐脆饼实验”还有“玩具实验”等层出不穷。而结论也大同小异。
6
持之以恒
全球最杰出的医学院之一: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的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2016年发表的一篇文献中表示,人的大脑在很多情况下会做出一些不明智的选择。他举例说:“每当我请我的学生或者同事们到实验室里研究课题时,我会请他们去找10个潜在的解决方式,而不是1个。”
这么做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偷懒,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脑第一时间给出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但不一定是最合理的。
所以大卫认为,当人们在生活或工作上面临较大的挑战时,任何草率或仓促的决定都可能带来非常糟糕的后果。而真正最为合理的做法其实是持之以恒地去分析、研究然后反思这些问题,直到最为合理的那个解决方式出现为止。
END
当然,除了培养并保持良好的习惯以外,许多不可逆的变量也会成为成功的催化剂或者绊脚石。但是就像著名作家肯·波洛的名言一样“没有人能保证你的付出就能换来成功,但是如果你都不去尝试,那么失败是注定的”。
参考来源: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u/talk-to-yourself-to-deal-with-stress-2015-6?r=US&IR=T
https://www.afr.com/work-and-careers/careers/the-11-habits-of-highly-successful-people-20160317-gnl4ab
http://transformationalchange.pbworks.com/f/stressjournaling.pdf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u/habits-of-mentally-strong-people-2015-12?r=US&IR=T#/#9-they-monitor-their-progress-9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au/bill-gates-habit-common-among-successful-people-2016-1?r=US&IR=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nford_marshmallow_experiment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abits-of-highly-successful-people-2016-3//?amp%3BIR=T&r=AU&IR=T
推荐阅读
19
11-2019
18
11-2019
13
11-2019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