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银行选择:是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实则未必!

原创 2018年08月22日 澳洲财经见闻


共1214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过去两周,皇家委员会的调查又让很多大型金融机构的客户“倒吸了一口寒气”。很多人不禁纳闷,这些大企业怎么这么不靠谱?


 

为了股东的利益,大型金融机构居然可以置客户的利益于不顾。经济学家们于近期进行的一项调研结果指出,这个问题并非澳洲所特有。原因在于规模越大的金融机构,相比规模较小同行更有可能经历“操作损失(operational losses)”所带来的冲击。

 

据统计,79%的操作损失都发生在客户、产品和日常执业环节,包括欺诈等不当操作。对于大企业而言,操作损失的规模可谓非常之巨。

 

例如,2008年,美国五家最大规模的房贷服务机构由于不当欺诈行为向美国支付的和解金高达250亿美元。


除了天价和解金外,银行一旦被发行不当操作对客户造成损失,除了赔偿客户损失外,银行内部还必须进行相应整改。因此实际成本远远超过我们平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数字。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分析人士就提议,既然规模越大的金融机构,发生操作损失的可能性相对更大,那么为什么监管机构不对金融机构规模进行限制,并加大对规模以上金融机构的监管呢?

 

规模经济反成低效桎梏


规模经济一词是指当企业规模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该企业在实现产量增加的同时降低单位成本,进而获益。同样,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于风险管理。

 

通常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这家企业就越有可能对高质量风险管理系统和人员进行投资。如果这条逻辑成立,那么我们自然会认为大银行风控比规模较小银行要做的好。

 

是的,但是这条逻辑成立有一个前提,就是银行同时具备降低非预期操作损失的能力。

 

美国研究机构在2001年-2016年期间对美国银行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规模越大的金融机构,非预期操作损失也越大。据统计,银行规模每增加1%(基于总资产价值进行衡量),非预期操作损失也相应增加1.2%。


换句话说,银行并未实现应有的规模经济,相反则遭受“规模不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客户、产品和业务处理环节中产生的“操作损失”非常明显。这类损失递增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银行规模的扩展速度。

 

由此也就带来以下问题,即大型金融机构日益复杂、风控比规模较小机构更难。并且,伴随企业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增加,对企业高管或董事而言,做到充分监管也是愈发艰难。

 

因此,澳洲金融业内广为盛传的两句话,即“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大而难管(too big to manage)”就是用来形容上述问题。

 

为此,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大型金融机构反而导致客户利益受损,那么监管机构就应该对这些机构进行拆分,并且加强监管审查力度。

 

目前,澳洲银行不需要公开披露有关操作损失的具体数据。但是,银行业监管机构ARPA等具备查阅此类数据的权利。因此,或许Hayne领衔的皇家委员会未来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了解。


参考资料:ABC News


推荐阅读

21

08-2018

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金融行业名声最差

20

08-2018

幻象or事实?中国公司不断渗透的澳洲市场!

16

08-2018

收到ATO的问询信函,直接忽视损失可大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