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研究生的自杀,告诉你怎样教孩子从小学会说"不”

2018年04月09日 澳洲阿凡姐


(本文转载与公众微信号“海边的F姐”)


2018年,又一个高学历研究生花样年华的年龄陨落了。


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园,因为不能忍受导师王攀的精神压迫和生活奴役,再加上导师曾经许诺的去国外读博成了空头支票,想毕业工作又不被允许。

 

据悉,武汉理工大学的陶崇园6月份即将毕业,为了摆脱其导师控制,偷偷找好了银联商务的工作,并签了约,但几天前被其导师知道,以〝拿不到毕业证〞相威胁,强行逼其在课题组继续读博。


读研期间,其导师经常在夜间八九点左右喊陶某到家中,并频繁让陶某帮他洗衣,打扫卫生,送饭到王某家中,甚至眼镜找不到了,也要陶某立刻前去王某家帮忙找。


微博说,陶某生前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摆脱王某老师。〞


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结束一切。“3月26日清晨,在其研究生导师长期的精神压迫下,不堪重负坠楼身亡,更悲惨的是这一幕竟然发生在自己母亲的眼前。〞(微博自称陶崇园姐姐的原话)

 

而仅仅在两个月以前,西安交大的博士杨宝德,如出一辙。


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杨宝德被发现在西安灞河中溺亡,惊诧,属于自杀行为。


其女友曝光杨宝德同其女导师的部分聊天记录显示,杨某生前同样遭受了长期的奴役和精神压迫。杨某的导师不仅要其陪吃、陪酒、陪她打麻将,还要求杨接送,拎包送水,陪她逛超市。


这直接暴露出当今社会中,在高校一直存在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现在高校的导师与学生,有被称作〝老板与打工仔〞的身份调侃,间接表现出了导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权利关系。


如果学生想要割裂这段关系的难度非常大,因为如果研究生想换导师,一方面要得到接收老师的同意,另一方面,更要征得现导师的同意才可。

 

而杨宝德的同学曾对杨他说的那句话一般〝你这么好用,导师怎么会舍得放你走呢?”


这句话,可以完全照搬照抄到陶崇园的身上。


对于导师们在除了学业之外的额外不合理的要求,譬如去给导师洗车,给导师买饭,给导师找眼镜儿,跟导师叫爸爸,甚至导师问自己穿的衣服漂不漂亮;


即便是高学历的研究生们,也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说“不”。


而正是不知道怎样拒绝,才导致了人间悲剧。


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教会孩子学会说“不”,才会避免长大后的悲剧。


怎样教小孩子说“不”?


首先,我们需要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保持清晰的“界限”感。

从最开始不要追着孩子喂饭开始。孩子三岁开始可以自己坐在饭桌上吃饭,饭菜放在面前,偶尔帮忙就行。


如果孩子说,我吃饱了,不吃了。


那么这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说 -- 好,吃饱了就可以去玩了。


这是一种对孩子自我做决定的一种肯定,是对孩子的一种完全信任,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决定受到了尊重。


但是,很多父母都会说,你才吃了这么一点儿,你看蔬菜一口没吃,再吃一口蔬菜,否则不能出去玩。


爷爷奶奶可能会说,还剩下这么多,怎么可能是吃饱了,来,我喂你把饭吃完。


如果孩子不乐意继续吃,长辈可能就跟在玩耍的孩子屁股后面,一口一口,连哄带骗把饭给喂完了。


这其实,已经是践踏了孩子自己说“不”的边界,因为他说出的决定,没有得到信任和许可,而只能是再听从父母的建议。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可是孩子真的一口都没吃啊。


其实即便孩子一口都没吃,他说自己不想吃或者吃饱了,都需要尊重他的感觉。也许他真的不饿,所以可以不吃。


也许他很饿,但是为了贪玩,还是决定不吃。


父母可以说,现在不吃的话,一会儿收拾了饭桌,就没有饭吃了。你要记得你现在的决定。


那么在吃下一顿饭之间,真的应该不再给重新做饭,热饭等。而是仅仅给一些零食,不能吃饱。


只有这样,下顿饭他会吃的狼吞虎咽,也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感觉,说出真实的思想。


孩子从小说“不’的时候,就完全接受他的建议,尊重了他的边界。



然后孩子上了小学。


如果他有一天回来跟你说,我再也不会借文具给H了,我不要跟他做朋友了。


我们肯定要问为什么?


孩子说,我上次借给他一块橡皮他弄丢了,这次借给他一只铅笔,他给我弄坏了。


作为家长,你会怎样接话茬?


A, 别那么小家子气,都是好朋友,要相互帮助嘛!再说你还有那么多铅笔和橡皮呢!


我想,我们大部分家长,会自然而然的这样劝孩子。因为我们的传统,就是本着“以和为贵“,不要伤了朋友感情。再说文具又不值几个钱。


这其实也是一种“践踏“孩子感受的行为,属于超越了”界限“。因为对于孩子来说,H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他的底线。


我们的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掩盖了孩子真实的感受,让他怀疑自己的底线是不是错误的。


而这,才是孩子们长大后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两个高学历研究生不知道导师变本加厉的要求,任意践踏他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如果我们换成另外一种说法:


B, 我明白了,你对H很生气,他没有珍惜你给他的文具,这确实是他的问题。


这种肯定方式,让孩子明白,我自己对别人的错误做出的决定,是可以接受的。我可以自己做决定。


如果父母接着说。


B,你想不想告诉H,你不喜欢他弄坏你的文具。另外,你还想再给他一次机会吗?


如果孩子说,不,我不和他玩了。


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孩子这个“暂时“的决定,因为很可能他很快就会原谅H。


如果家长把这件事看作,啊,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啊,为了铅笔橡皮就跟朋友断交,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将来怎么做大事啊!人一定要大气才能交到朋友的。


家长想的太多了。


因为正是这件小事我们尊重了孩子的决定,尊重了界限,孩子才能知道自己做决定的底线,才能为自己的将来真正做大事。


然后孩子上了中学。


有一天他回来说,我很讨厌Z,我借给她5块钱买冰淇淋,要了很多次她才还给我,给我的时候,她还不高兴。我会告诉其他同学,警惕不要借钱给她了。


那么做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有没有可能你的回答是:


A1, 不就是5块钱嘛,不还就算了。至于吗? 就算你请她吃冰淇淋好了。


A2,不要告诉其他同学啊,他跟别人借钱又不碍你的事儿,你这叫嚼舌头!


我们其实都觉得5块钱不重要,而慷慨大方更重要。这也是我们华人的传统。


我们其实都觉得传别人的坏话不好,跟自己不相关的事情,尽量少管。


而正是我们这种持久的否定孩子的自我感受,否定了他们自己做出的决定,他们不知道在未来的时候,怎样对别人说“不“。


因为孩子的“真实的自我感觉”已经被掩盖和否定掉了,他们接受了父母的“好建议”。


而这个时候,他们自我做决定,对别说”不“的界限,或许已经让我们踩的七零八落了。


想想当今中国,有多少人借了别人的钱反而成了大爷,不着急还。


有多少人在做生意的时候,自己先垫资了成本,事情做完了,甲方一拖再拖不给结账。


多少真正出钱的人,吃了哑巴亏。


这就是从孩子儿时的教育开始种下的“自我否定“的根源。


如果我们的回答是:


A1, 你这么执着的保护你应该有的财产,很令人钦佩!


A2, 如果你不想和她做朋友没问题。也可以告诉你身边朋友这件事,但是不能添油加醋说更多坏话!


孩子在家长这里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非常高兴。感受到了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她可以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人物,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


陶崇园跟妈妈说,我不知道如何摆脱王老师“。


杨宝德的同学说,“你那么好用,老师怎么舍得放你走呢?


如果我们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告诉孩子,如果一个人做出的事情触碰了你的底线,你要么敬而远之,要么要直接告诉他们。当时要就事论事的说出实际感受。


其实陶崇园可以跟王导师说---我只有跟自己的亲爹叫爸爸!我今天很累,不能帮你去家里找眼镜。因为这是他为自己心底的感受说出的实相。


其实杨宝德可以说---老师,我今天带女朋友外出,没空帮你去超市买东西。我家里没汽车,我不会洗车,怕给你洗坏了。


他们理直气壮而委婉的拒绝的时候,不会带一丝愧疚感。


如果他们从小就学会了说“不”,懂得如何去拒绝别人,那么就可以尽量避免现在成年所发生的悲剧。


教你的孩子从小学会说“不”,从我们做父母的开始。


(更多有关亲子教育的文章,欢迎关注和转发“海边的F姐”)


海边的F姐简介:

*一个热衷于亲子教育的热心妈妈;

*一个”疗愈内在的小孩“心理治疗方法的推行者;

*一个用”人生平衡论“心理治疗方法的推行者;

*一个用”颠覆三观“方式改变你生活的观察者;

关注”海边的F姐“公众微信号;

就是关注你自己的生活...

 

高学历研究生的自杀,告诉你怎样教孩子从小学会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