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感  辜医生周末漫谈

原创 2018年04月21日 墨尔本中医妇科





二十年前,当我把将要出国的决定告诉我朋友时,朋友说,你这可是连根拔起了。” 眼神里看不出,是反对,还是赞同。


今年四月,在澳洲出生的女儿,到上海参加了墨尔本中文学校组织的中国文化 春令营 。这次为期两周的中国之行,名为: 寻根之旅。






有一次,我们一家在海外旅行逛商店时,热情的店员过来套近乎:用英语问我们是哪国人。我略迟疑了一下,我说我是中国人。


女儿却毫不迟疑的回答:我们是澳大利亚人。这触动了我。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人交往日渐频繁。许多人出生地,与读书,工作,生活的地方,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国家。有些人还同时拥有双国籍。 一纸的出生法律文书,或一本护照,定义某人是某国人,恐怕不全面。在我看来,那只是法律概念,并不能真正说明他真正是哪国人。



这里指的中国,是我的祖辈生活的中国,她不是70岁,她与很多国家相比,算是值得尊敬的老者。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智慧沉淀,和辽阔宽广的地域,使得她内心丰满,厚重,而从容,冷眼看着世界风云变幻。她是见过世面的,她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愫,也有饥餐胡虏肉,笑饮匈奴壮怀激烈;她进能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冲劲,退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的生活情趣。


她也曾满目疮痍,受过欺辱;   她不完美,也有她的种种不堪。


但,子不嫌母丑


对于同胞对她的指指点点,我包容,有时也附和;而如果外国人对她的指责,我会替为她辨护。


        她不属于赵家,或李家,她属于她的人民。


在一次BBQ 餐会上,我与一位从中国移民 澳洲近30 年的华人聊天。他说他这辈子,在澳洲生活的时间,已经比在中国生活的时间长了。 他女儿在中国出生的,但很小就一起移民到澳洲了。她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任律师,因为中文好,所以中,西方人的生意都能做,很是吃得开。当我问及他的女儿身份认同感时: 他举了个例子:


体育比赛中,如果中国队和澳洲队比,她希望澳洲队赢;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竞技,她希望中国队赢。我笑着问他, 你本人呢。他喝了口啤酒,顿了顿,很坚决: 我不管什么时候,都希望中国队赢。



利献灵,澳洲模特,在Vogue上撰文,谈及了一些关于种族身份认同的问题:


我的父母是中国人,我在越南出生,我在澳洲生活和长大,我经常去美国工作。我的身体来自东方,可是我的思想是西方的;我说我是澳洲人,可他们却觉得那是个笑话。


我可以用粤语和普通话和中国模特沟通,可是很多人以为我不会英语。


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局外人, 中国人认为我是外国人,澳洲人认为我是中国人。





有些华人认为: 干嘛非得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做澳洲人挺好,要融入主流社会,就要成为真正的澳洲人。。。。。


我的病人里,六成是西人;以前在大学里教学,也接触了西人的学生和同事。总的来说,澳洲人有礼貌,包容,热情,友善。如果说澳洲有种族歧视,我想也并不比中国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严重。


当澳洲人对你礼貌,客气时的,说明了距离感。嬉笑怒骂,狡黠,会心地一笑,才是真正心灵上的亲近。  


澳洲是多种族,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他族裔的身份认同感如何呢,又是什么因素影响到身份的认同感呢?


犹太族裔,与华人有一点类似,那就是犹太人也分布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我有时会给犹太人看诊,他们会告诉我,哪些传统和禁忌,在治疗时应考虑到。接触中感觉他们为自己是犹太人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自豪,以他们的话来说,自己先是犹太人,然后才是澳洲人。尽管他们是在澳洲出生和长大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华人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在墨尔本,有两所私校,成绩总名列前茅,属犹太族裔学校,除了英语,他们的主修语种是希伯来语,课程中还包括犹太教的宗教教义。




族裔不仅是血统,更是一个人身后的文化,情感归属。



 澳洲海外华人身份的认同感,感觉就像,我打个比喻,澳洲是合法的妻子,中国是初恋情人,其他国家呢,算是露水情人吧。这些情缘,恩恩怨怨,看看我是否能厘清:



语言。


我在给华二代看诊时,绝大多数他们会选择英语和我交流。 中文对海外出生的孩子,真是挺难的。不管学的程度如何,我还是期待我的孩子们能学中文。


且不说,学好中文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机会增加多少,而是他们的这黄皮肤,黑眼睛的外表,和他们的姓就被期待会讲中文。我的好些中国病人告诉我,她们在网上找妇产科医生,相片面孔是亚洲人,也是中国姓,但到看医生时,大多不会讲中文。 她们很失望,因为交流障碍,她们觉得可能这些医生不能完全理解她们的病情,比如上火是什么?


当我说鸳鸯的时候,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明白,不止是两只水鸟,而是寓意着爱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画面感,意境和美感,不懂中文,不能领略她的美。

懂得并能欣赏美,才是人最大的财富。


语言如同族裔的血液,传承着文化。  懂得,理解,然后才会对她有情感,才有认同。



饮食


一个人的饮食偏好,如同一个人的口音,自小就形成了。就算外语说得再好,也能听出口音来,而且终身携带。 


西餐再好吃,如果连续吃超过一周,我就觉得好久没正经吃饭了。有华人的地方,就能找到中餐馆。 在觥筹交错间,乡愁得到了慰藉。华人超市 的酱油,五香粉,饺子皮,韭菜,豆腐等等都使我们成为常客。


传统习俗



圣诞节是西方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如同我们的春节。我也很期待,不过不是因为庆祝圣诞节,而是可以放长假。二十年了,圣诞节总还是觉得是别人的节日,别人的热闹。可能是不上教堂,或者没有圣诞树下一大早拆礼物的传统。 


春节对我来说,才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那是门扇上新红的春联,是彻夜的时忽近忽远的炮竹声,是空气中母亲年夜饭的香与炮竹的烟味混在一起的味道,既兴奋,又开心,年的味道,只有在中国才有的味道。


我还是会给孩子们红包,如同小时候大人给我压岁钱。


文化


在这里过年,春晚还是要看的。在社区里,如果一家人家后院装有卫星大锅天线,这房子十有八九是华人的。国内的几十个卫星台,都能收到。各种热播节目,都同步。


华人心灵还是靠华语文化来滋养的。


每年在墨尔本都有喜剧节。有时我也听一听,但即使单词和语法明白,有时还是不知道笑点在哪。比听新闻要难。 相比,我更愿意听听姜昆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好像挠痒痒挠到心里的感觉。


我孩子有时和我玩英文的脑筋急转弯,每每我都卡壳,令他们笑话。





在中国,有你的父母,长辈,亲戚,儿时的玩伴,同学,老师,朋友,不管你自我身份认同感如何,你还是他们的孩子,表弟,同学,学生,朋友。。。。。。


在你蹒跚学路的时候,是他们扶你一把,摔倒时,拥你入怀;即使你离开很久, 回来时,他们还会直呼你的小名,或绰号,可能有些还不雅,“牛屎仔,回来啦 他们会在你的孩子面前,毫不忌讳地抖出你当年一箩筐的糗事;他们还会记得你喜欢吃什么,往你的碗里夹菜。。。。。。







风筝,不管飞多高多远,有根线连着,就知道从哪里来,归哪里,是心安。


此心安处是吾乡。





谢谢阅读。



更多文章:


【辜医生周末谈】过度摄入糖的苦涩事实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