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华商韬略原创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王田
“毒角兽”,请停止你的表演。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王田
近3年,国内的“独角兽”公司以前所未见的速度奔涌而出。
独角兽概念诞生于美国,是风投界的专业术语。特指那些创办少于10年,且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
其命名的意义特指,这些创业公司带来的价值、能量,就像神话传说里的独角兽一般稀有珍贵。
过去3年间,国内创业公司频频爆出巨额融资,不断刷新创投市场纪录,一批独角兽企业迅速崛起。
但,有没有“独角”不一定,“有毒”倒是真的。
像最近曝光量有点高的滴滴,负面问题频发,几乎成了监管典型;
还有一些短视频平台,为了追求爆款,屡屡出现低俗视听产品,引发国家有关部门约谈整改;
成功兑现、上市的前独角兽们也并非高枕无忧。近日,港股一批独角兽公司迎来大面积破发,其中不少企业都曾备受追捧。
光环之下,国内一众独角兽还来不及大展身手,就开始因为各种问题而展露败相。
独角兽集中爆发增长,承受的吐槽似乎比它们创造的价值还要多。
尤其是与独角兽紧密联系的“烧钱”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大规模批判。
人民日报曾评论,“如果不是货真价实的独角兽,过热的投资或过高的估值到最后只会是流星一闪而过,落得一地鸡毛。”
类似的话摩拜前董事长李斌也说过,他曾痛斥“烧钱补贴是互联网竞争的万恶之源”、批判“炮台型、炮灰型的投资少做,不要把事情搞得一地鸡毛。”
就连没少烧钱的刘强东,对此也有看法,他表示如果烧钱没有建立任何竞争壁垒,没有核心竞争门槛,钱烧得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尽管警言不断,烧钱的行业却越来越大。烧钱并亏损的不止常见于团购、外卖、出行领域,其他行业独角兽也在面临“融资、烧钱、再融资、再烧钱”的死结:
比如在线教育。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该领域的融资次数已达147笔,但多数仍处于烧钱阶段,行业火爆的背后是70%的企业存在亏损;
被称为“新经济五剑客”之一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平安好医生”,是该领域最大的独角兽,成立4年一直呈爆发式增长,但难掩亏损现状:3年累计亏损逾20亿;
IT桔子《2017年独角兽俱乐部》报告中指出:2017年124家独角兽中,绝大多数公司仍旧亏损、没有实现盈利。
正应了经济学里那句笑话:我们一直在亏损,但我们越做越大了!
如今,独角兽企业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估值超10亿美元,业务触角可遍布全球,但它们依旧在“烧投资人的钱,创自己的业”。
造成这种局面,过剩的资本难辞其咎。近年间,随着投资渠道的缺乏,大笔热钱争相涌入PE/VC,藉此推动了一批企业的野蛮成长。
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投资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金额增长了5倍。2015年同期更是超过了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投资金额。
同年,中国有10000多家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大约是100家。
资本迫切找到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在其支撑下,多数独角兽短时间内即可实现业务规模爆发性增长。为了维持这种增长,烧钱补贴就成了习惯。
实际上,如今一系列“有毒”现象,大多是创业公司为了快速争夺市场份额而所做的手段。这些来自源头的问题,很难彻底剔除。
有资本供给时,独角兽尚且巨额亏损;当资金来源断了,大批独角兽几乎只有死路一条。
办法不是没有,像刘强东说的,就算是烧钱,也得烧出个“核心竞争力”才有意义。
问题在于,当前大多数独角兽欠缺“核心竞争力”。没有资本输血,它们无力生存。
当资本过剩时,迈入独角兽阵营不再是稀奇事。
今年3月,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164家企业上榜,其中去年新晋独角兽就有62家。
通常来说,独角兽数量上的增长是城市或者国家的发展实力的映照。
但在中国,打造一只独角兽成了“流水化作业”——只要找准平台,创造一个概念,就能吸引来投资,继而烧钱炒作,得到高估值,新的独角兽企业就此诞生。
同期,国外一份榜单,似乎能更尖锐地说明问题。
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评选的2017年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中国仅有55家企业上榜。比国内榜单少了一半还多。
CB Insights表示,“独角兽”并不仅仅是企业估值比较高,更重要的是企业商业模式具有独特性,在所在行业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这样看来,国内“一百多家”独角兽也不能让人“喜大普奔”了,反而令人担忧。
《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164家上榜企业分布于18个领域,其中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健康、文化娱乐和物流为集中爆发领域,数量占比达到56%。
这些类别里,大健康、互联网金融可以算是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但它们之中,不乏技术较弱的营销平台充数。
而真正技术驱动型的行业里,新能源汽车9家,云服务8家,人工智能6家,大数据、智能硬件各自只有4家。加起来占比不足20%。
尽管舆论一再强调烧钱不可取,一再强调要建立壁垒,但真正的技术流仍是少数。
今年4月,硅谷数据研究机构PitchBook发布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球有17家企业跻身独角兽,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这5家国内企业分别是美莱网、曹操专车、斗鱼、趣头条和游侠汽车。它们的业务均基于流量平台服务。
同一榜单中,其他的国外独角兽公司分布领域却为:云计算硬件/软件存储和分析数据解决方案、医疗科技、服务于视障人士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机器人自动化、物联网传感器开发、癌症临床数据收集分析……
各项数据均表明一个事实——涉及前沿科技的领域,中国独角兽少之又少。换言之,拥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国内独角兽少之又少。
这样的境地令业界尴尬:当全球视AI为兵家必争之地,加紧布局时;当人们在热烈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谁能开启下一个时代的时候——
全中国的人工智能独角兽只有6家。
在虚拟经济的大潮下,打造独角兽太过容易,而打造技术驱动型的则太难。
难在资本,也难在社会环境。
资本希望快速回报,但核心技术需要培育期,研发又需要重投入,这注定不是个“捞快钱”的行业;
大环境上,知名度成了独角兽估值能否增长的关键。但硬科技独角兽在曝光量上实在乏善可陈:技术壁垒倒是有了,但大众热度平平,资本关注更少。
从自身角度看,技术型独角兽要活下去,考虑的不光是融资能力和清晰的盈利模式。
最难、也最强调一点——在不断突破技术这条路上,要“耐得住寂寞”。
目前国内独角兽排名前10的企业,宁德时代和大疆都是脱胎实体经济、以技术为驱动的“硬”独角兽。成功背后,是它们长期对技术的追求。
其中,专注于动力电池的宁德时代,号称是国内最舍得投钱做研发的锂电池公司,2017年,其研发投入超16亿,净利润近40亿。大众、宝马等国际巨头,均是其合作伙伴。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不是科班出身,但经营事业期间念到了博士,如今已是业内知名专家,同时还任物理化学电源杂志编委、亚洲固态离子协会理事、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中心学术委员。
宁德时代内部的学术氛围相当浓厚,技术高层及领导,基本都是高学历人才。这帮人做事喜欢讲数据、论实验成果。
与之对应的是,宁德时代体系下拥有907项境内专利及17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1440项。
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撑下,宁德时代虽发展迅猛,但脚步异常稳健,作为即将登陆A股的企业,其上市前的估值已经超过千亿。
世界潮流每天在变,流量平台总会推陈出新,但唯有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亘古不变。
技术决定产业走向,决定独角兽的存亡。那些依旧活跃的老牌科技巨头,更是深谙此道。
谷歌花了8年时间成为一只独角兽。最初它只是一个搜索引擎,15年后,它成了为数十亿人安排生活的亲密助手。
现在谷歌又一头扎进无人驾驶和生物医疗,甚至不惜以投资50年甚至100年为目标。
在新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当中国产业在上游受制于人,并寄望于未来实现弯道超车时,我们是否应该问问自己:
国内资本疯狂热炒的一百多只独角兽中,有几家建立了成熟的盈利模式,能摆脱资本独立存活?
活着都很难,更别提靠技术改变世界了。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ID: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澳洲暴走早报】报税季将到来 专家建议提前谋划报税策略!超市“最佳食用日期”标签或将取消?逾300名澳洲背债父母被滞留机场或遣返
【房产市场】社会主义的房子和万恶资本主义的牛奶,是一回事吗?
【澳洲暴走早报】快检查一下你的产品在不在召回清单上!中澳税务信息交换来了!税务局动真格!澳邮政开中国直邮店 奶粉保健品只发中国!
【中国经济】重磅!中央亲自狠抓,你看不清这7大趋势将非常危险
【打开国门】微妙时刻,一股对中国的怨气正在西方蔓延,“恐华”情绪惊动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