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清华免试录取澳籍学生,十年寒窗不如移民澳洲” 能信吗?

原创 2017年07月17日 澳洲财经见闻



置顶《澳洲财经见闻》,随时获得最新澳洲财经资讯

欢迎原创作者主动投稿

点击文章底部“写留言”,分享您的犀利观点

觉得字体小的朋友,可在右上角进行设置,把字体调大

喜欢就分享出去,让原创充满你的朋友圈

本篇共6884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今年年初,随着中国顶级大学——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招生简章的公布,关于其“免除笔试”,只要中文达标就可入校学习的超低门槛随即成为公众诟病的对象。不少网友认为,海外华裔学生仅凭一纸外籍身份,就可以超越中国数以万计为进入清华而备受煎熬的莘莘学子,显然极不公平。同时因为门槛不高,也促使很多华人家长不遗余力地怂恿孩子报考清华,以实现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

 

网友调侃“移民又添新理由”。移民行业人士更是趁机再下一城,打出了移民广告:早移早拿卡,解放高中生,杀个回马枪,轻松上名校!

 

清华大学颁布《2017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中写道:从今年开始,所有具有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都可以向清华大学递交申请不用进行校方的笔试,而以往所有申请清华大学本科的国际学生都需要先参加4-5个科目的考试然后再加试或者面试后录取。



从简章来看,外国学生想报考清华大学只要通过一个叫做HSK的汉语水平测试就可以。此消息一经报道,不少网友质疑,这项考试标准完全无法和国外英语授课学校所要求的雅思、托福的标准相比。HSK的考试要求里面写着:达到HSK汉语水平,需要掌握1800个汉字。更有内地清华学生留言,说其实很多国际学生完全没达到这个标准,只会说“你好”“谢谢"。

 

而对此,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给出的回应是“这么做,是为了与国际大学的入学申请接轨”。

 

对此事大多数社评都倾向于指出:清华大学的这一做法,最具争议的地方是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能拿到国外护照的,都是不一般的人。如此下去,优势教育资源必然向少数有钱人流失,加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阅读导航

一、免试上清华,是真的!但没那么容易

二、为什么出台免试上清华政策?

三、降格、降价录取,也确实存在

四、“免试上清华”风波,折射中国教育不公焦虑

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大学 VS 澳洲大学

结语:当今社会,大学排名对国家的意义、大学发展方向


免试上清华,是真的!但没那么容易


针对网络上各种声音,清华大学回应:从今年开始,清华确实将开始推行本科国际学生“申请-审核”制,以期选拔更优秀的国际学生。申请-审核制主要有两个环节,网上申请和综合测评(材料评审和面试)。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申请系统,真实完整地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国际学生招生相关材料和证明。其中《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对移民规定如下:自2010年起,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国外居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以入境和出境签章为准)。


已有的国家/地区统一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单或国际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成绩(GPA或排名)。各国主要高校所要求的笔试成绩,包括但不局限于SAT、AP、A-level、各国高考成绩等,并作为重要录取和考核依据。获奖证书、其他大学录取通知书等辅助证明材料。HSK成绩。


由于清华本科课程采用中文教学(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或英语教学),且绝大多数专业的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编班上课。因此,要求所有申请者提供HSK成绩,但仅作为其中一个基本申请条件,并非录取依据。除上述申请材料外,根据情况还可以要求申请者提供其他补充材料。


如果抛开“免试上清华”这样的标题党,仔细阅读补充材料的要求,就不难发现,其实申请-审核制这个新的录取方式门槛将会更高。


提交申请材料后,清华将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匿名评审,并经过严格面试等综合考核环节后,最终择优确定录取名单。而对于设计学类、美术学类的学生,还需要再进行专业加试,以此保障生源质量。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到清华学习,在清华留学生中,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也日益增多。而且,清华此次实施本科国际学生的申请-审核制后,由于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实际上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难度。


2016年9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迎来了首批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111名学生,其中毕业于哈佛大学等美国常春藤盟校的学生就有20多人,申请成功率仅为3.7%。 


清华在国内的招生录取规模,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维持在3300人左右。而国际学生招生名额不挤占国内学生名额。进入清华的国际学生,将与往年一样,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规定,享受奖学金申请政策等。


 

居住在美国华盛顿的美籍华人的谭女士,她的女儿作为今年清华大学的一名国际新生,两个月后将前往北京,就读于这所蜚声海内外的顶级学府。

 

谭女士在采访中表示:申请清华大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首先,满足申请资格并非仅仅是汉语过了五级就可以的。所谓免笔试,是指不用像以前那样,飞到中国去参加国内的考试,但仍需要申请人提交自己的SAT/ACT成绩、高中各科成绩、课外活动情况、个人简历,以及老师推荐等等,一样儿也不少。

 

另外,除了SAT成绩,而且不同专业的不同要求,申请者还必须提供相关课程SAT II的相关成绩(各门课程满分800,要求申请者至少达到650分)。 

 

除此之外,申请者还要额外加试汉语。对从小生活在海外的华裔学生来说,中文听、说还好,读和写就吃力了。因此,通过考试达到中文五级并非轻而易举。

 

再则,即使你有资格申请,但并不代表就一定有资格去读。申请清华的外籍学生很多,要经过各方面充分考量才可以决定录取与否,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国外大学。

 

谭女士说:免笔试不是不考试。起码SAT要考,并且成绩要好,否则就没有竞争力。即使这些都达标了,还需要清华面试。面试问题往往会远远超出一个普通高中生的知识范围。

 

由此看来, “免笔试”并不等于免试入学。所谓的,轻而易举上清华,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儿?


为什么出台免试上清华政策?

 

清华校方在官方回应中表示,这是为了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声望和水平。这一回答一开始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大学应该是先具备过硬的实力和世界闻名的好声誉,才会吸引大量的外国留学生慕名而来,而不是反过来靠低门槛大量引进良莠不齐的外国学生充门面。

 

然而,当查找到“QS世界大学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的排名细节后,终于有了头绪。


 

上图为清华大学最新的2016年的排名,整体排名第24位,相比2014年算是巨大的跃升。图中可以看出,QS世界大学排名的依据分别为“学术名誉”、“雇主中的声誉(反映毕业学生的工作水平)”“师生比例(反映师资和教学质量)”、“论文引用”、“国际师资”和“国际学生”。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前几项排名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国际师资和国际学生两项却是相当刺眼的短板。

 

那排名世界第二的斯坦福大学的各项评分如何呢?


 

上图可看出,斯坦福大学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然而,这几项评分的权重其实是不一样的。据QS自己提供的资料,“学术名誉”要占40%的权重,而国际师资和国际学生则分别只占5%的权重。

 

而这样,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清华大学是否太“迷信”QS了?为什么QS说要评比国际学生,清华就要追随呢?我们再看看清华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世界大学排名。在THE榜单上,清华大学总分名列世界第35名,其中“国际观”这项也非常低。


这些对比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很可能是为了提高世界大学排名,扶起自己的最短板项目而出台这个政策。若真如此,确实可以理解。

 

清华大学针对国际学生的一系列招生政策引发了许多反对质疑的声音,除了“免试上清华”的噱头之外,另一个备受争议的方面是内地学生要申请清华奖学金要远比国际生难得多。

 

根据《清华大学新生奖学金奖励办法》,“对高考成绩居全省第一名或者高中阶段获得国际奥赛金银牌的学生给予一等奖学金”,而所有报考清华大学的外籍考生,均可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已经在北京就读高中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直接向清华大学申请奖学金。前两年,北京大学的“燕京学堂”项目也因为区别对待国内外学生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崇洋媚外”。

 

其实,清华留学生门槛低与崇洋媚外无关,根源在于清华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太低,对国际生的吸引力不强。可一定的留学生比例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

 

从哈佛剑桥牛津等国外一流大学来看,他们的留学生比例都已超过20%,有很多大学达到30%,而清华大学的比例只有5.8%左右,所以这些年来它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招生的力度,


对于网友关于“国内学生进清华大学比较难,国外学生进清华的门槛比较低,那为什么还要把名额给国外的学生”的情绪,从学校的办学角度来说,不可能不招留学生,那这样它就完全变成一个内地的学校,不可能变成一个国际一流大学。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国内一直以为清华已经办出世界一流水平,但在国际范围内,清华的世界吸引力可能就如内地的一所地方本科对内地学生的吸引力。这就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巨大差距。

 

如果只是以中国国内的高考统一分数来选拔学生,只招中国学生,那结果只会使得中国大学的国际信誉越来越弱,因此招收国际学生和崇洋媚外没有关系,这是跻身一流大学必须要有的多元标准。


降格、降价录取,也确实存在


但不论此前媒体大批报道是否存在着过度解读的情况,清华大学对国际学生降格录取确实存在,加剧教育不公平的可能性也不可否认。

 

世界一流大学为全世界培养一流人才,高比例的外国留学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大学要迈向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具有吸引全世界一流学生的能力。

 

但必要意识到的现实是,中国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对于国外留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够的。


 

清华大学在招收国际生时的标准和英美一流大学相比低得多得多。


如果采取同样招生方式,比如需要提供统一测试成绩和综合表现等,让学校进行考察评价的话,那现实可能是哈佛招1000个人,有10000个人申请,中国学校招1000个人,可能只有2000个人申请。那很显然,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清华的标准都不可能和别的学校相比。”

 

如果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到清华、北大攻读6年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求职,却不能与哈佛、牛津、东京大学5年甚至4年毕业的博士竞争,就难以吸引他们到中国学习。

 

目前中国一流大学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学生单独考试,确实是降格以求,但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就好比中国早年间的招商引资,哪怕一开始进来的不是什么高科技企业,而是什么“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但是,只要心态开放了,国门打开了,终究会把高端制造业、高端技术和人才吸引过来的。

 

当年招商引资也给了各种优惠,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确实是不公平,但若不是如此,外资恐怕就不会来,中国也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据了解,给国际学生设低门槛的做法并不仅限于中国大学,在韩国、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国外有的一流大学在刷掉一批挤破头的本国考生的同时,大部分中国学生却能通过其他一些捷径可以进去。

 

大批涌入的中国学生质量也是良莠不齐,甚至此前还有报道指出:“日本顶尖大学里招收了很多中国高考失败者。”可见日本人对于这样的政策也是相当不满。

 

另外,除了降格录取,中国一流大学对外国留学生还存在着降价优惠录取情况:

 

目前,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仍沿用1998年《关于调整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的通知》及附件《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这两个文件规定,在华留学生文科类本科生学费应定在1.4万~2.6万元人民币/年,理科类可适当上调。


如今,留学生生均成本早已超出学费上限,但2014年北大招收国外留学生学费标准仍为文科2.6万元/年,理科3万元/年。

 

而外国大学在招收“非本地居民新生”时,一学期学费动辄就需要10多万人民币,也就是20多万人民币/年。而对本地居民最高收费额度不过几万,另外还会有助学金政策。

 

换算下来,美国和英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最多每学年只用交学费3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学生到美国、英国、澳洲则要每学年交学费逾23万及28万元人民币。

 

这些国外一流大学体现了他们学费定价的基本理念——国际学生不交税,所以费用要高,而且这是贸易,可以超过教育成本。就是如此高昂的价格,海外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依旧对其趋之若鹜。而中国现行的低价学费却并没有非常吸引人。

 

由此看来,提高大学国际竞争力,只是改变招生策略,提供优惠政策治标不治本,实实在在的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


“免试上清华”风波,折射中国教育不公焦虑


 

老外不用考试上清华?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这些标题党营造下的国家对外国人的优待立即在民众间产生了极大的争议与怨言,想想作为我国的顶级学府,清华大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又无法进入的学术殿堂。而今,外国人不用考试就可以上清华,这显然是教育的不公平,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崇洋媚外的观感,因此清华新政引起了不少民众的口诛笔伐。 

但是在言辞激烈的网络评论中,一些重要的事实被有意无意地曲解,甚至是忽视了。很明显的,比如招生简章中说到的“具备申请资格”却被曲解为“直通车”,“不用进行校方的笔试”亦被认定为是“不用考试”。

面对质疑,清华反复提醒:新政被误读了。降低申请就读的目的是为了便捷国际生源的流入。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考量,清华的这种国际“野心”却是可以被理解。毕竟,一所优秀的高等学府,确实应该加强同国际的接轨。 

但是各界舆论为什么还坚持不懈地认为此举会加剧本来就有的教育不公呢?恐怕,这和多少年来中国人的“名校”情结密切相关。原来是动不动就说清华北大,现在连中小学都产生了所谓的“名校”,大家挤破了脑袋都只想为孩子争到一个位置。


如果教育资源真的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各大院校和北大清华的差距不至于太大,或者偏远地区的教育普遍发展起来,大家也不会红了一双眼盯住了清华的一个政策调整不放。 

还有当前一个特殊的现象不得不提。那就是一部分成功的中国人中,选择在国外生小孩的越来越多。这些持有外国护照的孩子,在中国生活和学习。清华的招生新政出台,恐怕受益最大的就是这些“国际学生”了。他们本来是同其他中国孩子一样接受中小学教育,转眼之间,进入清华的通道就一马平川了,这当然是国人无法接受的现实。 

 

说到底,清华的招生新政,更多地是国际战略的产物,但是它陷入了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民意焦虑之中。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现状迟迟没有从根源得到解决的当下,同时背负学子们象牙塔梦想和自身长足发展任务的清华大学,承受了非同一般的改革压力。 

教育公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集中精力全力解决。必须看到,没有公平基础,任何的类似于清华招生新政的改革,都会莫名其妙地分外艰难。

 

公众的质疑还是基于对教育公平的忧虑,以及对多元化招生公平性不足的不满。在自主招生和保送生丑闻不断,暗窗层出、校际差异和地域之差明显,由此导致高校招生的公平性不足的大背景下,国际生的“申请-审核”制难免引发想像空间。

 

由此看来,尽管新政本身幷无不妥,清华也不能高枕无忧。还应坚持宁缺勿滥,严格把关审核环节,绝不降低标准和要求,用严格要求和招生质量树立优良的招生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们对新政的忧虑,赢得民众的尊重。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中国大学 VS 澳洲大学

 

中国大学面临严重“留学逆差”


作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随着归国潮的出现,海归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已明显显现,但在吸引国外人才、发挥外国留学生才智方面,与许多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不仅面临严重的“留学逆差”,“留学红利”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未来如何缩小逆差,发掘红利将是中国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对于“留学逆差”,尤其是在华国际留学生如此之少的原因,《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与国际水准还有很大差距,教师国际化水平不足等都是重要原因。


中国高校外籍教师占教师总数不到1%,而香港高校中外籍教师比例为40%~50%,且99%的教师都拥有国外学习经历。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援引数据显示,中国排名前十的多所高校中,外籍教师比例不到5%,其余学校则仅为2%左右,且多为语言类教师。


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外籍教师比例高达65%;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哈佛大学亚洲校友会会长孙玉红表示,哈佛大学多个院长都不是美国人,“商学院院长是印度人,设计学院院长是伊朗人,教育卫生公共学院院长好像是墨西哥人。”


在华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也是个大问题。“首先他们还不能跟中国学生同住宿舍,留学生要融入中国文化,课外深入的交流和接触是重要环节,但现在政策还不允许和鼓励。”


澳洲大学中国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依赖其学费

 

据此前《澳洲人报》新闻中写道:悉尼中央火车站外,150多名学生正在等候直达新南威尔士大学的891路快速巴士。长长的队伍不是因为巴士班次太少——高峰期每3分钟就有一趟接驳车——而是因为要前往四英里外的校区上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引人注目的不仅是队伍的长度,还有它的种族构成: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来自亚洲或印度。即使悉尼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的城市之一,40%的居民出生在海外,但891路巴士的候车队伍依然醒目,它提醒了我们,中国、东南亚和印度留学生在澳洲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鉴于与澳洲竞争留学生的两个主要对手,英国和美国正在向世界传递出严控边境的讯息,这一角色有望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增长。还有一个论点认为,招收更多亚洲留学生,对对巩固澳洲日益融入亚太经济的趋势至关重要。但也有人认为,增加亚洲留学生的招收会危及澳洲大学的教学质量,破坏亚洲学生寻求的“澳洲体验”。

 

官方统计数据证实,来澳国际学生人数在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内增长了15%,达到了48万,高等教育人数达到28万。光是中国留学生的人数就增加了2万,达到14万。


另据澳大利亚最新高校分析显示,该国很多研究型大学都很依赖中国留学生的学费。以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悉尼大学为例,每6澳元的学校资金中,就有1澳元直接直接由自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所贡献。

 

悉尼大学


悉尼大学目前的学生总数超过5.9万名,中国学生的数量就超过了1.2万名。虽然悉尼大学称,其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开放招收留学生,但其中有58%的确实是来自中国。

 

这个数字意味着,悉尼大学去年22亿澳元的运营收入中,有6.11亿来自国际学生,而其中有3.54亿(16%)是由中国留学生贡献的。由于中国学生青睐那些学费较高的课程,所以实际的数据还可能会更高。有信源称,悉尼大学商学院大部分都是中国留学生,而该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学费高达6万澳元。


新南威尔士大学


据了解,新南威尔士大学招收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到了38%,是其余9大留学生来源国学生数量总和的2倍。去年,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学费收入有5.59亿澳元,中国学生就贡献了3.7亿澳元,占学校财政收入的19%。


这笔资金还未包括中国通过合作研究或商业化注资所投的资金。根据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年度报告,有专家警告,中国留学生数量一旦下降,有可能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带来财政灾难。

 

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国大学教育还是澳洲大学教育,都面临着自己的发展难题。


结语

当今社会,大学排名对国家的意义、大学发展方向

 

对于政府和大学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概念,作为长远目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中国很快会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原因之一在于,由于全球学习英语的人口最众、国际影响力最广泛,而非英语系国家由于英语并非是学术人员发表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官方语言,因此无法将之纳入考量的范畴,失去了一部分数据支持。这也间接导致了英语系国家大学占据绝对优势局面的形成。

另外,创办国际一流大学,国际学生数量不足确实是致命的短板。一所国际一流大学是大学和学生互相塑造的,一个大学里边只要有了欧美各国的学生,就不可能不在教育和管理理念方面产生化学反应。比如说,外籍学生不理会你的官僚化、行政化,大学方面就要改变行事方式。

 

而一所大学为了吸引国际学生,也必须要拿出真正好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应该是有国际竞争力的,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青睐,感觉能学到东西,而不是把留学当成异域旅游和观察。

 

中国教育界也需要一场突破性的改革开放。如果一所中国大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国际学生,那么,这个学校必然是更开放和包容的。

 

希望有一天也推出中国的SAT考试,给国际和国内的考生划定一条统一的入学门槛,只是目前,中国和汉语的影响力还有待时日,中国的大学也任重道远。

 

另外,长久以来,中国的网络限制一直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最近几周,一些中国学者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失望情绪,特别是因为他们无法使用Google Scholar,该搜索引擎提供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学术论文的链接。虽然清华大学等一流学府都有政府特许的登陆权限,但网速极慢,登陆的时间和地点也多有限制。


中国绝大部分互联网用户,特别是那些英语不流利及不懂其他外语的人对突破网络管制并不感兴趣。但那些需要使用不受限制的网络的人,正是将中国的低端制造业经济转变成企业创新型经济一直以来依靠的人才创新力量。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当代中国研究教授金骏远表示,日益加剧的网络限制不仅会阻碍外国专家来到中国定居,还会使得海外学子不考虑来到中国求学。

 

由此可见,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道阻且长。“免试上清华”只是一个热闹的开场。


本文作者:Cynthia高晨曦

图片制作:Chloe Liu

参考文献来源:清华大学招生网站,http://www.universityworldnews.com,澎湃新闻,《澳洲人报》,《纽约时报》,ACMedia,中国评论新闻网


澳洲财经见闻从起步到现在,

一直坚持至少每天一篇原创文章

希望我们的坚持能为读者带去更多有用信息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

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原文:

在澳洲,为什么亚裔“挤破头”也要上重点中学?

澳洲的私校,真是华裔挤进“上流社会”的敲门砖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