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教育浅谈 | 赢了起跑线,却输在了后半程

2017年04月06日 澳洲财经见闻



置顶《澳洲财经见闻》,随时获得最新澳洲财经资讯

这是澳洲财经见闻最新推出的一档专栏

全方位解读澳洲的衣食住行

第一时间解答你最好奇的问题

用通俗有趣的图文为你呈现澳洲都市生活中财经那些事

本篇共1753字|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澳洲的学校,按大类分为公办学校和非政府学校(我们姑且简称为私立学校吧),其中公办学校占71%,私校占剩下的29%。


非政府学校包含各种宗教办学如天主教学校,犹太教,伊斯兰,基督教学校以及少数完全独立的非宗教性质并秉承独特教学理念的学校。


这两类学校不仰赖政府拨款,而公办学校基本靠政府拨款,出于很多原因,政府给予学校的拨款都很有限,拿我儿子学校来讲,校长告诉我们一个数字,很是不能让人相信,每年政府给这个排名新洲第一的小学的款项平均到一个学生头上只有47澳元。所以每学期都会有各种形式的募捐来帮助学校运营。


而私立学校就显然财大气粗,新州的排名靠前的学校如Knox, Barker,Abbotsleigh,Raveswood,Arden等校园占地,设施比国内很多高校都要好很多,而且名字就叫college,比如我家附近的Barker College,单就设施而言,有两个标准游泳池,八块网球场,两个Oval,有自己的教堂,自己的剧院,美术馆,视听中心,设计中心,工厂等等,每间私校都有自己的公开日,每个人都可以预约去参观学校,体验学生的生活。


每间私校都有自己清晰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校训中,比如Barker的"inspire each learner every experience every day", Revenswood--"always towards better things",私校的师资,设施相比公立学校要好出很多,因为他有足够的资金支撑运营,吸引优秀的各方面的教师,但这只是表象,仅凭这两项无法成为名校,也无法吸引挑剔的父母和学生的眼光而趋之若鹜,相比公校对于学术的高度重视,私校更加注重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给每个学生有足够的选择全面发展或者针对性的对某一专长精雕细琢。



所以,私校的学生更苦,不仅在学业上要全面赶超,同时还需要大量的时间用在兴趣,礼仪,技能等的培养上。结果就是,私校不仅学术成绩ATAR, HSC(类似国内的高考)排名靠前,同时在体育,艺术,创新上都名列前茅。


私校听起来很美,相比公校,在经济上也需要付出更多,每家私校收费各有差异,但基本上每年的学费都在14,000-26,000澳元左右,私校的活动很多,比如游学,各种比赛,表演,聚会名目繁多,给孩子们很多开阔眼界和展示的机会,当然也需要家长支付。


总的来讲,如果需要读私校,平均下来每年需要准备四万澳元左右的支出,显然在平均年薪5.5万澳的澳洲而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全世界都一样,对于好的教育,父母都愿意买单,所以私校的名额千金难求,基本上都需要提前2-3年预约位置,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刚出生就去预定了小学的名额。


公校



我们通常所说的澳洲教育多是在指公校,公校又分为两种:普通中学和精英中学(selective school)。


精英中学


精英中学是需要小学生通过在六年级一开学举行的精英考试才能进入。在公办小学里也有为天才儿童设置的精英班OC(Opportunity Class)。进入OC需要通过每年5月举行的OC考试,澳洲也实施就近入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根据居住地(这里没有户口,租房地址在学区即可)划片入学。


但学区只保证进入普通中小学,精英及OC都需要通过考试。OC和精英的初衷是通过考试挖掘出在学术上有天赋的孩子,按其要求,是不允许孩子参加强化培训就参加考试的,同时考试内容是不在小学课堂学习范围内的,但近十数年来,亚裔家长从四年级起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如此强化下,OC和精英中学基本变成了亚裔学生的专属学校了,在新洲排名前五的精英中学,亚裔学生占据了学生总数的95%强。


沿袭英式传统,澳洲的教育尤其私立教育盛行男女分校教育,只有很小比例学校是共同教育,问过当地人,分校教育原因及优势,似乎也讲不出所以然,总是以传统沿袭而搪塞。


一年多的观察,探访,个人体会是单就学校课程设置及管理而言,和中国并无二致,但整个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深层次的理念相去甚远。


而这似乎决定了教育的最终结果,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


教育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适度的爱心


在这一点上,我们几乎恰恰相反,我们缺乏甚至极度缺失了耐心而同时给了他们极大地爱心但很多时候是无原则甚至不自知的溺爱。


我们没有耐心,所以我们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尽管我们清楚的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恩赐,不同的擅长;我们没有耐心,我们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信奉:“中考冲刺班,30天高分保证”,我们习惯“60天说一口流利英语”,尽管我们也明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我们更知道有的种子一年成苗,有的种子三年开花,有的种子根本不开花,而是长成参天大树。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和家长被迫倾全家全社会之力从小学起就把重压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一直到考上大学截然而止,我们信奉“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当人生不惑后,多数人会发现,其实人生分明是个马拉松,最重要的恰恰不是起跑线,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把全力用在起跑上,其实就注定了你赢了起跑线,却输掉了后半程。


我们需要一些改变,或许自己也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就让孩子去过他们的生活,而不是我们想让他们过的生活,记住,无论是谁,你要过的幸福是自己的幸福,而绝不是你要去过得比别人幸福。


教育需要极大的耐心,尝试慢慢一天天改变吧,多一点耐心,就会发现有神奇出现。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朱恺


生于三秦,求学上海;子承父业,从医六载;然心浮气躁,弃医从商,为斗银几两终日奔忙。及至不惑,顿悟菜根谭: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遂举家客居悉尼,一图耳根之清静,二享尘世之鸿福。人生苦短,迷途知返。闲时舞文,动时泼墨。睁眼看澳洲,拙笔写人生,无他,供尔等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亲历澳洲公众号:zhukai13564661437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原文:

一位中国医生,浅谈澳洲医疗之初来乍到

在澳洲,需要多少钱,养娃到十八?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