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兴奋剂,这水到底有多深?

原创 2016年08月14日 澳洲财经见闻



兴奋剂,几乎每一届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上这个词都会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热点,今年的奥运会也不例外。




 

一位叫陈章浩的老人曾在澳大利亚接受《悉尼先驱晨报》(《Sydney Morning Herald》)采访。这位老人曾经是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席队医,而他当时和薛印贤领导的医疗小组就是专门研究禁药和生长激素的。

 

在那篇报道中,陈章浩老人坦诚自己当年曾在中国的50多名顶级运动员身上尝试过使用包括霍尔蒙、血液兴奋剂和类固醇在内的各种兴奋剂,甚至连姚明、刘翔都咨询过他。

 

说到这里,我们才不禁想起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11名中国运动员被查出使用兴奋剂,以及马家军,王德显等中国田径届传奇人物曾经爆出过的兴奋剂丑闻。

 

虽然现在,关于兴奋剂的检测越来越严格,敢于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也越来越少,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上世纪40-70年代,反兴奋剂技术还不够发达的长达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兴奋剂在奥运史上是一个默认的存在,或者说潜规则。 

大家都用,不用就意味着落后



回顾奥运史上的兴奋剂使用案例,出现运动员过量使用兴奋剂导致生命危险甚至死亡的情况并非没有,即便是在近十几年时间内,也出现过女运动员过量使用兴奋剂导致内分泌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例子。

 

可为什么在当时和现在还有如此多的运动员使用兴奋剂,而且在反兴奋剂机构不断提升科技含量的同时,兴奋剂也没有任何消亡的痕迹呢?

    

在上世纪40年代开始的长达30年时间内,各类兴奋剂的使用甚至已被摆到了明处。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奥运村的盥洗室里到处都是运动员使用后丢弃的安瓿和注射器。显而易见,当时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都在使用包括苯丙胺、麻黄素在内的一系列精神刺激类药物,以保证自己能在比赛中比对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也是从这个场景,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兴奋剂能在奥运史上“风靡”那么长的时间。当类似的药物刺激能够明显改善运动员成绩,却又没有相关机构前来制止的时候,如果有人坚持不使用兴奋剂,他在奥运会上将会面临的就是努力四年,最终败给那些使用兴奋剂的选手铩羽而归的悲惨命运。

 

从陈章浩老人接受《悉尼先驱晨报》的采访中我们也能读出这样的一层含义:当年美国、苏联,东德国都在大量的使用兴奋剂,为了赶超这些已经在奥运会上披金斩银,荣耀满身的国家,中国代表团才“跟上潮流”,开始研究,并将类似的禁药使用到运动员身上。

    

对于当时和现在媒体的过激反应,陈章浩老人显得极为不满,他说:“美国、苏联和法国当时都在使用,所以我们才使用的。但是你们怎门能够只谴责中国却不去谴责美国和苏联呢?”是啊,在他看来,使用兴奋剂只是为了不让当时的中国奥运会代表团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对手,这样的做法又有什么错呢?    

兴奋剂发展永远领先于反兴奋剂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容易被检查出的苯丙胺、麻黄素等兴奋剂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不容易被查出的各种能够增强运动员个人能力的各种方式。

 

的确,随着国际奥委会反兴奋剂力度的加强,每一届奥运会被检测出使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人数都在减少,但这是否意味着兴奋剂已经开始退出奥运会舞台了呢?

 

兴奋剂和反兴奋剂斗争,好像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欺骗者总能寻找到一些新的药物和方法战胜检查系统,从而保持领先地位。合成类固醇药物被查出,生长激素和红细胞生长素又被广泛运用,如今这两种激素再度被反兴奋剂斗士们揪了出来,可谁又知道暗处还有多少没被查出来的新型兴奋剂呢?

兴奋剂未来战争:基因改造人早已统治体坛



绿巨人、蜘蛛侠,偶然的机会让普通人由于基因突变而拥有异常强大的能力。那如果为运动员进行基因改造,会不会产生运动场上的“超人”?

 

现实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往往能让漫画、电影中的幻想变为现实,所以基因科学变身尖端的兴奋剂手段并非痴人说梦。世界反兴奋剂领域的专家和科学家已预见这一“潘多拉魔盒”,十年前便开始寻找封存它的方法。

 

时至今日,反兴奋剂实验室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基因兴奋剂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基因兴奋剂通过基因改造,令人体产生类似兴奋剂作用的物质,进而提高运动员成绩。

 

基因兴奋剂起源于基因治疗技术,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基因疗法在刺激肌纤维生长、加速韧带、肌腱和受伤关节恢复方面的临床效果,吸引了一些不惜铤而走险的运动员,有运动员甚至开价10万美元要求进行基因治疗。

 

由于没有任何异常物质进入患者血液,当时的血检和尿检无法查出实施过基因治疗的痕迹

 

在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运动禁药机构忙于推出新型检测手段的同时,更多的担忧则来自伦理层——一旦基因技术泛滥,体育运动可能从根本上受到动摇,因为竞技体育会沦为一场基因改造药物的军备竞赛。

 

科学家萨拉·埃弗茨透露兴奋剂检测官员计划检测参加里约奥运会运动员的组织样本,以防有运动员使用“基因兴奋剂”来进行基因改造使自己在比赛中获利。

 

与传统的兴奋剂运动员使用后经常能被检测出来不一样,基因兴奋剂能够改变运动员的基因序列让运动员获得竞争优势。

 

据《商业内幕》在2014年报道,那些资金充足一心追求比赛成绩的运动员可能会改良自己的基因让自己在比赛中获利,但这种违反生物规律的做法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基因兴奋剂-EPO



基因编辑技术最早的研究要追溯到十几年前,现在实验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也仅限于治疗人类的疑难杂症。那是因为新基因所产生的物质可能让人有得癌症的风险或是影响免疫系统而导致人死亡。

 

但仍然有一些运动员和科学家想利用基因改良技术铤而走险的提高比赛成绩。

 

基因改良最重要的就是一种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物质。因此新的基因兴奋剂检测主要就是检查这种物质。

 

EPO作为一种糖蛋白激素,能够及时有效地增加红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提升耐力运动员的成绩。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长距离游泳选手或是球员会在饮料里添加这种物质了。

 

一些运动员还以为这种技术能够瞒天过海不被检测出来,但我们现在也有技术检测出这种兴奋剂了。

"生物护照"成反兴奋剂利器 曾逼退阿姆斯特朗

亚特兰大奥运会自行车亚军,丹麦人瑟伦森昨日承认自己曾在上世纪90年代“定期使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他和阿姆斯特朗的解释一样——那时候所有人都这样。

 

如今那些服用禁药的运动员或许没有那么幸运,因为除了道德审判外,运动员生物护照(Athlete Biological Passport,英文缩写为ABP,以下简称生物护照)成了反兴奋剂利器。

 

ABP的基本原则是对一部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监控(兴奋剂生物标记物),这些变化能间接的揭露兴奋剂的作用,与通过检测性的兴奋剂控制直接发现兴奋剂的传统方法相对应。

 

一些禁药物质在较短时间内可以代谢干净,传统的检查手段如尿检无法查出,而禁药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会持续较长时间,这体现在人体的某些生理指标会发生波动。这时候,生物护照就能敏锐嗅到这种变化。

 

3月14日,国际田联宣布,已经有19名运动员由于生物护照系统检测出违规而接受处罚,还有17个案子尚在调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单项体育组织使用生物护照,将让更多体坛的欺诈者无所遁形。

中国是净化奥运会的希望



8月5日开幕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有416名运动员参赛,这是中国队境外参加奥运会规模最大的一届。在空前的奥运会兴奋剂和腐败指控中,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象征。

 

彭博社刊文称,三十年来,中国将奥运会视为国力强大的象征,赢得更多的奖牌似乎等同于国际地位的上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例如2004年中国跨栏选手刘翔在赢得金牌之后骄傲的向国际媒体宣布:“黄皮肤的运动员可以跑的像黑皮肤白皮肤的运动员一样快。”

 

毫无疑问,奥运会对中国来说意义深重,在国内也备受推崇。近年来,中国不断增加对奥运会政治、经济投资。可与此同时,奥运会本身却变得更加污点重重:最近最有损奥运会公正性的事件应该就是对2014年索契奥运会上俄国大规模作弊行为的揭露。

 

当然,中国也曾有过兴奋剂问题。包括在1990年代中后期,国内体坛出现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

 

在游泳和女子中长跑项目上,每到全运会上总会出现一批打破世界纪录的好成绩,但相关运动员却总是“昙花一现”,无缘参加几年之后的奥运会。

 

中国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的16岁中国选手叶诗文遭到参赛人员、教练及评论人士的质疑。



 

据彭博社最新社评:

 

今年春天,据传闻,有告密者透漏中国当局有掩盖游泳运动员国内阳性药检结果,并允许一因兴奋剂被终身禁止参与游泳事务的教练参与运动员训练的嫌疑。

 

本年4月,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暂停中国国家反兴奋剂实验室的检验资格。

 

彭博社称,对中国而言,涉及兴奋剂的指控不仅是难堪,也是政治问题,尤其是在奥运会这样的关键节点。

 

随着中国政府在各个领域展开反腐败工作,严格查处奥运会选手作弊,变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也这正是这个原因,世界各国可以将净化奥林匹克精神的厚望寄托在中国:近些年,中国对奥运会的影响力增强。这意味着中国有能力阻止奥运会品牌的侵蚀。它可以先在国内开始,然后最终公开推行杜绝作弊。

 

中国可以要求所有国内运动员持有生物护照(biological passports),长期跟踪记录运动员血液的生理变化。这类技术应在全球广泛推广,但是,中国或许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有实力示范领路。




这将与习近平总理通过反腐败运动提高社会道德的精神相契合,也将成为其自信即使没有兴奋剂,其运动项目依然能轻易跃居世界前列的声明。


如果中国乐意说服国际奥委会为净化奥运会而推行进一步改革,这将是强有力的姿态。

 

多少年来,中国一直将奥运会上的体育竞赛成果视为显示国家强大的象征,以金牌数论英雄。


从陈章浩老人接受《悉尼先驱晨报》的采访中我们也能读出这样的一层含义:当年美国、苏联,东德国都在大量的使用兴奋剂,为了赶超这些已经在奥运会上披金斩银,荣耀满身的国家,中国代表团才“跟上潮流”,开始研究,并将类似的禁药使用到运动员身上。

 

但现在,是时候将反对作弊作为显示国威的一种方式,用中国崛起的力量在世界上引领一场净化奥运,回归奥运精神的潮流。


2008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就开始发生变化——从奥运举国体制慢慢向全民健身方向延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观众对待这届奥运会的态度,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首日无金牌、多个首金夺金点错过之后,大家的心态其实很平和。


这就是当下中国体育的一种真实状态,那就是要用奥运的体育拼搏精神,去引领大众进入到参与体育运动、感受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的这个氛围中。


中国已今非昔比。除了国力的增强,民族自豪感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出口。看待奥运,看待金牌都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态度。




最近火遍中外的中国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她表现出的乐观积极、享受比赛、热爱运动、得失心轻。才是符合当代观众们喜爱运动员的所有标准。


奥运金牌展示的应该是奥运精神和成功喜悦,是拼搏、向上、竞争、成功的化身。


接下来,让我们期待中国全民总动员用“洪荒之力”将真正的奥运精神散播世界。






参考文献

http://www.bloomberg.com/view/articles/2016-08-04/can-china-save-the-olymp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ological_passport

http://www.bloomberg.com/view/articles/2016-08-04/can-china-save-the-olympics

http://m.smh.com.au/olympics/news-london-2012/chinas-experiment-with-drugs-blamed-on-us-and-russia-20120727-22zkj.html


 



  

推荐阅读



楼市重磅!投资“森林城市”概念是未来还是豪赌?

澳洲电信(Telstra)出卖中国公司,仅为“粉饰太平”?

中资收购Ausgrid被拒!澳媒称:“中国总能完美的扮演受害者”

悬了2028!拿什么拯救申奥的布里斯本?


(声明:AFN《澳洲财经见闻》对本文拥有全部著作权限,转发使用注明来源,并附AFN《澳洲财经见闻》微信平台二维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