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朋友圈的集体自杀: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2018年12月18日 华人瞰世界


今天是 华人瞰世界 陪伴您的2027


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是优胜劣汰的进化。


但为了利益而残忍虐杀,便是丧心病狂,泯灭天性。


· 华人瞰世界精选推荐 ·


文/小视本人

来源:视觉志

ID:iiidaily



“自杀”

是听起来就无比沉重的两个字

只有对这个世界毫无留恋的时候

人们才会选择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你知道吗

动物竟然也会自杀


 01 

今年的11月24日

在新西兰图尔斯特岛

145头领航鲸“集体自杀”搁浅海滩

场面触目惊心

原因令人怜悯悲愤


保护组织人员迅速赶到

搁浅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

大部分鲸鱼已经死亡

还剩余不到70头活着

他们用水桶努力的浇水到鲸鱼身上

保持它皮肤的湿润延长它的生命


可是海滩位置太偏僻

救援时间也不等人

鲸鱼都已经奄奄一息

最后

依然没能救得了它们


当决定对鲸鱼实施安乐死的时候

在场的所有救援人员都哭了

她们跪下抱着鲸鱼

一直说着“对不起、对不起”


其实

这已经不是鲸鱼第一次集体自杀了

就在今年11月29日

新西兰的查塔姆岛

又有90多头鲸鱼搁浅死亡


看着躺在沙滩上苟延残喘的鲸鱼

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慢慢脱水死亡


而所谓的安乐死

也并不安乐

鲸鱼的体型太大

化学药物很多时候起不到作用

就只能拿炸药一起

将鲸鱼生生炸死

只为让它少痛苦一会儿


或许很多人不明白

鲸鱼自杀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我们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啊


鲸鱼

是海洋里最大的动物

它们日常都生活在深海里

依靠自身的声呐系统

来捕食和存活


对于体型庞大的鲸鱼来说

恐怕这辈子最痛苦的死法

就是搁浅后慢慢死去了


至于它们为什么会集体搁浅自杀

我们人类

就是罪魁祸首


由于鲸鱼长期食用漂浮在海里的塑料垃圾

它们的身体各个机能开始出现问题

严重的后果随之而来

先是患上严重胃肠疾病

导致食道腐烂无法进食

接着声呐系统就会出现问题

再也无法准确辨别方向



前段时间的印尼

一头鲸鱼自杀后被人解刨

人们发现它的肚子里全都是塑料和玻璃

竟然有足足200多个塑料袋和瓶

选择自杀

不过是因为太痛苦了

真的不想活下去了


除了塑料垃圾

导致身体患病后声呐失灵

还有很多捕鱼的渔船

会发出特有的声波

故意使鲸鱼的声呐失灵

再用炸弹炸死

以便抓获捕捞


在纪录片《海豚湾》

就记载着这样的一幕

渔民为了大量捕杀海豚

在渔船上发出刺激海豚的声呐频率

促使海豚们疯狂逃亡

却正好逃进了人类的圈套里

下一秒

等待它们的就是

无穷无尽的惨烈杀戮

海豚在猩红的血水里痛苦挣扎

而日本渔民在渔船上谈笑风生坐享其成


世界各地海洋馆里的海豚

每年抑郁自杀的数量

也是想象不到的惊人


有科学调查显示

生活在海洋馆里的

海豚、白鲸、海豹和海狮

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和自残行为

它们在海洋馆里

也只能活到正常寿命的二分之一


它们被逼着做出人类喜欢的样子

来取悦我们

很多时候

你看到它们在笑

实际上它们在哭

而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

直到抑郁痛苦而亡为止

“从被抓到海洋馆的那一刻开始

我已经渐渐忘了大海的样子

每天都在想的就是

怎么样

我才能快点死”



 02 

在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里

拍到了一只母企鹅自杀的一幕

我们都知道企鹅是群居动物

落单的下场就是必死无疑


但这只企鹅在和同伴告别后

竟然扭头脱离了大部队

一个人头也不回的往深山里走去


大家都震惊了

它这是要去哪儿呢

山那边并没有可以觅食的海

它不可能不知道

一个人脱离安全的群体

走过去只有死路一条


有人想要制止它

抓住它并强行把它带回栖息地

却被动物行为学家拒绝了:

“即使你这次抓住它,

把它放回栖息地,

它还是会再次掉头,

往大山里出发,

因为它一心求死。”


我们就只能这样看着它的背影渐渐消失

孤独又决绝的走上了必死之路

其实

这已经不是第一只

选择用这种办法自杀的母企鹅了

到底是为什么呢


专门研究企鹅的行为学家

给出了合理解释:

这些年来

汽车尾气排放超标

化工污染严重

导致全球变暖

冰面也大面积消失

企鹅捕食和存活

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许多企鹅妈妈克服困难拼尽全力孵化出宝宝

也无法喂饱和保护自己的孩子

导致很多小宝宝出生不久

就不幸夭折了


偏偏企鹅本身

又是非常重视自己宝宝的动物

很多企鹅妈妈无法忍受丧子之痛

整日郁郁寡欢

最终它踏上了5000公里的路途

选择用这样悲壮的方式

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我最爱的宝宝离开了我

自己苟活下去

又有什么意义”



 03 

同样会主动选择自杀的

还有狗狗

不知大家看没看最近的电影《狗十三》

在电影里

小女孩养的狗

被她爸爸一气之下送进了收容所


当小女孩终于哭着求他爸爸

答应把狗抱回来的时候

才听到收容所的人说

自从那天狗狗被送进来开始

就再也不吃不喝

在几天前已经绝食自杀了

“亲爱的主人,

如果还能再见到你,

我想问你,

我做错了什么,

你才不要我?”



 04 

每年自杀率很高的

还有一种动物

黒熊

无数黒熊被人类长年累月的囚禁折磨

只为取用它的胆汁


它们本来属于森林猛兽

却要在难以转身动弹的笼子里

度过长达几十年的黑暗

很多熊受不了被活生生抽取胆汁的痛苦

都会用爪子亲手对自己开膛破肚

只为解脱


但可怜的熊

怎么可能斗得过聪明绝顶的人类呢

为了防止它们自杀

人类竟然设计出了“铁马甲”


穿上后

它从此只有

想死而不能死了

每天恐惧的等待着

一场接连一场的酷刑和折磨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真实事件再次震惊了我

有一头母熊和自己不到一岁的孩子

一同被人类抓获

他们先把母熊的牙全部拔掉

以防取胆汁过程受伤


然后就立马给它穿上了铁马甲

以防它痛苦过度会自杀

取过胆汁的母熊

刚刚被放回笼子里

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


它在人类走后

忽然一把抓住自己的孩子

狠狠地咬住了它的喉咙

直到小熊挣扎咽气才松口


管理人员赶过来看到

母熊瘫坐在一旁

低声呜咽了很久

然后缓缓站起来

忽然发了疯一般的把头撞向笼子

用爪子把身上的铁马甲连带着取胆汁的管

一起从自己肚子上揪了下来

一瞬间

肚皮上的血就染红了笼里一大片

在撞了不知道多少次后

它精疲力尽浑身是血的咽了气


其实

当被抓起来的那一刻

当自己身体被插上管子穿上铁马甲的那一刻

当取胆汁的痛苦向它袭来而却无法挣脱的那一刻

它就知道自己和孩子都逃不掉了


只有先忍痛杀掉自己的孩子

然后自杀

才能结束这样无穷尽的痛苦

这一幕

看呆了所有现场的工作人员

这不是他们经历过第一只自杀的熊

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只

“孩子,你先走,

妈妈马上去陪你,

我们又能快乐的在一起了,

我们,自由了......“



 05 

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每年大量的盗猎者

对于大象的杀戮有多么惨不忍睹


无数的大象因为自己长了象牙

而被残忍的杀害

要被砍掉整张脸

取走珍贵的象牙

死无全尸


盗猎者的猖狂

一直令我们痛心疾首

但就在最近

我听说了一件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的事

很多大象为了活命

竟然选择不再长出象牙


在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

近些年来

已经越来越多的大象不再长出象牙

并且人们惊奇的发现

这里面90%都是母象


象牙对于大象来说

就像是我们人类的手臂一样重要

没有象牙的大象

吃起东西来非常不方便

也失去了打架时的利器


但是比起象牙来说

更重要的是

它们都有自己的宝宝需要照顾

失去了象妈妈的庇护

小象没人照顾必死无疑


为了保护自己的宝宝

象妈妈不想死也不能死

所以从出生开始

母象竟然神奇的不长象牙了

为了活命

为了保护宝宝

它们真的很努力了

“人们都说

这个世界上

只有大象才需要象牙

现在

我也不需要了

求求你们

不要再来伤害我和我的孩子”


“现在我们的生活,

一打开微信,

就是动物表演的残忍黑暗面、

鲸鱼、海豚自杀的惨状;

(亲眼目睹妈妈被杀害后,

年幼的小象被训象者囚禁虐待,

每天晚上都在低声吼叫无法入睡......)


未来如果因为皮草生意需求增加

动物被逼进化,选择不再长毛

(安哥拉兔被活着剥皮的场景)


如果因为捕杀肆无忌惮

动物被逼进化也学着捕猎人类

(一只幸存下来的海豹看着整个家族的尸体发呆)


那以后的世界不敢想象

当雪崩扑面而来,

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

当鲸鱼开始自杀,当大象退化牙齿

就因为那些利欲熏心的人,

当所有生物开始强行打破自然规律时。

我们又能笑多久?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不求你雪中送炭

但求不要雪上加霜

-End-


关于作者: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扫码加小编


往期精彩回顾,点击图片阅读





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2018-01-14 找投资,上 岭南会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李女士是我中学同学,在一线城市打拼,过了30岁才结婚,35岁时收入地位稳定了,要了孩子。 和中国大多数家长一样,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同学QQ群鄙视中国教育“毫无人性”,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于是,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戏剧、音乐、交际技巧课程,此外还有阅读、故事时间等活动。 上午9点上课,下午4点半就放学。如果家长没时间接孩子,可以留在学校参加各种兴趣班,体育、手工、园艺、跳舞,烹饪、魔术等等。当然要收费,10镑(100人民币)左右。回家以后,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宽松,以鼓励为主,所以,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看着她和孩子照片幸福的表情,我们都暗暗妒忌了,只恨自己挣钱少,没有能力移民。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坐在一起吃饭,问起她孩子在英国情况。 她苦笑了一下,慢慢说出她的苦衷。 刚到英国时,她觉得孩子没有学习负担了,轻松快乐,自己也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了,习惯了鼓励表扬,对自己学习上的弱点、缺点也不太重视了,也不如在国内勤奋了。 我说,这样不是很好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欠缺的地方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可是将来孩子要上私立中学的,私立中学考试题的难度和学习强度可不比国内差。这样轻松下去,最终,孩子会难以通过国外名牌大学选拔。 李女士感慨说,我毕竟是干金融财会的,数学计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学不训练思维和计算速度,我现在还能把工作拿下来么?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孩子数学方面太不重视了。这样怎么能成?我得把孩子转到私立小学去,再不能这样耽误孩子了。 等李女士再回到英国,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李女士的宝贝儿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她也再也听不到老师的表扬了,而是直接说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有点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有些课程设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很多家长也很在乎小孩成绩。而且课外活动也不比公立学校少,要对学生进行各项个人能力训练和培养,这也让李女士的孩子感到时间更不够用。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而且全是科学、地理和法语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GCSE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私下发出一声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我不厌其烦地介绍李女士的情况,聪明的读者这时候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3 英国中学教育系统有两类学校,一类是政府拨款的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与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学校管理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在许多地方甚至比中国的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的伊顿公学等5所私立学校学生考上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人数,相当于1800所公立学校考入这两所学校的学生总数。 伊顿公学 英国社会80%的要职由私立学校的毕业生担任,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 而公立学校则是为了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教育机构。在这里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识,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公立学校的孩子的确能有一个开心、幸福的童年,教师只要把学生哄得快快乐乐、轻轻松松毕业,就算是完成任务。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不懂得高等数学,也不懂爱因斯坦,更不懂哲学,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处于领导阶层的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更少的学习时间、更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意味着一个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了,成为体育或者娱乐明星,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国前首相梅杰曾指出,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家庭环境决定了未来,教育机会的缺失让他们几乎无法做出改变。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很难见到工薪阶层背景人士,社会流动性几乎停滞。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我们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4 现在有很多人指出我们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对于中国而言,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电影《蜘蛛侠3英雄归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钢铁侠建议蜘蛛侠将来去上大学。 作为史塔克军火公司的董事长,托尼的推荐当然让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这样的重点大学。但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作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会上有实力的人士的推荐呢?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学,156名毕业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内的822份录取通知书。 而且这些精英的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压力小,该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为4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附: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许自己的孩子玩iPad的! 工人回菲律宾休假的这一个月,带狗狗带得我很幸苦。有时候我真心希望苹果能出一款狗狗喜欢玩的iPad,那样我就不用总是要陪他玩啦! 给孩子玩iPad或者打游戏或者看电视,很多时候是解放父母的好办法。 例如朋友聚餐的时候,给小朋友玩手机游戏,他们就不插嘴啦;例如在家里加班的时候,给小朋友玩iPad,他们就不打扰你工作啦;例如小朋友不肯吃饭,你答应他吃完饭就可以玩iPad,他就会快快吃啦.... 而且,现在的智能工具还可以给小朋友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 “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老乔回答: “他们没有用过。我们限制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无独有偶。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他们甚至把孩子们送到传统的,完全没有智能和科技产品的Waldorf学校,在这个学校的校园里根本就找不到电脑! 有一次3D Robotics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CEO,有5个孩子的父亲Chris Anderson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解释了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 “我的孩子们抱怨我和我太太对于科技的担忧过于法西斯。他们说他们的小伙伴没有这样的规定...那是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非常有意思。几年前我曾经在微博上写过这样的一句话: “移动互联网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移动帮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后来发现上当了,因为最终它浪费了我们更多时间。” 当今大多数人已经对iPhone和很多智能科技产品上瘾很深。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两天前一篇文章再次震惊了我。这篇文章说的是商业怎样才能吸引90后和00后。 其中两条:“他们非常地不耐心,需要立刻得到满足。”“他们会千方百计地避免和真人做交流。” 避免和人交流! 是的,如果想成功地得到年轻一代做为客户,第一,就是要立刻满足他们;第二,就是不能让他们说话。 他们非常不喜欢说话。他们害怕和人用语言交流! 这已经是我们的生活状态了。我们已经不再和人交流。 其实不光是90后00后,很多85后也已经失去了与人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我创业后公司雇佣了几个85后9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网上找东西很快很给力,但是坚决不愿意拿起电话和人交流。 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微信或者电邮。与人用语言交流,他们不愿意,也不会。 可是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必须是人和人之间的语言直接沟通是最有效的。失去了这个能力和意愿,会失去多少效率啊! 这个现象让我非常担忧。未来的人类,如果生活在害怕和其他人类用语言交流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迫不及待的状态中,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 真的是戴上眼睛就离开了现实社会,可以在虚拟中满足一切需求吗?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儿科学会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接触超过4-5倍以上建议的时间的孩子和年轻人,经常有很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 例如:0-2岁的婴儿,大脑的体积会增大2倍(其实人类一直到21岁大脑都在迅速发展)。大脑的早期发展受制于环境的刺激,或者缺乏刺激。过度接触科技产品(手机,网络,iPad或电视)对大脑会造成刺激,使小宝宝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延迟,学习能力低下,容易冲动以及不能自律。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现在美国每三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到学龄时智力低下,影响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由于多看电脑就减少了运动,而运动是可以增加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的。12岁以下用科技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非常有害的。 1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被允许在卧室里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2 玩游戏的孩子中75%会睡眠不足,影响学习成绩。 3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很多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自闭,人格分裂,精神病甚至有病态行为。 4 暴力的媒体内容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 5 高速的媒体内容可以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因为大脑将神经推向前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6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跟孩子们就越来越远。没有的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正文自华人周刊,附自宁财女 推荐阅读: 回复精英,看《赵薇花1亿买学区房,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回复郭晶晶,看《郭晶晶儿子的天价幼儿园和窦靖童的北京四中,终于明白小扎和强东的差别》 BP通道:[email protected] 回复LU,看《LU,一个打飞机APP,凭什么狂吸四亿美金》 回复思维,看《罗辑思维的骗局》 回复AV,看《一家AV公司从创业到上市的故事》 回复400万,看《日流水400万,他靠情色日进斗金》 回复车震,看《一款精准车震服务商业计划书》 回复叫鸡,看《滴滴叫鸡,一个青楼O2O项目,凭什么估值10亿》 回复1999,看《刘强东与马云相约1999年,17年前绝密视频曝光!》 回复A轮,看《去年A轮融资的846家O2O创业公司,现在快倒闭完了》 Read more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样式以及图文采集收藏 采集样式采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