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11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导语
共享单车这个东西,可以说已经是被炒了无数遍的话题了,从国内到国外,从东方到西方。任何一家独角兽或者初创企业在某个地方落地,都会成为该地区最热门的新闻话题。
前言
从本质上来看,共享单车实质是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赁业务-自行车租赁业务,其主要依靠载体为(单车)自行车。因可以很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自行车出行萎靡状况;最大化的利用了公共道路通过率。同时起到健康身体的作用。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阶段的新闻热点似乎开始出现了偏移,人们不再关心又有什么新的共享单车的企业冒出来,反而是哪个共享单车企业“关门大吉”成为了新的热门话题。
就在本周,曾经轰轰烈烈宣布进军澳洲共享单车市场的两大企业:Reddy Go和Ofo小黄车,先后宣布退出澳洲市场。
据《澳洲财经见闻》报道,本周二澳大利亚共享单车公司Reddy Go宣布将退出市场,告知用户公司正在重组“商业模式,并计划向每个会员免费赠送两辆自行车。仅仅过了几个小时,业内“大佬”Ofo也宣布,将在未来60天内关闭澳大利亚共享单车的运营业务,而当时距离新加坡共享单车运营商OBike退出澳洲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不到,原本市场上最大的三个共享单车企业接连宣布离开澳洲,不禁让人沉思:到底是共享单车本身的发展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还是澳洲这里并不具备共享经济发展的土壤。
共享单车进军澳洲回顾
在具体分析原因之前,我们首先来大体回顾一下上述三个企业在澳洲的发展历程。以免能够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事件的脉络。
Obike:2017年7月,来自新加坡的OBikes公司在墨尔本街头投放了约1200辆黄色共享单车,开始试水澳洲市场。
Reddy Go:2017年7月14日,由悉尼科技大学华裔毕业生Donald Tang创立的共享单车企业Reddy Go,将160辆中国制造的“小红车”投放到了悉尼街头。
Ofo小黄车:2017年10月24日,当时Ofo小黄车高调宣布正式入驻澳大利亚悉尼,并获得新南威尔士州自行车协会(Bicycle NSW)认可。而Ofo小黄车最先在阿德莱德市成功进行试运营。
一年不到,这三家公司就因为运营的压力而选择退出了澳洲市场。最后Obike方面还爆出了澳洲用户退还押金未果的丑闻,最终在自己的大本营新加坡也宣布停运。
从上面的信息来看,上述三家企业可以说都在一年之内退出澳洲市场。如果是类似Reddy Go这样的初创企业因某些原因离开还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业内独角兽系的Ofo小黄车也“黯然离场”,其背后的原因则更加值得我们去思考。
到底为什么?
1. 深究其背后原因,有一点不得不的提:那就是共享单车的发展模式与澳洲城市的发展规划相冲突。
大多数时候,澳洲本地人并不喜欢这种自行车,翻看西方新闻媒体:那些“在树上,在河里”被废弃的共享单车不仅仅影响市容,甚至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维多利亚州,州环境保护管理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uthority Victoria)规定:当黄色出租自行车被倾倒或损坏时,应在限期内将其拆除,并授权墨尔本市政府对每起事故处以高达3000澳元罚款的权限。
而去年12月份,悉尼六个区议会组成的联盟正对无桩共享单车公司出台了新的《指导原则》,按照指导原则,共享单车运营商必须引入“地理围栏(geo-fencing)”技术来划分停车区域。“地理围栏(geo-fencing)” 是指用一个虚拟的栅栏围出一个虚拟地理边界。
这一要求在无形中增加了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成本压力,一方面“地理围栏”的设置就需要资本支持;此外企业还需要额外雇佣收集单车的员工,在人力成本高企的澳洲,这一问题则被最大程度的放大了。
当时这一《指导原则》一经公布,Obike公司澳大利亚发言人就马上表示,鉴于目前仍在与悉尼议会进行协商,因此不会马上实行地理围栏技术。
另一家企业Reddy Go公司发言人则表示,“地理围栏”的全面实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进一步的投资。但是目前尚未就资金来源和市议会达成任何协议。
2. 除此之外,供需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是导致共享单车企业无法在澳洲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
IBIS World高级分析师Kim Do就曾指出,共享单车供应过剩问题是导致其本地服务失败的重要原因。在过去一年里,大量自行车共享初创企业进入了澳大利亚市场,它们都在争夺市场份额。然而,用户数量并没有随着公司数量的增长而增长,这导致了大量的共享自行车被闲置在了街头。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发布的最新一期的人口普查数据,全澳人口数在2500万左右,尽管人口增速不断加快,但相比于中国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要知道单单一个北京市,常住人口就有2100万之多。
除此之外,在人口的分布层面,澳洲和中国也有很大的不同。以墨尔本为例:居民分散在大墨尔本近1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广袤的农村和各个小居民聚居区组成的,也就是我们国内所称呼的 “郊区”。而CBD却只有36平方公里,只有国内都市范围的约1/10-1/20,墨尔本市中心的单车项目能覆盖的人口数量只有区区十来万人。
3. 盈利模式的问题
企业运营的目的毫无疑问就是盈利,共享单车企业同样也不例外。写到这里不禁会问:一个小时2澳元的收费,真的可以赚到钱吗?
当然不行,因为单车投放,管理的成本都相当之高,单单依靠单边性质的收费很难收回投资,且这种模式实际上不算是共享经济模式,而是单边的租赁模式。
在单边交易模式之外,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平台都开启了"要使用先交押金"的模式,这一点在澳洲也不例外。
简单来算一笔账,假设澳洲的共享单车C端用户有10万人,每人缴纳的押金为200澳元,用户要求退还押金的周期为6个月。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澳洲共享单车的押金池在半年内可以稳定保持2000万澳元。假设用这笔钱去投资,年化率为5%,这样的话光押金的投资回报每年就有100万澳元。
这种“空手套白狼”的玩法,其实是典型的金融投资,无论银行、保险,或者一些互联网平台都是这么玩,而且风险很低。可是对于共享单车平台而言,这种盈利的天花板也很低。因为C端用户的上限决定了押金规模,本质上和第一种模式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于知乎)
可问题是和国内相比,澳洲并不具备大规模的C端用户群,这也使得本地单车企业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在没有后续融资情况下,企业很难维持经营。
未来走向“数据时代”
共享单车在海外的扩张遭遇“滑铁卢”,那么在自家地盘是否就是一帆风顺呢。很可惜答案也是否定的。
假设站在C端用户的角度上,你永远都会觉得共享企业根本无法赚钱,因为仅仅从线下交易的模式来看,盈利的途径一目了然,就像你去超市买肉一样的道理。
但是从互联网的角度出发,盈利不能只看交易本身,更不能只看C端用户。盈利需要找到最合适的付费方,帮助付费方创造最大的价值,然后让这个价值为自己盈利。
目前不少人都在预测,传统的共享单车已经无法生存了,未来势必要走上“大数据”的道路。举个例子:
因为一般来说,共享单车上都会装有GPS定位系统,因此公司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知道用户骑行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比如早上上班前夕,在悉尼Town Hall附近的共享单车用户,在下了公交之后都普遍会骑到某个地方去买杯咖啡,那么这个数据对于那些想要开咖啡店的人来说,无疑是价值连城。
(摩拜单车大数据)
END
总的来看,共享单车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已经遇到了瓶颈,不单单是赚钱的问题,应该说是整体的发展链条需要进一步的更新。事实证明,单纯的单边收费模式并没有盈利空间,庞大的押金池也遭到监管部门的严密管控。
尽管硅谷的共享单车Limebike刚刚完成Google V领投的2.5亿美元融资;Uber也将近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共享单车公司Jump,“数据化变现”的道路看上去前景十分光明,其背后则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
不过退一万步来看,上述的几个发展模式无一不需要庞大的C端用户群作为支持。从这一点来看,共享单车企业纷纷退出缺乏用户基数的澳洲,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直坚持至少每天一篇原创文章
希望我们的坚持能为读者带去更多有用信息
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
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
推荐阅读
10
07-2018
11
07-2018
09
0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