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的股市、扫光的超市…疫情恐慌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原创 2020年02月29日 澳洲财经见闻



共4095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阅读导航

  • 前言

  • 股市暴跌下的澳洲经济“危险边缘”

  • 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中澳人民的态度其实出奇地一致

  • 是未雨绸缪,还是反应过度?

  • 结语



前言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部在2011年上映的老电影也被重新翻了出来:
《传染病》(Contagion)

来源:剧照

这部由知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指导,由凯特·温斯莱特、裘德·洛等好莱坞大牌影星加盟阵容的影片,用令人震撼的细节描述了一场突然全球爆发的高危传染病带来的“世界末日”场景:

你可能只是在某个餐厅与朋友吃了一顿美味的饭,然后就感染到了致命病毒;

你可能只是在某个赌场里碰到一个心不在焉掉落手机的人,捡到手机的你好心地把手机还给了对方,然后就感染到了致命病毒;

你可能只是遇见了一个久未碰面的情人,便迫不及待地与对方温存,然后就感染到了致命病毒;

你甚至只是和一个陌生人匆匆擦肩而过,却碰到了对方握过的门把手,然后就感染到了致命病毒。

这些人在此时此刻并不会知道自己已被致命病毒感染,于是他们又去了更多的地方,并继续以各种触碰形式感染更多的人…

“初看不知其中意,再看已是影中人。”

事实上,随着新冠疫情纷纷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落地开花”,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疫情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而在这些可怕的疫情传播背后,最可怕的其实还是那个看不见的影子:

一种前所未见的致命性传染病爆发,最终会将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带向什么样的境地?

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不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日常生活,当疫情的恐慌情绪开始以不可控的速度蔓延全球时,身在其中的你我又是否能够幸免?

1

股市暴跌下的澳洲经济“危险边缘”


恐惧是人类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情绪,当在人群中散播时,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或许比任何其他力量都要强大而致命。


来源:Reuters / Aly Song

这种情绪,也同样导致了一周前还曾伴随着华尔街的风风雨雨一路平稳走高的澳洲股市,在刚过去的一个星期内却迎来了市场情绪的急转直下:

由于人们担心疫情的爆发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此前已在持续低迷的增长中挣扎的全球经济,在截至周五2月28日的过去一周内疫情恐慌已使澳洲股市下跌了近10%

上一次出现这样的场景,还是十余年前的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这也意味着,我们距离澳洲经济的“危险边缘”或许比想象中的远远更近。

实际上,这一次的澳洲股市暴跌直接抹去了逾2000亿澳元市值,并摧毁了对中国或旅游业(包括航空公司、矿商和教育工作者)存在风险敞口的股票行情。

其他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周五当天,只有11家澳股标普ASX 200公司幸免于难,其中包括“歪打正着”的Bega奶酪——该公司在告知市场去年和前一年的利润结果后,由于可能存在会计系统出错而导致的统计失误,目前正处于停牌状态。

事实上,澳股的每一个板块在一天内都下跌了至少1%,大多数下跌超过3%,其中遭受打击最为严重的,是以跌至当月最低纪录的“股市宠儿”Afterpay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其次是集体下跌了4.67%的矿业部门。

前几日还只是遭受了小幅下跌的零售商Havey Norman,在当天的股价直接下挫了14%。这也是当天跌幅最大的一个——这是因为,不少投资者已经在该公司令人失望的上半年业绩公布后逃离了该股。

Pepperstone的研究主管韦斯顿(Chris Weston)对此表示,周五当天的市场感觉像是“恐慌性抛售”,“无论这是投降还是作出更多的让步,这种感觉与该周早些时候的大幅下跌又有所不同”。

他补充道,“当天的市场变化令我们根本措手不及。卖盘的凶猛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未曾见过的。”

但最糟糕的情形可能还在后面。

实际上,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基于考虑到疫情“全球大爆发”(pandemic)的可能性,已于近日公布启动应急计划。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形,应急反应的措施范围也将扩大。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将包括:

  • 取消大型聚会;
  • 人们不得不在家庭工作;
  • 部分手术暂停;
  • 重症监护病床数量增加;
  • 殡葬服务优先处理;
  • 关闭养老院;
  • 关闭托儿所。

不过莫里森总理表示,目前的情况还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并称澳大利亚目前“进行了更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全球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来源:ABC News / Mark Moore

“我们有一个强大、稳定的财政基础来解决这一问题,” 莫里森说,“但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说,全球冠状病毒对澳大利亚的影响不会很大。”

他补充,政府会考虑“适度、有针对性和可扩展的措施”,以应付这种情况。

2

在对待这个问题上,中澳人民的态度其实出奇地一致


“澳大利亚人是不会带口罩的,中国人才会带。”

这是我在上周某次坐Uber时询问司机对澳洲疫情的态度时,对方给出的回复。

司机是一个澳洲本地人。只是对于真正不戴口罩的原因,他似乎自己也说不上来,“可能是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没有中国人这样的文化和习惯吧。就像澳洲人一般不会在晴天打伞一样。”


来源:Reuters / Issei Kato

实际上,随着在澳洲的疑似病例逐渐解除观察和确诊病例的逐渐康复,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看似已经慢慢消融:

这表现在那些冷清的中餐厅又开始慢慢积累了人气;而且在如今的悉尼市中心街道上,甚至连佩戴口罩的华人面孔也极为稀少。

但这就意味着,澳大利亚人真的就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不惧疫情吗?

先别着急下定论。

感谢现代数据科技的进步,在线搜索可以揭示很多关于我们内心正在考虑的事情。而根据谷歌趋势的数据表明:

澳大利亚人正蜂拥到互联网上,并搜索获取关于为“疫情大爆发”做准备的信息。

谷歌新闻实验室数据新闻研究员弗利兰(Anna Vreeland)在Twitter上发帖称,类似“疫情大爆发下应该囤什么”的关键词搜索量在澳洲飙升了逾7000%。弗利兰指出,“囤货”作为话题来看,实际上也是一种目前的流行趋势。

也就是说,在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上:

澳洲人民与在2003年SARS屯过板蓝根,在2011年福岛核泄漏时屯过碘盐,在本次新冠疫情中屯过双黄连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出奇地一致。

实际上,在澳洲人民对以“疫情大爆发”为关键词搜索中,排名前5个的话题分别为:

  1. 如何为一场疫情大爆发做好准备?
  2. 疫情大爆发的计划是什么?
  3. 疫情大爆发意味着什么?
  4. 疫情大爆发中,应该大量屯什么?
  5. 上一次发生的疫情大爆发是什么?


来源:Google Trends

——没想到澳洲人民对待疫情的真实想法,最后还是被谷歌暴露了。

3

是未雨绸缪,还是反应过度?


“如果你在六个月前问我是否会囤货,我会说你疯了。”

位于堪培拉的克莱尔(化名)表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她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那种会为紧急情况储存食物的人,直到见证了这场空前的山火以及“魔幻”的天气,这也使她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并准备迎接一场新冠疫情的爆发。

“这个夏天改变了一切。”

克莱尔已经囤了不少每天服用的基本药物,以及她的儿子服用的处方药物,“如果这些供应接近尾声,情况很快就变了呢?这样总不会错。”

除此以外,她还储备了一些长期存放的碳水化合物、罐头食品和常温牛奶。

“我觉得这实际上可以帮助到其他人——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都疯狂地挤到超市里,那么我就不会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位于布里斯班的杰姆(化名)认为,在橱柜和冰箱里屯上几个星期的食物是明智的。

“我们经常被建议手头上要有六个月的积蓄,以备不时之需,那为什么不准备可以支撑两周的食物呢?”

他说,“澳大利亚的粮食供应问题时有发生,只要问问昆州或北领地灾后的问题就知道了。他们比悉尼和墨尔本的人对空置几天的货架更习以为常,一旦宣布疫情大爆发,他们可能会去惊慌失措地买东西。”

杰姆储备了不少干粮、冷冻肉和炒酱料,不过对于他而言,最重要的库存物品实际上是葡萄酒:

“在这样的一场国家危机中,我不能没有我的红酒!”


悉尼Chatswood的某华人超市,陈列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的货架空空如也 / 来源:澳洲财经见闻

实际上,为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隔离做好准备,这不是极端或非理性恐惧的结果,而是人类根深蒂固的生存机制的体现。

在没有现代社会机构和先进技术的过去,曾经的人们也需要保护自己免受严冬、庄稼歉收或传染病之害——囤积物资就成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实际上,这种行为表明了人们不是在无助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而是在对于那些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前瞻性思考和规划。虽然导致这种反应的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自我生存的渴望,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能是一种带有模仿性的集体性行为。

没有人能确定,这场疫情中的明天究竟会发生什么。

这意味着,所有预先决策都是基于感知到的威胁,而不是实际的灾难本身。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对类似事件反应过度——毕竟人们总是习惯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而不是最好的情况。

那么既然可以现在通过清扫超市各大柜台进行“囤货”,又为什么要冒着去在未来可能会因疫情大爆发产生的“断货”风险?

而如果决定囤货,那么究竟需要屯多少货才算足够?

实际上,当人们开始大量囤货的同时,却并不知道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因为仍然没有人能确定:

这场疫情究竟会持续多久。

因此,在囤货时,人们往往宁可选择购买太多而不是太少。这说到底其实也是一个人的理性自然反应:“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人们总是会寻求渠道去保障自己与家庭的生存。

在当下疫情中,就体现在大量抢购某些产品、“扫光”超市某些柜台等行为。

虽然这种囤货行为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但这种情绪却并非就是不合理的:

实际上,这些情绪能让个人能够更长时间地关注某个问题,更加关心某个事件,并表现出更强的坚韧力。情绪其实也是人类行为的一种本能因素,只是当我们平时在试图理解人们的行为时,却往往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只不过,个人行为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大规模的影响。打个比方,一家超市通常会根据平均消费水平来组织其供应链和库存。这也就意味着在需求产生非常大波动的情况下,超市不能很好地应对处理。

因此,当疫情恐慌下发生需求激增时——就像中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超市一样,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货架上的空空如也。

-The End-

要不在评论里讨论一下:身处澳大利亚的你,觉得应该为疫情囤货吗?

本文参考来源:
Nunn, ’It just seems sensible’: the Australians stockpiling for the coronavirus, The Guardian
Savage & Torgler, Stocking up to prepare for a crisis isn’t ‘panic buying’. It’s actually a pretty rational choice, The Conversation
Taylor & Maguire, Coronavirus update: Latest news on COVID-19 after Australia activates emergency plan, ABC News
Verrender, Coronavirus contagion spawns climate of panic on share markets, ABC News


推荐阅读


28

02-2020

是时候彻底改改了!这个在澳洲迫害着240万人的职场潜规则


27

02-2020

新冠治疗成本过十万,澳大利亚年轻人为何退购私保?


26

02-2020

特殊时期!终于等到这款「硬核」投资产品—浅析澳洲数字银行业


推广



觉得好看,点下它吧👇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