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GO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2018年12月20日 澳洲打工度假指南




2014年10月,有幸被招募到“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7个月里,自己对公益、环保、农村及NGO的项目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偶然间再次看到这份《志愿者总结》,感怀依旧。现将3年前的文字重新整理,希望感兴趣的有志人士参与加入。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推出的“社区志愿者”培训计划,每年招聘来自各地的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怀有一定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有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有对此抱有研究兴趣的硕士生,也有想重新定位自己人生追求的职场人员。

中心培养志愿者的目标在于,提供一个机会,让志愿者走进农村,近距离去观察、思考、发现和质疑,让自己去感受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社区村民、公益行动者、当地政府、保护需求、发展需求、贫困原因、可持续发展……真实地去理解其中的内在关联,认识到复杂社会中协调多方达至共赢的艰巨与迫切,而不是轻易去寻找一个答案或得出一个结论。




志愿者笔记 | 我的四个“零突破”


志愿者:小明

服务时间:2014.10 - 2015.05



转眼间,我在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已半年之久,半年多的社区工作让我勿忘初心,铭记并感恩;半年多的实践经历让我收获良多,重新认识世界。

近7个月的时间里,我初步了解了公益、了解了中心、了解了项目、了解了农村,不仅从中学习到了在社区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学习到了中心工作人员认真严谨、负责忘我的工作态度及精神品质。

涉足自己学识的未知领域,我亲身实现并完成了以下的“零突破”。


一、对公益认识的“零突破”

作为一个公益领域的门外汉而言,在没有来到中心前,我对公益的理解肤浅又片面,没有深刻地考虑过什么是公益组织、公益组织的地位及其存在的作用等问题。

我认为,公益组织存在的目的是帮助和服务,是对帮扶对象进行的一种跟踪服务,即对其在观念、思想及行动上的改变和渗透。比如环保、爱护动物、医疗救助、支教助学等公益组织,他们长期开展项目活动,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适合帮扶对象的发展完善模式。所以,公益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就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并且是持久的发展。

当然,以上是我在从事志愿者服务之前对公益的认识。

如今,经过半年多的社区实践,我逐渐地了解到,公益组织其实没有那么难懂和复杂,虽然还没有被社会所广泛认同,但公益组织与政府、市场一样,同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它补充、调节政府和市场在社会发展中的不足及关系,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而存在。

有大学同学知道我在做志愿者,问道:公益组织还是很难脱离政府而存在,那可不可以说,它带有一定的政府性质与色彩?

我回复:不能这么说。

公益组织不能脱离政府而存在是由中国现行的制度和规定造成的,这是“中国特色”。外国公益组织的自我发展空间和弹性相对较大,因为国家对其认可、支持,并在众多政策上予以倾斜,社会地位较高。但在中国发展的公益组织数量庞大、鱼龙混杂,加之需要排除不必要的政治风险,所以要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公益组织才可以保持独立地开展项目活动。它并不代表政府,但目标却与政府相同,让社会向着一个更科学、更进步的方向发展。

由此,我也不止一次的思考过,社会发展的宗旨决定了中心必然要与政府部门长期沟通、打交道,这就需要我们不能与政府划清界限,而是要并肩合作。

进入社区前,我们要得到政府的允许或批准;在项目活动开展时,我们请县乡领导进社区动员、号召;项目活动实施有问题时,乡村干部要出面调解;就连2014年12月中心开展的“社区项目申报竞争会”都被玉龙县政府冠以“玉龙县新农村建设社会治理创新”、“三江并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等称号……这些例子都足以证明,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的公益组织与政府间合作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二、对环保认识的“零突破”

我并没有一颗纯粹的环保之心,所以当初在对比了众多公益组织后,我选择了中心,一个在大山深处和少数民族交流、又身体力行地创新当地社会发展的NGO。

在中心志愿实践后,我发现,环保是项目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它被寓于在社会发展的框架之中。当我们在从事社区工作时,环境保护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因为从根本而言,环境保护的问题,终究离不开社会发展的范畴。

中心主要从事项目活动的地点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腹地的几十个村组,高山峡谷、断崖峭壁的特有地形使那里的村民大多居住在山坳和山顶相对平缓的地段,属高寒贫困少数民族山区,海拔2000米到4000米不等,经济来源靠种植烟叶、白芸豆、核桃、青梅和花椒为主。

早年在这片区域,乱砍盗伐现象较为严重。近几年情况好转,但没有完全杜绝。

说到环保,有人会感觉这个话题离我们太过遥远;或者,环保也不是我一个人努力就能改变什么的;再或者,环保跟我关系不大。如果你有这种想法,那么,我会请你到我所去过的那些山村走一走、看一看。

到了那里,你会看到,因为乱伐树木破坏了水源林,河水水位在逐年下降,有的河流里夏天都没了青蛙,山民在旱季饮水都成了问题;到了那里,你会听到,因为砍盗森林缩小了熊的栖息范围,经常发生熊吃羊或熊伤人的事件,山上的草药和菌子也一年比一边少……那里的植被直接关系到金沙江的水源,而金沙江正是长江的上游。

山民虽然闭塞、贫穷、不谈论国家的政策方针,但他们对于环保的认识与急迫比在城市中工作生活的我们都要深刻。这种深刻并不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节约一滴水、节省一度电”等耳熟能详口号所能相提并论的,因为他们知道,环境保护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我在社区工作时结识了一个小伙子,他父亲早年在山上放羊时遇到了黑熊,被抓烂了脖子,大动脉出血而死。父亲离世后,他再也没有看过任何跟动物有关的电视节目。他问过我一句话:“保护动物和环境是好的,但如果他们伤害到人了怎么办?”

在很多人的理念中,环保的问题很简单,因为环保就是保护青山绿水、保护美好家园、保护珍稀动植物,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的方式破坏。但是,人呢,人怎么办?人的生产生活怎么办?如果环境保护与人类活动冲突了,是保护环境还是保护人?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话题,在人的生产生活还没有得到正常的满足之前谈环保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割裂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试问,要让他们如何环保?


三、对农村认识的“零突破”

提起农村,相信很多人和之前的我一样,对农村的大体评价是“贫穷落后”、“艰难辛苦”、“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没错,这的确是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但是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越过表象去追问原因:为什么农村贫穷、发展落后?

中心从事项目活动的农村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多为山区、以少数民族为主、交通不畅、庄稼收成少、农作物种植单一、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收入低、与外界联系较少等。

显然,他们是富不起来的。因为高原上的村民不可能大面积的种植农作物,即使大面积的种植,气候条件也不允许有丰厚的收成;不畅的交通又造成了运输的困难,与外界的沟通障碍也在使山区自我封闭;大家学历较低、思想简单,在养牛、放羊、种地的同时,普遍没有其他的致富想法。

这是自身原因。

但在外部原因上,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为什么不建桥修路?每年的扶贫资金用到了哪里?惠农政策实施得怎么样?对农民教育服务的开展成果如何?如何让农产品、药材与市场对接?如何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发展?

尽管多数村民已经放弃追问,开始听天由命,但他们在关于“环境保护”、“农村发展”等话题上却可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并保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社区走访时,面对日益破坏的山林,村子里的一些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再这样下去,子孙后代要骂的”;在谈到中心所开展的项目时,小组长们普遍支持,理解为什么要让村民出资、为什么要以村民自己开会讨论的形式确定项目细则;在讨论村子的日后发展时,有的村民要改善交通、有的村民要养殖蜜蜂、有的村民要种植药材。

细观他们的生产生活,一些村民还独具特殊的手艺和本领。有的村民可以腰捆二三十米长用竹子编制的藤绳下到岩壁采蜂蜜;有的村民可以把山上的树根和草叶捣碎后敷在自己疼痛的关节上;有的村民可以切锯、焊接钢管,引蓄山中溪流;有的村民可以在纸上清晰地画出一片山区的地理地形图。

所以,村民并不是单向的、被动的等待发展,他们也在积极的寻求、创造符合自身优势的发展模式,一些山区的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就是一个例子,既然改变不了外界,那就先改变自己。但这种自我的发展并不能代表农村的发展,村民在城市打工造就的依然是城市的发展。

对于农村日后的整体发展而言,这不仅需要村民自身的改变,更需要外界为他们创造改变的时机和条件,如何不用外出打工,在本村即实现个体的发展才是他们和我们所应思考的议题。


四、对项目认识的“零突破”

中心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主要有村寨银行和股份制,项目活动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必须要大多数村民参与,保障大多数人的权利;二、村民必须出资一部分,学会管理并珍惜资金;三、项目必须要可持续发展,为了村民的长久利益。

所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保护环境,村民始终是发展与保护中的主体,并在其中收益。但项目活动并不是简单地帮助村民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而是要从思想上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村民,促进他们的民主自治、公共管理。

作为主体的社区想要获得自身发展,要学会独立、自主和自由,公益组织给社区提供条件,让社区自治,让信息公开透明,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让社区针对有关自身的重大事件进行讨论和决议。但是,拿什么提供给他们独立、自主和自由的条件呢?

——项目活动。

任何一个项目活动都具有最基本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以项目活动为载体,社区民众是被这样影响和改变的:经济性体现在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如果项目活动不能给农民创造出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好处和利益,那么项目活动可持续开展的理念便是空谈。所以,用经济的增长促进社区的公平与正义,可以使村民信服。

社会性体现在形成当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自组织。俗话说,“村规民约大于宪法”。项目的封山育林协议、管理监督小组的人员、具体的实施细则等都是村民坐在一起历经数次开会讨论并按下手印制定出炉的。这种契约精神构成了熟人社会的诚信体系,一旦你违反了经由自己参与并同意制定的规则,你便由此得罪了全体村民,被组织及制度排除在外。

政治性体现在还权利和权力于民。项目活动改变了以往政府层面自上而下精英主导式的扶持模式,不再是一切由“上面”说了算,而是越过“上面”,直接面对农民,在每一次会议讨论中还村民自主话语权,让他们充分表达对何种项目在本村应该以何种方式开展执行的意愿和看法。

碍于村民的学历、眼界及认识水平,他们对于自身正在发生的这些微小变化还不知晓,但项目本身已经创新了社区自治的新模式,并以资金为杠杆撬动了山区与外界的发展动力。


五、总结

中心项目官员成霄峰对我说:即使你不从事这一行业,以后做别的工作时,你也学会了用另一种眼光看问题、办事情。

没错,在这里半年多的志愿服务经历,已经让我的世界重新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重新认识国家、社会、农村和市场的大门。我不知道踏进这扇门后会走多远,但我相信,一粒种子已经埋下,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希望将来的自己,可以带着这份难忘的志愿者体验与感悟,把脚下的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实、更笃定。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

三江并流区域可持续发展


服务·践行·创新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是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组织,也是国际健康与环境组织 INTERNATIONAL HEALTH &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 在中国设立的项目办公室。目前主要在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地区开展社区发展、环境保护、建设“健康村镇”等一系列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公益行动。

中心致力于以社区村民为治理主体,通过“内生式”的项目服务,促进区域从“人-社区-社会”的变化与整合,使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从而产生一系列适合于当地的组织制度、生产生活方式、公共治理方式及生态产业模式,化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冲突,促进区域善治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现代化转型时期下的新乡村建设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电话:0888-5399438

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ncvasd.com



快捷回复


在公众号主页直接输入以下数字,即可查看相关信息

签证申请:

回复【1】签证概况&申请一帖通

回复【2】英语水平要求
        回复【3】签证材料清单
        回复【4】在线预约流程

回复【5】线下递签经验

回复【6】提前体检和医院清单

回复【7】行李准备

回复【8】转机攻略(新加坡/马来)

回复【9】入境必看

回复【24】资金携带

人在澳洲:

回复【10】驾照/买车
        回复【11】税号TFN

回复【12】如何打工度假赚大钱

回复【13】找工作
        回复【14】申请二签
        回复【15】游记/碎碎念

回复【16】打工维权

        回复【17】街头卖艺

        回复【18】换宿及农场工作

        回复【19】WHV纪录片

        回复【20】旅行保险

        回复【21】在澳申请他国旅游签

        回复【22】澳洲景点大全

        回复【23】退税指南

        回复【25】酒牌RSA

投稿请联系微信号:imxiangfeng(昵称是feng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