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和岛(ID: zhenghedao)
岛 君 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金融创新产品日新月异;21世纪的中国又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无数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加入到创业的大军中。
然而全球化所带来的国际竞争,也给“公司”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本在一个地区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夜之间变成了产业与产业,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公司到底要如何进化,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答案,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国际基督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岩井克人先生对这一问题的观察。
本文摘编自岩井克人著作《未来的公司》,正和岛作为东方出版社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作 者:岩井克人
编 辑:夏昆
图 片:视觉中国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差异化产生利润
在商业社会中,资本是持久追求利润的。早在5000年以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商人就乘船渡过幼发拉底河,骑着骆驼穿过沙漠地带长途跋涉,开始了石英玻璃、黑曜石和沥青等商品的贸易。他们往返于有地理性距离的两个市场之间,把一个市场便宜的东西以高价卖给另一个市场。两个市场之间存在的价格差,就是他们获得的利润。
可以说通过差异产生利润是商业社会亘古不变的商业规律。
18世纪后半叶,英国开始了所谓的“产业革命”,动力机器和纺织机器开始出现并且被广泛使用,使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结果,与之前的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工业相比,劳动者的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但是无论怎样通过工厂体系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如果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也相应得到提高,就不会产生利润。为了从生产活动中产生利润,销售额必须高于生产费用才能产生利润。因此,“产业革命”时期,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率之间的差异,才是利润的源泉。
为了保证源源不断的利润,就必须存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在历史上保证这一点的是农村的过剩人口。借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产业后备军”。即使解雇了要求更高工资的劳动者,还会有农村的产业后备军出现,想工作的廉价劳动者会不断地涌向城市。企业家只要有能装得下大量生产用机器的工厂,就可以大量雇用廉价劳动力,确保大幅度的收益率。
可以看到,“产业革命”之后,通过产业革命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村产业后备军提供的实际工资率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利润。
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金融革命
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发达国家中农村过剩人口的枯竭,工厂劳动者的实际公司率开始上升,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公司仅仅依靠规模的扩大已经无法保证继续产生利润了。
于是,公司迫不得已要开始寻找“新的差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好满足了对于“新的差异”的需求。信息本来就是具有差异性的。我们吃一个苹果后即使再吃一个,依然能够明显感觉到苹果的味道,只不过会多少降低一些食欲。
但是,我们已经使用过一个电脑软件,再给你一个相同的,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为了让另一个软件具有信息的意义,就必须使之与最初的软件存在某些差异,相同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从经济上来说,只有差异化的信息才有意义。
因此可以换句话说,信息的商品化就是有差异的商品化。通过把差异性本身变成商品销售会获得利润,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的终极形态。
引起现在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就是这个信息的商品化。信息本身的商品化,催生了处理信息技术和传播信息技术的开发,并把它们作为商品销售了出去。由此,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得以普及,这样一来,通过这些技术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就越来越商品化了。再来看看全球化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信息通信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化,当然,人、物、金钱和信息的移动在技术上变得容易,的确极大地推进了全球化。但更重要的是,在近年来急速全球化的背后,存在着对于“新的差异化”的需求。
在美国和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村的过剩劳动人口枯竭了,从国内已经再也不能调集到廉价的劳动力了。因此,为了进一步追求大量生产带来的利润,提高生产率,不得不越过国界线积极地进行贩卖活动。
另一方面,还不得不寻找工资相对低的劳动力,积极地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即,把国外的劳动力作为曾经的产业后备军来对待。优衣库等企业将生产转移到日本之外的其他地区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结果导致贸易的自由化、资本移动的自由化,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全球化。
最后是金融革命的情况。
在“产业革命”时代,只要有钱,就基本上可以自动获得利润。为什么?因为农村的产业后备军保证了廉价劳动力的供应,所以,企业只要把钱投资在大量生产用的机器上,就可以确保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实际工资率。
但是,进入随着“产业革命”的结束,劳动者的实际工资率在朝着劳动生产率的方向不断提高。老板只有机械类工厂,已经不能获得利润了。这就意味着,只有钱是不能获得利润的。
利润只能从差异中产生。为了让钱生利,就必须找到金钱可以作为媒介的某种差异性。
金融市场原本是以差异性为媒介的市场。例如,债券市场的出现,就是为了把钱从目前不需要的人那里转移到需要的人那里;外汇市场是像把日元兑换成美元那样,从不需要的人那里转移到需要的人的市场;期货市场是像以未来约定的价格购买石油那样,把相关合约从想冒风险的人那里转移到不想冒风险的人的市场。
这样一来,在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上做中间贸易的个人或金融机构,是以人们对时间、空间和风险的好恶和必要性之间的差异为媒介获取利润的。这里发挥作用的正是自上古以来就有的商业原理。
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同样在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潮流中,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金融互换市场等所谓的金融衍生商品市场也相继出现。它们是通过各种方式分解时间、空间和风险,进行各种组合,以进一步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为媒介的金融市场。
这些金融市场突飞猛进的急速扩张,正是近年来被称为“金融革命”的一环。当然,这些金融革命的直接诱因是IT革命和金融制度的宽松法规。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其背后存在着金融领域不断追求着新的差异性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司组织
在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和金融革命冲击的背景下,公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和手握金钱的资本家只要建设工厂即可获得利润的产业革命时代不同,已经不存在具有统治地位的组织形态了。
理由很简单,因为利润只能从差异中产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意识的创造出差异已经是至上使命。但是创造差异性的方法千差万别——或者说只有差异,并且,由于创造差异性的方法千差万别,公司的组织形态也千差万别。
1.变大还是变小
在产业革命时代,大就代表着好。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来自农村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枯竭,机械类工厂已经不能保证自动地获得利润,作为机械和工厂资产的价值也相对下降了。
而且,金融革命导致只要有信用,任何人都可以在全世界以几乎相同的条件借到钱。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活动基本上不受与生产设备相关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限制,很是自由。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公司组织的大小完全没有意义,只是它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与生产设备相关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决定公司大小的基本因素。
事实上,“物”、金钱和信息,都可以通过Open Architecture(开放式模块)带来的标准化,在全世界以几乎相同的条件获得。这意味着,在“物”、金钱和信息的“流通”方面起作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取代了生产设备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可能成为决定公司大小的重要因素。
虽然在产业革命时代,大就代表着好。但同时在那个时代,太大也意味着坏。因为与生产设备相关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般情况下不会无限延续。除了电力供应等所谓的自然独占型事业以外,生产设备都有一个最佳规模,太大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降低生产效率。
但是,在对“物”、金钱和信息的流通发挥作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很多情况下看不到这种界限。
关于金钱的流通网络,即金融市场方面,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也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界限的。目前,全球化导致全世界成为一个金融市场,全世界的贷款方和借款方都在相互寻找条件优越的对方。
这个时候,在架起借贷双方之间桥梁的金融中介行业中,一方面对于金钱贷款方的个人来说,可以整套提供银行账户、投资信托和保险合同等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
另一方面对于金钱借款方的企业来说,可以整套提供从运营资金的融资、公司债券和股份的认购到资产运用的建议,以及公司合并的调解等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
这些都会在商业活动中带来压倒性的好处。也就是说,金融中介行业可以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形式多样的业务,有机会还可以瞬间移动巨额资金,直接调集大量专业人员,这是在全球性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
这其实正是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事实上众所周知,在现在的世界金融市场上,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美洲银行、德意志银行、UBS、摩根大通银行、高盛集团等大型综合金融公司迅速形成了垄断之势而独占鳌头。
那么,知识经济时代比产业革命时代更以“大”为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第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无限发挥作用的大概只限于以“物”的流通、金钱的流通和信息的流通等为媒介的网络化经济活动。在除此之外的领域,它未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第二,只是在“物”的流通、金钱的流通和信息的流通等领域内,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未必是运营公司的成功道路。
在像物流、金融中介和信息媒体这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反而有很多公司尝试通过有意缩小公司组织的规模和范围,来确保不和大型公司直接竞争的利基市场(缝隙市场)。就拿金融中介行业的例子来说,大型综合金融公司都是在全世界遍及分店网,把银行、证券、保险等一切领域的业务交给旗下的公司。
为了在这些大型公司之间激烈竞争的全球性市场中生存下来,小公司要做的无非是大型公司不能做的事。其中的方法,例如像地方银行和信用金库那样通过紧靠区域经济,量化贷款方和借款方,并以此信息为基础,细化资金的借入和借出来确保利益;
或者像独立投资银行那样熟悉高端医疗器械和纳米技术等特殊领域的信息,通过在该领域有前途的项目上进行融资、担当顾问来确保利益。但不管哪种情况,小公司都要通过发现利基市场来确立自己在市场上的位置,因为利润只能从差异中产生。
综上所述,在走向Open Architecture(开放式模块)标准化的过程中,“变小”是公司组织发展的另一个方向。
2.核心竞争力
我再强调一次,在后产业资本主义时代,企业活动基本上不受与生产设备相关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统治,很是自由,这一点很重要。利润只能从差异中产生,各个公司可以不受组织的规模和范围的拘束,全身心地创造、维持、扩大独自的差异性。
这种创造、维持、扩大其他公司不容易模仿的独特差异性的能力,我们在经济学上称之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它最终是指各个公司组织积累的固有资产,特别是知识资产,还被称为“组织能力”“组织惯例”“经营资源”或“公司文化”,意思都基本相同。
通用电气(GE)公司曾经独占着白炽灯的专利,现在可口可乐公司秘藏着可口可乐的配方,这些都是有名的案例。不仅是这些因具有特殊技术和产品而名扬世界的公司,就连很多大中小型公司,都是把特定技术的专利和特定产品的秘方作为获益的最大源泉。作为知识资产的专利和秘方,甚至是品牌和顾客群等,很明显都是其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即使在某一个技术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也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一个更优秀的技术;即使某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据很大的份额,也有可能不一定什么时候会远离消费者的嗜好。
因此,更加正确的理解是,核心竞争力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结合生产现场的生产技术、开发部门的产品开发能力和经营层的经营手段,有效且迅速地不断制造出震惊市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
更应该把它重新定义成“全体组织的能力”。它不是专利、秘方、品牌、顾客群等已经“物”化的知识资产,而是在能产生这种知识资产的组织中固有的人力资产的总和,它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澳洲暴走早报】澳洲福利金又有新变化,480万人到手的钱多了!有没有你?Twitter拟整治平台可疑活动 迎接联邦大选!
【品牌管理】20年卖了1500亿,如今负债3.5亿!加多宝,少打点官司吧,你这是在自杀!
【制造行业】一个制造业老板的自白:倾注20多年心血的工厂,出租了!
【澳洲暴走早报】富人们颤抖!中国反避税新规实施,澳洲、新西兰大批华人账户被封!明年起,信用卡持有者必须在3年内还清债务!
【企业发展】半年营收400亿,创多项行业第一,这家企业到底做对了什么?
【德汇精神】10年前,一把火烧光了他15亿资产;今天,他的公司是新疆的一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