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和你聊聊书店的事
上面的音乐是《Before Sunset》里
男女主10年后重逢时的配乐
as a reader
/ 季风死于自己的错误,不适合惋惜 /
公号里,我一直欠着一家悉尼二手书店的文章。来悉尼的第二个周末,就去了Sappho,迟迟没落笔,想着多攒几家一起发出来。可直到今天,我没再去过其它书店,羞愧于我自称热爱书店,留给它们的时间却也非常吝啬。
“工作结束后,书店都关门了”
“周末约了朋友,还是去咖啡馆吧”
“还有2篇稿子要赶,不出门了”
“周末要去做兼职,没有时间了”
“书店的书很贵,看Kindle吧”
有很多理由让人止步,家门口的咖啡馆和酒吧,走路10分钟就能拥有的安静广场、草坪和美术馆,公车20分钟就可以看到冲浪者和蔚蓝海滩……好像每一个选项都比书店要更吸引人,性价比更高。
但心里隐约觉得,一定有某些极具说服力的理由被我忽略了。
之前季风宣布关闭最后一个门店,一阵回忆杀后,我突然就清醒过来——尽管独立书店有太多死去的理由,但并不是必然的。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讲清楚。
为什么单向街目前活得还很好?
一方面是有市场部的支撑。它所承担的远远超过了“经营一家卖书的咖啡店”、“代售周边文具”、“搞活动”的职能。它把读书这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压力,变得活泼——你在这里能买到印着博尔赫斯名言的T恤;有机会和白先勇、严歌苓、止庵、田沁鑫、陈丹青那些顶级文人对谈;你发现甚至中秋月饼上、朋友送的那本超好看的年历上、伍德吃托克的集市上都有它的名字——好像不去了解它一下,近距离的体验一次,都是一种遗憾。没错,这些都是市场主导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它鼓励老板、员工都成为“网红”,以此扩大影响力,吸引了很多跟“书”无关的潜在读者群。许知远不用多说,Podcast上的单读他像个变态一样憋在一个小书房里录音,《十三邀》里他像个烦人的娱记去扒冯小刚、金承志、罗振宇这些红人。更有趣的是,之前跟我谈过合作的Alex,一个酷到毙的在单向街做市场的姑娘,也成了“网红”,还有最早在朝阳大悦城店里做咖啡、帮人找书的小武(是这个名字吧,我忘记了)也有很多读者会为了看他而光顾书店。这些都是“文人”敞开“胸怀”的结果。
最后,才是因为和出版社的好关系、精心挑选好书、用心做图书展位等这些看似最重要,实则最不可“被高估”的素质,让它有底子坚持下去。
那么季风书店如何?
2008年,我在学校读一门《艺术和电影》的选修课,从那个老师口中第一次听说季风,她讲“全国的书店,只有季风的图书陈列是最科学的,堪称艺术”。后来我走近它,做了1年多的兼职,无比爱惜这个地方,见过很多让我至今想起仍然要落泪的好读者,然而,这么久,它拿得出去的除了“陈列”和一嘴“上海文化地标”的冠名,却再无让我觉得自豪的东西。
季风的死更多是自己的错误,上海和北京的文化环境并无“置人于死地”的差距,上海人甚至更懂得珍惜和护短。所以它的死亡不代表上海再不会出现好书店,重视市场的力量、“文人”放权、打造“网红”、用好手上的资源,也许都是下一个“季风”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惋惜而不沉湎,知错而能改,是会有好结果的。
/ 悉尼的独立书店,活得怎样? /
国外因为有咖啡和酒吧文化的带动,书店会好活一些。欠着没说的Sappho二手书店,如果不是因为有靠谱的厨师、咖啡师、现场乐队和专业朗诵者,不一定能活成现在这样。
去Sappho前,我在网上想查悉尼二手书店的发展数据,各种常用的数据库找了一遍,竟然最近的调研是2004年的“悉尼书店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很惊讶,一个大都市,可以每季度出至少一份房产报告,却十几年出不来一份给书店的。
但也不能说“国内国外一般黑”,吵了这么些年的“书店必死”,也都没死绝,反而有些特例野蛮生长,越发茁壮,开了20几年的Sappho是悉尼的一例好苗。
Sappho Books, Café & Wine Bar 在悉尼书虫心里,有资格被称为“最爱的二手书店”。在ins上被叫“整齐的垃圾场”,开在Glebe区二手市场的对面——30,000多本二手书挤在一个建于1880年的三层旧楼里。
老板Meredith Baillie在20年前创立了Sappho,几乎每一本二手书都经过她和员工的严格筛选,这里连雇店员都会考文学知识,据说淘汰率超过80%,如果应聘者只是“爱读书”,但不熟悉目录、不懂书籍分类,说不出一本书好在哪里,基本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有个姑娘为了能进Sappho工作,前后申请和等待了2年(在国内应该也不多这种死心眼儿的人),至今已经在这家书店工作了6年。
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书,种类涵盖艺术、文学、历史、政治、宗教各方面,很多市面上找不到的绝版书,都有可能出现在这里。
一楼,有上世纪50和60年代旧书的影印本,很多零散的单页书放在靠近橱窗的位置(卖),适合裱起来挂在家里。不仅卖书,这也提供借阅,在悉尼书店里几乎不太常见。
二楼除了书籍,还售卖各类音乐唱片、黑胶,三楼有一间音乐工作室。
最棒的是,Sappho后院还有一条小巷,白天是个咖啡馆/餐厅,TripAdviser上很多食客推荐这里的早午餐和咖啡——即便本意不是买书,也可以挑几本免费拿到Sappho的后院边吃边看。夜里就变身成酒吧,从2012年开始这边就持续在晚上举办诗歌朗诵会、主题讲座和乐队表演,基本跟国内的“复合式经营”异曲同工。
Meredith在自己的脸书主页上写“我希望提供给客人的是一个整体体验”,是一位明智的管理者。
“整体体验”这个词,就是诚品为代表的书店正在做的事,它选址“上海中心”,不是因为这里高大上,而是因为这个商场自配了气质相同的买手店、设计品店、优质餐厅,而诚品的影响力又足以让它者(咖啡店、餐厅、商铺等)成为一个书店的“附属品”,进而完整“读者”的整体体验。
所以,此刻走进书店的理由,也许多了几条:
它们也许会藏身在有百年历史的建筑物里,你正在体验的也许就是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遗迹;
你的Kindle装得下100本书,而在书店也许会遇到100个志同道合的书虫;
如果幸运,会有博学的书店店员跟你聊起你最爱的那位作家,有人和你讨论和分享;
在家里,你永远不可能了解从一只破旧手风琴后面找到一本好书的愉悦;
有时候,漫无目的好过有的放矢,在书堆里漫步,窝在一处陌生却温暖的沙发里打发时光是件美妙的事;
除了书,它们几乎都有好喝的咖啡、美味的食物,甚至还有酒和乐队为你唱歌;
即使你眼睛疼,没食欲,它们也还有各种各样的沙龙、展览、朗读会让你流连;
店里的装修、橱窗、图书展位和陈列,甚至只是店里认真读书的男人女人,都是养眼的;
它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浪漫。
悉尼其它推荐独立书店
我在网上查了几个悉尼有名的独立书店,如果你有机会来的话(还想趁着我回国前来的话),我们一起去逛。
Gould’s Book Arcade
悉尼最大的二手书店,1988年营业至今已经有接近百万册来自不同年代的藏书。Gould’s的书因为太多太乱太杂, 甚至连漫画书都有数个书架,所以第一次来的客人一般都像置身迷宫,需要寸寸品位。
Gertrude & Alice
从天花板到地板和墙壁,直到走廊,整个书店都是书。有人把Gertrude&Alice称作悉尼的莎士比亚书店。开在邦迪海滩,出没很多背包客和冲浪爱好者。比较有趣的是,这个书店以曾经支持海明威和亨利·弥勒出书而闻名的夫妇格特鲁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和爱丽丝·托克拉斯(Alice B. Toklas)为名字,店里因此还单独设置了一间“海明威书房”,提供有关作者的内参书籍,海明威粉丝蛮有福的。
Better Read Than Dead
这里最为特殊的一项服务是,店员有很成熟、专业的书籍推荐体统,如果不仅仅是单纯的享受私人阅读时光,比较推荐光顾时跟店员多聊聊天,让他们更了解你的喜好,可能会因此挖掘出更多的遗珠。因为靠近Camperdown纪念公园,感觉适合在阳光里躺在附近某颗树下读书。
Berkelouw’s Bookshop
Paddington区因为时尚潮牌扎堆而闻名,我之前参加的LGBT大游行就是在这附近的牛津街(Oxford Street)。一楼卖新书和二手书,二楼就是Cafe1812,能看到整条牛津街的景色。营业时间算是悉尼书店里比较晚的一个,适合“泡书”。
▼
互动话题
我在季风书店里
怼过两位读者
和一位已经失散的顾爷爷有过忘年之交
带过4位好朋友买书
还谈过1次书店恋爱
如果各位有兴趣想知道以上4个故事
可以留言告诉我想看哪一段
也许下期会写
不晚安,我在喝酒
END
作者 | 二薇
年命如朝露,不如饮美酒
相关文章推荐:
必备攻略| 全网最详细!在线申请新西兰5年多次往返个人旅游签证!【WHVer经验分享】
最佳澳洲内陆观星季到来!灯光秀+宇宙银河的繁星点点=你从未见过的最美夜空
我的二签经历:从西海岸到东海岸,有幸运也有自己的争取,实用自助二签心得和感悟【WHVer来稿】
我在悉尼希尔顿当house keeping的日子,有辛酸,而更多的是一份经历和不同的人生体验【WHVer来稿】
有的人为了旅行而住宿,有的人为了特色住宿而展开一次旅行,澳洲最具特色酒店大种草!
互惠生(Au Pair)一个不用去北领地就能为同一雇主工作十二个月的选择,一个我们不太熟悉,最近又炒的火热的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