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刷一刷朋友圈或是Instagram,想忽略“西瓜蛋糕”都不可能。无数墨尔本的小伙伴甚至排一个小时的长队,只为品尝一口传说中的美味。
这家店叫Black Star Pastry,最早开在新州的New Town,后来在悉尼大红大紫,最近又以“快闪店”的形式来到墨尔本,短期开店3个月。除了蛋糕的美味,小店的异常火爆也让不少人开始关注“快闪店”这个全新的模式。快闪店是什么?年轻人为何青睐快闪店?
零售店铺选择“短租客”的原因?
↓点击下方视频↓
为您揭开“零售新模式”——
快闪店的神秘面纱
又称“期间限定店”或“短期店”,指某一品牌在一个特定实体地点所开设的一间临时性商铺,时间长短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IBM在今年年初对来自16个国家的15000名年轻人(13-21岁)进行了调研,发现尽管有67%的受访者更青睐实体店,但他们中大多数只喜欢那些有趣的店铺和“不一样”的购物体验——快闪店恰好能满足年轻人的购物偏好。笔者回忆自己在墨尔本西瓜蛋糕店的消费体验:在烈日下排了很久的队,终于买到蛋糕。坐在店家精致的餐桌前摆好角度,拍照,发朋友圈。似乎除了为那一口美味,更多的是为这一刻——既然所有人都在吃,自己也不能Out。也许Black Star Pastry在宣传上做的还不算出众。不久前,Chanel在东京表参道So-Cal Link Gallery内开设了一家彩妆快闪店——Chanel Coco Cafe。店内不仅有打着香奈儿logo的咖啡,让女生们心动不已的彩妆试用区,还有专门的照片墙,姑娘们人头攒动,在店内尽情拍照。就如“限量款包包就该卖得贵”一样,“期间限定”的噱头更让人生怕不去就会错过。几乎所有快闪店在宣传时,都不吝使用“仅此X天”、“不容错过”的字眼,不像那些矗立在商场数年不变的商铺,让人觉得去或不去,什么时候去,根本无所谓。
同时,这些快闪店的体验常常是新奇的。去年让墨尔本吃货们亢奋的Kit-Kat快闪店和梦龙快闪店里,消费者可以DIY一份专属自己的产品,从选材、口味,甚至到包装,这种在购物中强烈的新鲜感和主动性常常吸引着消费者。全球第一家快闪店于2003年诞生于纽约,由市场营销公司Vacant的创始人RussMiller创建,销售限量的Dr.Martens鞋履。2004年,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开设的Comme des Garcons让快闪店的概念迅速走红。而经历了近几年电子商务的发展和零售业的格局变革后,快闪店更是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那么,除了费尽心思取悦消费者,品牌纷纷玩快闪,究竟为什么?
首先自然是品牌营销,快闪店总能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再度加深。在不少快闪店的运营模式中,社交宣传甚至可以被用作“特殊货币”,例如通过在朋友圈发布相关消息,可以领取折扣或免费礼品。
营销服务商触达星CEO陈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营销活动的核心就是如何创造一个合理性的空间跟消费者进行互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当地“小众品牌”和“设计师品牌”也开始玩“快闪”。去年澳洲的线上品牌——Sister Studios和Tully Lou也先后开了期间限定店,Sisters Studios表示,“在网上开了这么久的店铺,终于有机会开个实体店,跟消费者接触一下,并欢迎他们来试穿。”除了小众品牌,和西瓜蛋糕这样的门店,近年来,一些“大牌”也玩起了快闪店,KENZO把咖啡车开进了商场中庭、Short Sentence用牛仔裤改造的上海书报亭,还有之前提到的Chanel把试用区搬进了咖啡厅,这些都迅速成为了媒体和消费者的谈资。而除了“刷一波热度”,不少店铺开快闪店也是为了测试“新市场”或“新产品”究竟如何。
Black Star Pastry创始人就表示,这次来墨尔本是一次“试水”,如果效果好会考虑在这里开设分店。而对于新产品的测试就更不用说了,从新鞋形到新唇釉,快闪店的模式能够帮助品牌把握消费者的喜好。以吃货们最爱的快闪店DIY模式为例,快闪店可以帮助品牌掌握目标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去年悉尼首家Kit Kat Studio开业一周内就卖出了5000多块私人订制的巧克力,这种直接面对目标受众的方式,不仅让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让店家掌握了重要的客户数据。这也就是为什么澳洲巧克力销量的年增长为3.5%,而Kit Kat巧克力在过去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却达到10%了。适合的商家开“快闪店”确实有不少优势,但新模式中获益的还大有人在,比如——零售商铺的出租者。
如果按照传统思维,零售店铺往往更愿意把位置租给“长期稳定的客人”,而非做快闪店的“短租客”,毕竟稳定的收入可以省掉很多租客更迭带来的麻烦。但不得不说,时代不同了。虽然CBD的好地段仍“一位难求”,由于零售业近年来的不断变革,使不少地区的零售空置率(Retail Vacancy Rates)异常高企。以墨尔本为例,根据Knight Frank去年九月公布的数据,老牌零售区——Chapel St和Bridge Rd的零售店铺空置率分别达到13.5%和16.7%。“既然空着赔钱,不如租给快闪店”,大概是一些房东的初衷。在不少关于快闪店的研究中,专家们已经指出,快闪店正在拯救那些“二等地段”。不少快闪店的选址并不是CBD,而是商场的角落和近郊的小巷中。从商场角度来看,快闪店的本身坪效(每坪面积可以产生的营业额)较高,通常可以达到普通店铺的5-50倍,再加上部分商场还可以从快闪店的销售中抽取分成,何乐而不为?
此外,好的快闪店本身就具有强大的IP效应和传播能力,这种特性甚至可以辐射到周边地带或整个商场。而对于专门设定快闪店专区的地段而言,也让人想到了几年前红极一时的“格子铺”,流动的品牌更替,能让消费者保有新鲜感。澳大利亚零售协会(Australia Retailers Association)执行董事Russell Zimmerman表示:“ 快闪店不仅是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更是整个行业的革命性变革。也许“快闪店”模式的创始人也难以想到,十余年后这一概念依然被热炒。但话又说回来,开一家“快闪店”将变得越来越难,未来的快闪店店主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目标受众,并用创意让这些“刁钻”的消费者满意。那么快闪店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怎样的门店才能吸引更多人呢?
近年来,“网红经济”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明星跨界时尚产业,通过个人品牌,实现流量变现也早已屡见不鲜。2014年,坎耶卡戴珊夫妇来澳洲开期间限定店,正式拉开了澳洲快闪店蓬勃发展的帷幕,他们2016年在纽约开设的The Life of Pablo快闪店,更是在几天内实现了近2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今年3月,歌手Justin Bieber演唱会前也在悉尼和墨尔本开了快闪店,所售卖的卫衣、T恤等周边受到了粉丝的疯狂追捧。未来,“明星+快闪店”的话题加成模式,预计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可持续”快闪店。比起产品,多数消费者更青睐“快闪店”的新鲜感,所以除了时间上的“Pop-up”,店面在装修风格和形式设计上都需要好看好玩。兰蔻今年为了推出新系列,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兰蔻入驻的商场、购物中心和电影院等地,搭建了五十多个机器人商店,浓浓的科技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而在店铺形态上,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采用3D打印的手段,去年LV就和澳大利亚3D打印公司OMUS合作,在悉尼购物中心Westfield开了一家快闪店。而阿迪达斯的快闪店更是“简单粗暴”直接做成了鞋盒的模样。
可关注的快闪店相关机会和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我们的《澳洲财经》杂志
Level 7, 342-348 Flinders St Melbourne VIC 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