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

2019年02月07日 澳洲金融圈


来    源:零壹财经

原标题:普惠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平安普惠聚合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


2019年伊始,央行先后出台了两项信贷政策促进普惠金融:1月2日,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1月4日,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1月25日央行公布的《2018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快速增长的同时,“三农”贷款增长减缓,同比增速比上年末低4.1%。数据表明三农信贷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融资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颈,这是我国倡导加速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根本原因。


解决小微企业、三农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普惠借贷机构的重点攻坚目标。而这一难题的核心题眼则在普惠借贷风控成本的居高不下、盈利难,亟需商业模式的创新。


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报告(2017-2018)》(下简称《报告》)案例显示,平安普惠推出低息三农贷款产品,结合自身长期普惠借贷实践经验,把“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这种成功应用于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逐步尝试应用于三农,为普惠金融的深化发展带来积极启发。


//
一、破解三农信贷悖论亟需创新商业模式
//


三农信贷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融资问题仍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瓶颈,妥善应对农村普惠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是关键。


1.三农融资难源于缺乏“毛细血管”


中央及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历年来都将金融扶持三农作为重点工作,2018年更是定向释放上万亿资金支持普惠金融。2018年初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曾指出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目前,农村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结合央行最新数据,当前的三农信贷,仍然服务供给不足。


三农信贷需求巨大且长期得不到满足,市场潜力无穷。但另一方面,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困扰三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流动性传导至三农的有效渠道长期没有建立起来。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动脉”,如果没有“毛细血管”体系,仍没法有效输血到末端的三农人群。


在传统的借贷业务中,金融机构通常独立完成从申请到放款的全部业务环节,但这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难免在某些环节存在短板。这种“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面对三农信贷复杂需求时显露出弊端,无法有效服务三农人群,造成三农信贷服务供给不足,三农发展出现“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2.光靠金融科技无法解决三农信贷现实问题


技术加持,推动金融机构从“最后一公里”行进至“最后一百米”。而“最后一百米”的攻克之道,在于“修渠”。


科技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打通“最后一百米”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现阶段也遇到了现实问题。第一,目前我国广大三农人群的生产经营行为线上化程度普遍较弱,大多数在线下场景发生。现有征信系统和线上大数据系统对涉农的线下交易场景覆盖率不高。三农的数据积累缺失,难以应用,最终导致三农借贷的风险评估难、成本高。第二,三农人群普遍金融能力较弱,对线下金融服务依赖度仍然很高。


3.三农信贷亟需商业模式创新


单纯依靠技术短时间无法解决三农融资的现实问题。光有政策与监管层的态度也远远不够,真金白银面前,三农信贷需要明确合适、合理、合乎发展逻辑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来保驾护航。


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技术和线下金融服务体系相结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找到一条既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又满足需求的全新探索之路。


也许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借助信贷服务机构间的合作,聚合信贷业务链条中具有模块优势的参与者,集各方的能力和资源,共同修建最后一百米的引流之渠,是一种更为理性、高效的商业模式。


//
二、全流程开放信贷新模式的三农实践
//


2018年底,平安普惠主办的“2018惊艳中国乡村公益摄影大赛”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把广大网友的视线拉到广大农村。其实平安普惠在三农信贷方面的长期耕耘和探索同样值得讨论。


《报告》案例显示,平安普惠聚合农村基层服务机构的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已经落地。


低息三农贷款产品作为平安普惠开放聚合式借贷服务模式的实践,将过去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的诸多信贷环节模块化,搭建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通过与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在内的多方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数据积累、风险管理、科技研发、金融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融入各业务环节,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为三农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服务解决方案。


低息三农贷款产品围绕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探索可行解决路径。


针对客户信用风险大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平台采取了共同担保方式分担风险。针对三农贷款有效抵押物不足,需要外部增信的问题,引入专业增信机构风险共担,共同化解农民抵押物少、农业信贷风险大的难题。


针对资金成本高导致的融资贵问题,平安普惠通过与多方合作、有效协同,降低获客成本、运营成本,控制风险,实现了成本和风险的“双降”。试点阶段低息三农贷款产品的年化总成本不高于6%,有效降低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


除此以外,在金融科技方面,平安普惠也通过大量系统优化、流程精简,改善传统信贷模式融资慢与农业生产季节性、资金需求时效性强的矛盾。例如,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审批,快速完成审批及放款;委托农村基层服务机构出面进行资料收集和签约,平安普惠与借款人无新增沟通环节。同时,通过网页即可完成申请,未来将支持借款人全线上操作。多管齐下,让农户在最短时间内拿到所需资金,不误农时。


//

三、开放与聚合之间:新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


平安普惠为代表的开放聚合式平台模式基于对行业清晰认知——市场的现状就是,虽然没有一个机构主体能够在获客、风控、资金等所有环节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每一家机构都在某一领域拥有相对优势。对这些相对优势进行组合,就能够发挥最大的系统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开放式聚合借贷服务平台模式”背后的逻辑。


过去13年中,平安普惠已累计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为主的800万借款人提供借款服务,其中约70%未从银行获得消费类或经营类贷款。其业务遍布全国310个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达93%。


结合自身长期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平安普惠把“聚合模式”这种成功应用于小微人群的全新普惠借贷商业模式逐步尝试应用于三农。即以金融科技为基础,构建开放式的聚合借贷服务平台,凭借标准化的聚合机制连接场景方、增信方、资金方等多类信贷业务参与主体,共同为普惠金融人群服务。


聚合模式下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各方服务普惠金融人群的能力和效率,实现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的“三降”,使业务在稳健运营的前提下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单位成本,促动信贷服务逐步实现从“普”到“惠”的裂变,有助于为传统金融机构这个“主动脉”到末端的普惠金融人群之间打造有效的“毛细血管”体系。


开放式聚合信贷平台的模式下,由平安普惠这样的平台为一个个农村个体、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撑。2017年开始,平安普惠先后通过和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合作,发放免息贷款帮助了部分农村创业群体。


由点及面、以普至惠。平安普惠还在不断扩大聚合的范围,与长期服务三农的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合作,充分发挥它们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优势,更广泛、更深入地为三农人群服务。


毫无疑问,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远非提供资金这么简单。未来金融支持“三农”的着力点应在支持乡村形成完整的现代产业链上。聚合模式的潜力在于这种基于借贷链条的金融生态圈,除了满足资金需求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众多经验丰富、业务下沉的农业专业机构扩展服务的外延,赋能三农人群金融能力、产业能力提升,帮助三农向产融结合的现代化产业链发展,促成产业升级。一旦可持续商业模式打通,普惠金融将不再是难题,而是用户、产业、社会三赢的大好局面。如此看来,与其像注水一样不讲效率填满金融需求,广大普惠金融机构不如踏实“修沟渠”,通过普惠金融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等更重要、中长期的需求打下基础。(本文为转载不代表澳洲金融圈立场。)




【澳洲暴走早报】福利!这些区店家注意!安装摄像头,政府补贴$5000! 简化申请手续,加快审批!政府狂砸$1100万吸引中国游客

【春晚吐槽】2019央视春晚吐槽大合集(完整版)

【资本市场】79天,科创板,2019年1号工程要点来了

全观 | 靴子落地!皇家调查委员会最终报告 撼动澳洲银行利益链?

【澳洲暴走早报】中资投资看中“风水”,澳洲低密度住房成开发主线! “澳洲银行业黑暗的一天”:皇家委员会报告引发冲击波!

【人物故事】挺住,中国小老板!

【品牌故事】19岁败光1个亿,却靠卖年货逆袭成首富!一年狂赚364亿!

回不去的故乡:澳洲华人图鉴




收藏 已赞